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林价的内涵林价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地租学说和劳动价值论。从地租理论的角度看,地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存在着森林经营权和森林私有权的垄断,相应地产生了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山林地租形式,林价则是森林地租的转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废除了森林资源的私有制和剥削关系,林价被认为是对自然收获物的一种税收。从劳动价值理论角度看,林价的经济实质是培育立木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是立木价值的货币计量,或者称作立木价格。森林资源有两种不同的起源,即天然林和人工林。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绝对地租,是理论界长期存在分歧的一个颇为复杂的理论问题。随着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土地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人们对绝对地租也进行了新的探讨。但我感到,就目前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有不少观点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尤其是对绝对地租的形态及其经济内容这两个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索。一、绝对地租的形态问题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告诉我们,土地所有权是绝对地租存在的根本原因,“不论地租有什么特殊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  相似文献   

3.
张义同志在《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2期上发表的“对土地有偿转包的浅见”一文,提出土地有偿转包的实质是绝对地租。我认为绝对地租是不可能在我国现行制度和条件下存在的。当然有偿转包的实质也就不可能是  相似文献   

4.
一 马克思关于绝对地租的理论虽然是以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为前提条件,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但是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绝对地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这一理论对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马克思把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归之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且进一步指出不同形式的土地所有权和不同形式的绝对地租的存在马克思指出:“不论地租有什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地租理论在土地流转定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借鉴马克思地租理论,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解决土地流转实际操作中缺乏尺度的难题.分析了我国农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安排仍将保持长期不变的客观必然性;研究了马克思地租理论在中国土地流转实践中的应用与修正问题,认为农户土地经营权是获取土地流转报酬的前提,提出土地流转价格应在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基础之上,以社会保障系数予以修正;探索了土地流转价格调节机制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租就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就是地租;在级差地租之外,不可能存在任何其它形式的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都只不过是级差地租的特定存在形态。传统地租理论之所以把绝对地租看作是一种不同于级差地租的基本地租形式,就在于它忽视了土地租赁制与土地非租赁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就在于它误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仅仅理解为与“土地所有者——经营资本家——雇佣工人”的阶级结构相对应的土地租赁制。  相似文献   

7.
林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地是土地的一种。本文通过对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的研究综述指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林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的原理,分析了在目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我国仍然存在着形成林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条件,仍然存在着林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并且指出,探讨林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对实行林地有偿使用、加强林地管理、制定林地和林产品价格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有农场(以下简称农场)地租及租金量化是黑龙江垦区实行租让土地以来出现的新问题。对此,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一、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地租理论马克思认为,一切地租的存在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二是存在着土地所有权与使用...  相似文献   

9.
贵刊1988年第2期登载的张义同志《对土地有偿转包的浅见》一文,提出土地有偿转包的实质是绝对地租的观点,对此不敢苟同。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有必要分析一下资本主义地租和社会主义地租二者实质上的差别:1.前者是租地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  相似文献   

10.
绝对地租:有条件存在的地租的特殊形态─—与黄贤金同志商榷尹云松读了贵刊今年第3期《绝对地租:理论的赘瘤》以下简称《绝对地租》)一文,很受启发。该文作者大胆设想:“地租就是级差地租,而不存在绝对地租这一问题。”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并认为这一观点的产生是...  相似文献   

11.
农业合作化消灭了土地私有制,绝对地租及其实体在中国不存在了。这似乎是根据马克思地租理论得出的无可争议的结论。几十年来理论界也确实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可是在1984年许多人同时提出了农村商品经济中的绝对地租问题,并就此展开了多次的讨论。这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在《资本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及地租的本质。这一理论不仅对于研究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租问题仍有其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租、地价是士地所有权实现的一种经济形式,但只有土地所有权与国家行政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相分离时,才能够在经济上通过地租形式独立实现。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中这三权是合一的,因此租、税、利也是合一的。国有企业传统土地使用制度的特征是无价行政划拨,而不是无偿使用.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土地所有权应与生产资料所有权适当分离,国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将以地租、地价形式独立实现,这是国有企业已划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里重要的是机制的转换。而不是获得更多的土地收益.国有企业已划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必须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土地理论相当精辟地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地租的内涵特征和存在条件,剖析了资产阶级如何侵吞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如果我们搁置这些社会性方面的资本主义的特征,运用马克思土地理论中的精粹的经济思想,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同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传统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践剖析1.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合二为一。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农业经营方式的特征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耕作权合二为一。一方面土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另一方面,这个基础层次单位中的每个劳动者直接在…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经济问题》1985年第4期登载了蔡继明《社会主义地租问题探索》一文,1986年第4期又发表了郭玮与蔡继明商榷的文章。阅后得益非浅,下面谈点个人意见: 我们同意蔡继明的观点,“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绝对地租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并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赞同郭玮的看法,“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不论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还是高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绝对地租都会存在,并且都是农产品的垄断价格高  相似文献   

16.
我们去年撰写了《社会主义地租理论初探》一文,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依然存在地租的理论依据及其客观必然性作了试探性的论述,并提出了土地承包必须是有偿的,即必须承认地租。一年来,随着城乡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进一步放开、搞活,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战略性部署的开始,土地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力诸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变得愈益活跃,也显得愈益重要。从而,如何运用社会主义地租理论,进一步管好用好土地,成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今年第2辑刊登了本文作者《承包责任制与社会主义地租理论》、一文,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依照存在地租的理论依据及其客观必然性做了论述,并提出了土地承包必须是有偿的,即必须承认地租。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做进一步探讨,写出本文,现予刊出,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国有土地年地租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明确地租关系,发挥地租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对于城市土地收益的初次分配,国家应侧重以所有者身份介入,对于再分配则主要以管理者身份出现●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税收则是国家机器的强制性行为,应当把二者区别开来一在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聚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与探索,聚焦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焦点的解读,透析出土地流转中的各种问题及原由,意在为理论探究奠定详实基础.笔者认为,必须明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和要求,必须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流转的关键是实现平等交换原则,秘须从地租理论的角度理解和处置土地流转中的部分收益.  相似文献   

20.
去年12月初,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一些科研人员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的部分研究生就地租与土地集中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年1月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又邀请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的部分科研人员,就社会主义条件下绝对地租问题进行探讨,以下是这两次讨论会基本观点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