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必须有适当和足够的工具供其操作.而货币政策目标会因实际经济情况的不同加以改变,这也决定了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差异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分为两大类:直接货币工具和间接货币工具.直接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包括利率管制、对银行的信贷限额管理、法定流动性比率、委托贷款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限额等.间接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其资产负债状况间接调节目标变量,它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工具,一般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伦巴德贷款等.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基础货币供应体制的现状我国中央银行是通过三个渠道供应基础货币的:一是广义的中央银行贷款,包括人民银行提供资金委托金融企业发放的各种专业贷款、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和对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一般年度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金银外汇占款;三是财政透支与借款。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金银外汇占款属于财政性需求,财政透支与借款是中央银行直接用于弥补中央财政收支缺口的支出。因此,金银外汇占款、财政透支与借款都是硬需求,中央银行实际上没有调控余地,而且波动性大。再从中央银行贷款来看。  相似文献   

3.
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存在着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作为委托人,将专业化的货币操控权委托给中央银行,通过中央银行对这一权力的运用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高,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显现的更加明显.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不清晰,就会导致中央银行对外发送的政策信息缺乏代袁性,使微观主体无法辨别声音来源,进而影响中央银行的声誉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旨在构建委托代理模型来详细分析这种关系,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期,委托贷款相关问题由于银行“钱荒”事件备受市场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13年6月末河北省委托贷款逐笔明细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委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及其业务发展对宏观金融政策调控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委托贷款的风险程度会显著提高其利率水平,而国企委托和委托期限会显著降低委托贷款的利率水平.研究还揭示,影子银行、国企委托贷款风险敏感性强,委托贷款合同金额对委托贷款的利率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在对金融调控的影响方面,发现委托贷款资金来源多样、投放形式复杂,投向主要流入房地产、制造业等产业政策重点调控领域,存在风险交叉传递隐患,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中央银行贷款是我国信贷资金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自1984年以来,中央银行贷款量不断增加。1991年末我省中央银行贷款已占4家专业银行贷款总额的33%,成为专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加强中央银行贷款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科学的贷款操作程序,充分发挥中央银行贷款宏观调控的能力,是当前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贷款的主要课题。 现阶段中央银行贷款管理不规范的主要表现 (一)贷款操作不够规范。中央银行贷款对象是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也同样应具有专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一般属性,其贷款管理同样需要实行“三查”制度。中央银行贷款操作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贷款“三查”不规范。一是中央银行贷款主要对象——专业银行经营货  相似文献   

6.
中央银行再贷款(简称"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机构发放的贷款.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央行如英国英格兰银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都具有再贷款功能,可以说它是应各商业银行贷款需求而诞生,并经历19世纪20年代大萧条而壮大.一般而言,作为央行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再贷款业务主要出于两种政策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小企业贷款难带来的负面效应 1、阻滞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利于国家宏观政策作用的发挥.中央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要靠商业银行这个载体去贯彻实施.事实上,商业银行偏重于自身经营效益,在贷款投向上,重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而轻农村、小企业、小项目,对中小企业惜贷、怕贷,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县域难以执行,货币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不利于国家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为此,有必要建立起中央银行贷款与资金市场相结合的信贷资金宏观调控机制。一、以中央银行贷款间接控制国家银行信贷总量为主,资金市场间接调控为辅,实现中央银行对金融业信贷资金的干预和控制。控制国家银行信贷总量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国家银行吞吐基础货币,间接实现对其信贷总量的调控,仍不失为长期而重要的调控手段。一是中央银行首先要控制好自身贷款的总量,管好基础货币投放的总阀门。二是恢复中央银行贷款的期限管理,改变“短贷长用,年贷专用”的现状,增强基础货币的流动性和调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委托贷款和信托公司信托贷款,业务性质类似,而经营状况迥异。本文从信托贷款与委托贷款在法律概念上的异同入手,分析了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业务经营模式的不同,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借鉴信托贷款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委托贷款业务。  相似文献   

10.
委托贷款是在我国禁止企业间借贷的情况下,调节社会资金余缺、释放市场的流动性有效手段.然而,部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委托贷款进行资本投机,使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的风险.委托贷款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相关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不确定性,使委托贷款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本文认为,应通过明确委托贷款为行纪合同法律关系、对委托人进行严格限制、降低委托贷款利率、建立信用风险预防制度,保障委托贷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专项贷款是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而开办的一项具有特殊用途的投资性贷款。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流动性标准”和“流动性及系统性风险标准”是中央银行向问题银行提供最后贷款的主要标准.立法与实践中,两种标准存在内涵界定不清、可操作性不强等弊端,严重影响最后贷款的有效性.相比之下,作为一种新的中央银行最后贷款标准,“系统性风险标准”能够有效弥补上述缺陷,并与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律宗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委托贷款和信托公司信托贷款,业务性质类似,而经营状况迥异。商业银行可以借鉴信托业的运作手法,大力发展委托贷款业务。从信托贷款与委托贷款在法律概念上的异同入手,分析了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业务经营模式的不同,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委托贷款的业务手段进行信托混业经营尝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周荣芳 《金融研究》1996,(10):35-38
关于改革中央银行利率体系的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周荣芳一、中央银行利率体系的形成中央银行利率体系的形成,始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之后。而中央银行通过调整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并把它作为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则始于1986年。中央银行利率...  相似文献   

15.
王艳 《甘肃金融》2001,(7):40-42
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粮棉购销政策的不断调整完善,农发行贷款面临着新的风险.由于农发行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银行再贷款,因此农发行贷款质量高低不仅事关自身的经营、生存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影响国民经济大局.重视和加强贷款风险防范,是信贷工作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存在着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作为委托人,将专业化的货币操控权委托给中央银行,通过中央银行对这一权力的运用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高,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显现的更加明显。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不清晰,就会导致中央银行对外发送的政策信息缺乏代表性,使微观主体无法辨别声音来源,进而影响中央银行的声誉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旨在构建委托代理模型来详细分析这种关系,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中央银行借款的乘数效应所谓中央银行借款的乘数效应指的是中央银行借款经过存贷款的多次相互转化,创造出更多专业银行贷款的过程。因此,它研究的是中央银行借款与专业银行贷款之间的数量放大关系。如果用A代表中央银行借款,用L代表专业银行贷款,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  相似文献   

18.
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以来,银行表外委托贷款快速发展,其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2015年初人民银行对委托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做了修订,以促进委托贷款规范发展.本文在对玉溪市23家商业银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委托贷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委托贷款快速发展背后存在的隐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魏海滨 《海南金融》2010,(11):79-81
搭桥贷款是国际金融市场常见的金融工具。在严控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背景下,监管部门全线收紧了银行搭桥贷款业务,一并叫停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现阶段叫停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有利于在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之间建立"防火墙",但同时也会抑制金融市场发展,制约银行灵活经营,增加发行人财务成本,相关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搭桥贷款是国际金融市场常见的金融工具。在严控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背景下,监管部门全线收紧了银行搭桥贷款业务,并一并叫停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现阶段叫停债务融资工具搭桥贷款有利于在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之间建立"防火墙",但同时也会抑制金融市场发展,制约银行灵活经营,增加发行人财务成本,相关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