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IASB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动态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步蔓延后,社会各界开始反思金融危机的成因,有相当一部分声音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顺周期效应对金融危机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开始呼吁包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内的世界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准则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
郭文奎 《云南金融》2012,(5X):12-12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加速暴露出来。自2005年以来各国开始各自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提供参考,维护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文章通过比较了中美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历程,认为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各国利益之争,中国在国际化过程中要立足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3.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加速暴露出来。自2005年以来各国开始各自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提供参考,维护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文章通过比较了中美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历程,认为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各国利益之争,中国在国际化过程中要立足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4.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是规范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一种制度安排。2008年金融危机直接推动金融工具国际准则从IAS 39到IFRS 9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剖析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起源与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的重大变革,探讨了IASB与FASB近期关于金融工具准则的分歧,分析了金融工具国际准则的变革可能引发的问题,以期丰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理论,并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毕聪 《上海会计》2010,(8):36-38,51
金融危机过后,为了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开始合作改进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本文以IASB和FASB最新发布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正式稿和征求意见稿为依据,比较两者在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减值方法方面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探讨其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徐恩景 《中国外资》2009,(2):59-59,61
我国在上市公司率先实行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这是我国会计走向国际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而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矛头直接指向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我国刚刚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面临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本文从会计与金融危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试图探讨出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何去何狄。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金融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呼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改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共同成立了金融危机咨询小组(FCAG),联手启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进项目。2009年6月25日,IASB就金融工具减值运用预期损失模型发布征询信息,于11月5日发布《金融工具:摊余成本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上市公司率先实行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这是我国会计走向国际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而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矛头直接指向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我国刚刚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面临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本文从会计与金融危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试图探讨出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9.
PREFACE/前言金融危机环境下,美国公众公司公允价值准则选择路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基于金融危机应对的目的修订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基于FASB的行动和风险应对目的补充了公允价值审计准则内容。本文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订内容做了简要回顾与总结并提供了基于第二层级输入变量汁量的可出售债务证的公允价值审计的示例来说明上述ASC 820的变化及相应审计准则的运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持续趋同的路径中应积极思考本国国家利益的诉求,以及职业界获取公允价值应用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石盛林 《金融会计》2010,(11):13-19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观点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特别是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助推了本次金融危机的扩散和恶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的冲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启动了《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1.
郭磊 《保险研究》2011,(10):46-54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关于投资资产确认与核算的准则都是从2007年开始,包括通用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法定会计准则——偿付能力编制规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同年9月,保监会发布【2006】96号文,要求保险公司从2007年开始实行新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12.
由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重新审视。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亲经济周期特点,导致众多投资者同时采取同方向的经济决策,使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几乎陷于瘫痪。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制定者——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因在金融危机中存在效率低下、理事代表性偏颇、公众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各国的准则趋同是大势所趋,中国的会计准则也越来越倾向于国际化,2007年我国开始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本文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阐述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各国的准则趋同是大势所趋,中国的会计准则也越来越倾向于国际化,2007年我国开始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本文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阐述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国际趋同。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准则的变化及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但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和空白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仍然普遍存在。会计准则需要尽快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也要进一步健全。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国际趋同。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准则的变化及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但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和空白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仍然普遍存在。会计准则需要尽快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也要进一步健全。  相似文献   

17.
陈志 《金融会计》2011,(4):7-12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G20伦敦峰会公报(2009年4月)呼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完成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体系。匹兹堡峰会(2009年9月)领导人声明进一步要求国际会计机构在独立的前提下制定出一套高质量的全球性会计准则,在2011年6月前完成整合工作。目前,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响应G20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以金融危机为中心的种种职责和分析中,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可能加剧金融危机,从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金融界的损失惨重,所以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使金融危机加剧,要求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进行修改;而负担很重的会计界则认为准则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存在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准则功利和双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开始,会计准则开始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逐渐转向公允价值会计,两大国际知名的准则制定机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是公允价值会计坚定的拥护者和推广者,认为公允价值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反应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公允价值的起源及其在美国股市大崩溃和通货膨胀、储贷危机以及金融衍生品飞速发展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等各阶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加快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进度,对公允价值会计、已发生减值模型等金融危机中几个饱受争议的准则进行了修订,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规则发生了比较大的变革。本文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总结了2008-2011年国际会计制度的相关变革,分析研究这些变革的实施将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微观和宏观影响,并就如何应对新准则的挑战,维护银行金融业的稳定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