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梓林自从1999年出版《商海拾贝》、2000年出版《企业游戏——近距离文化观察》以来,现在已经出到第六本书。我曾经问过他,在你写的这几本书当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潜海·观潮》。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企业游戏——近距离文化观察》。正是因为这本书,我认识了梓林。现在,他又出了《企业游戏隐规则》套书,照我看,这是《企业游戏———近距离文化观察》的续集,是对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深刻思考,也是更为简洁的一种表达方式。当今,写企业书的作者真是如过江之鲫,因为社会有这个需要。需要产生了市场,有人愿意买,就会有人…  相似文献   

2.
想一想,当《别作正常的傻瓜》这本书摆在面前时,什么人会拿起来看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与实践》序关其学朱慧强教授率领一个由老中青相结合的课题组,撰写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希望我能给这本书写个序言。我很乐于接受。原因是这个序言不仅介绍这本书,而且还可以就某些问题谈点个人看法。朱慧强教授及编写组中的个别老...  相似文献   

4.
修爱的法门     
叶倾城说这本书是送给读者的珍珠,在我看来,却更像是《西游记》中的定风珠一样,给都市里的人们,一片红尘风暴中的宁静。这本书,咋看之下,是一本时尚的混搭。从《雪地里的芒果香》的青涩爱恋,  相似文献   

5.
当我刚接触《风采录》这本书的时候,我依旧看到那封面上那鲜亮的党的标志。刹那间,顿时有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我感觉手上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对党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我只是太在意项目了,有些偏执,如同有些旅游者背着馒头周游世界。”这是引自《在中国做咨询》中的一句话,也是我决定答应为本书写点东西的缘由。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如同往常看新书一样,只是先翻了翻目录,随后便翻起一页读了起来,正巧这句话映入了我的眼帘,不由的思想仿佛被抽空了一样,只留下了两个字:职业。  相似文献   

7.
阅读《咨询的奥秘》这本书是一种十分特别的享受。它唤起了我的幽默感,以及对人性弱点和组织行为的认知。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扩大了我在以下两方面的视野改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咨询顾问如何能在各种情况下都保持高效。  相似文献   

8.
崔晓红 《新财经》2010,(1):117-117
《动物精神》,单从书名看,像是一本科普读物.其实这是一本经济学理论著作。在一般人的概念中,经济学是严肃的,经济学理论多半也是生涩枯燥的.是通过严谨的经济模型推导出来的,但这本书要感性得多。  相似文献   

9.
机缘巧合,从读书到识人 我接触特劳特,是从他的书开始的.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初入广告界,我的一位老师推荐我看《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1991年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并叮嘱我一定要重视这本书。我一读之下,深为书中的观点所震撼,原来广告是在顾客心智中展开的。我意识到这本书才是广告的真谛,于是和另一位伙伴一起反反复复地读,逐字逐句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觉竟然读了上百遍。在那几年中,我们就以这种方式将他的十多本著作修读完毕。就是这样的研读.使我们不断加深对定位的理解,也让我们产生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冲动。  相似文献   

10.
很难判断俞雷的最新作品《公司名利场》适合怎样的读者群。用一句简短的话给这本书读者群做个形容就是:步交易的的老板知道的在看这本书,项目联他也正在看。职场本身也就是人生的演绎,"以无论你是职场素人,还是高层管理,  相似文献   

11.
产生写《逃离外企》这本书的创意,最早是在2003年的秋天,那时候我还在一家非常著名的世界500强企业供职。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西部》(教育)杂志各位编辑、记者:你们好!我有幸于2013年4月加入了"《中国西部》(教育)杂志交流群"。在这里,我不仅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专家、教育精英,而且结识了《中国西部》(教育)杂志的各位编辑们。承蒙厚爱,《中国西部》(教育)杂志2013年八月号刊登了我所撰写的《以一颗平常心看待高考状元》,尽管文章只有短短800字,但却是我在贵杂志上的处女作。拿到样刊,远看,杂志竟像一幅画,给人以视觉盛宴、审美体验;近看,却越发地感觉到这是一本书,给人以精神食粮;细看,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本浓缩教育理念、聚焦教育前沿、反映教育成果的教育大餐。  相似文献   

13.
这本书原本是在1997年3月定稿的。当时的书名定为《与美国谈判》。还在定稿之前,就有十多家出版社和杂志社前来约稿。无论是我个人,还是出版社,都对这本书将会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市场反应充满信心。但是没有料到,审稿时出现了很大麻烦。  相似文献   

14.
当我捧着装帧精美、图文精妙、内容精彩的这两卷《瓯迹》和《瓯馐》(《中华书局》出版)时,内心不由生出许多的崇敬之情;多少心血和寄语尽在这两本书中!这让我又一次深深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于业余时间。  相似文献   

15.
《夏山的学校》我读完了,并且读了不只一遍,可是我迟迟不敢落笔,因为我不知道怎样用我的笔来表达我读了这本书的感受。这样的学校,如果在身边能找得到,也许我就不会这样为难,关键是放眼周边,我很难或者是根本也没有发现这样一所学校,所以,我来写这本书的书评时,难免左右为难,迟迟不能落笔,而在我的心中,又是何等地期盼能有这样一所学校出现,因为这样的学校,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校。  相似文献   

16.
【美国《时代》周刊8月10日】几年前,我读到了一本很棒的论文集,名为《天地有大美》,内容是关于现代科学的一些伟大方程。我喜欢这本书,但是当我徜徉于书中的时候,突然一种意想不到的难过涌上心头。前面的文章基本上都在描述欧洲实验室中取得的一些突破。后半部分则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7.
梁枝文 《中国西部》2014,(39):124-127
<正>《青春咖啡馆》是莫迪亚诺的怀旧之作。有书评说因为少年时的经历,莫迪亚诺的每本书都似乎围绕着一个主题:他永远在写一个年轻人,在寻找,在主动逃脱过往、或被动失去记忆,他以为这样就能确认自己是谁,幸福在哪儿。但人一辈子的轨迹是线段而不是环,只能被时间裹挟着无限往前走。看这本书,对我来说没有法国方面的回忆,那些说起来也蛮顺口的路名、广场名、名人名……毕竟不是我的,我们的。但有一件事被这本书挑起了线头,或许还不止一件。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一本畅销书《自驱力》,它里面的观点可能对我们大家有一定的启迪.这本书去年被评为亚马逊最畅销书50强. 《自驱力》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工作态度决定一切》,说出了关于激励的真相,它把激励也分为1.0,2.0,3.0. 激励1.0假定人类是为了生存而奋斗.也就是说如果我不去工作,我就没有饭吃,没有衣穿,这是迫于生存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本小说,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的是前苏联的革命战士保尔·柯察金的故事。那时大约是1972年前后,"文革"尚未结束,这本书自然是被作为黄书被禁看的。书中有那么几段保尔和冬妮娅的爱情描写,当时看得心惊肉跳,满脸通红。我与钢铁还是有缘。1982,  相似文献   

20.
刘克 《魅力中国》2011,(12):256-256
近一段时间。我学习了王福强老师编著的《用心做教研一一线教师的教研策略》一书,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一线教师的教研方法,内容贴近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本书围绕教研误区、教研定位、教研问题、教研核心、强化教研动力、共建教研天地、走出教研新路、有效移植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