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白银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自有资源日趋枯竭的困境面前,不等不靠,勇于探索,在城市经济转型中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被形象地总结为"白银模式".因而吸引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白银城市发展项目"信贷支持,意在助推白银城市经济转型的基础上,在更大区域推广"白银模式"的转型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2.
2009年底,甘肃省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奋斗目标.其中的"中心带动"就是要加快推进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白银市作为毗邻省会兰州最近的城市,能否尽快融入中心,抢抓机遇,实现率先发展、优先发展,推动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既是白银城市转型的内在需要和应有之责,也是实现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本文结合白银实际,分析了白银市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径向策略.  相似文献   

3.
《西部金融》2005,(6):26-27
本文从白银这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现状入手,借鉴国际成功的转型模式,通过对白银市经济结构转型的优势、良好机遇和现实选择等因素分析,提出了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导读:当城市由"量的工业化"向"质的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群体 的定位也将发生由传统的纯体力劳动者向"蓝领中产阶级"身份与角色的切换.当前,中国城市正进入多元经济结构的调整期,其中区域结构转型、再分配结构调整以及人口管控的新趋势,为农民工转化为城市蓝领中产阶级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转型,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和空间载体,我国城市发展所积累的一系列问题,矛盾、冲突被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来,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调整更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于是,长期被推崇的"中国模式"也受到了多方质疑.因此,可以说,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新型城市经济,通过新一代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及其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育,让城市成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推动都市经济圈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部不少资源型城市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既能保持区域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又能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金融问题.本文立足于中国"铜城"白银市经济转型和金融业发展的实际,对促进西部经济转型城市金融业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经济布局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白银市与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区域经济体的战略性建设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重要机遇,而资源型城市也应采取"融入中心,优化布局,区域联动,科学转型"的规划,以借助区域经济建设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服务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且差异巨大,经济转型的目标、方式和途径也必然有所差别。以我国107座地级资源型城市为样本,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服务业2005—2015年的发展态势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表明:资源型城市的服务业发展符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但滞后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整体进程;不同类别的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各城市的特征与其区域分布、城市类型、经济增速和工业化阶段有关,尤其受到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发展服务业,不应单纯提升服务业占比和片面追求服务业高端化,而应与其所处工业化阶段相适应,并充分利用资源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才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白银资源型城市的实际,从资金状况、信贷营销的外部环境、金融运作机制、金融服务、信贷政策的产业投向与区域产业特点等方面剖析了白银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金融问题,提出了构筑金融支持白银经济发展的和谐平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主体资源的逐渐枯竭,西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但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基础薄弱、区域创新能力较弱以及社会民生问题等严重阻碍着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应科学规划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体系和专门的组织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来投资,重视就业并加强职业培训,制定优惠政策以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路径包括产业转型、企业转型、政府转型和体制转型。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结构主义的视角,利用中国23个主要省域的地级市2005—2011年常住人口数据,从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三个维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发现,首位度越大、集中度越大、人口分布越不平等,越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且,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已经出现"要素投入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工业化"倾向的产业结构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负的显著作用。说明在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动力中,工业化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城市化的作用慢慢凸显。同时,以"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城市人口融合度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负向影响。这表明更开放包容的城市人口政策,不仅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最终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矿业城市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为我国持续快速经济增长提供大量物质保障的同时,其自身的资源、环境及发展问题也更加突出。着眼于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矿业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的技术选择导向,构建了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的"5R"原则及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并对该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①从技术角度而言,资源、环境外部性导向和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技术选择,是矿业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②基于资源产业运行中对区域资源、环境的强干扰特征,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应包含开源化、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恢复五个方面("5R)"原则,产业提升过程中"5R"原则不断耦合与互动,实现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③围绕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应建立包括"5R"及产业提升六个方面的技术支撑体系;④技术支撑体系的实现,需要企业、产业链、生态园区、产业集群体、行业协会及矿业城市等不同层次在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整合等方面的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既是工业的不断发展更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动态过程.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是工业化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主要问题不仅是工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问题.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落后于工业发展,通过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可以更好的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甘肃省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白银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业转型的定位及发展思路,总结了产业转型方面的经验,并提出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与城市化:理论及对甘肃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通过要素空间集聚功能和经济结构转换促进城市化,但非常态的工业化道路和分散的工业布局均可能使这一动力机制受阻,致使城市化和工业化不能协调发展.甘肃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结论,其扭曲的产业结构和"嵌入式"工业布局阻滞了人口非农化转换和城镇化集中,城市化和工业化处于低水平吻合状态.要打破这种状态,应以"就业"原则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产业转型,通过产业聚集促进人口集中.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并于2010年GDP达10 021.53亿元。基于"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文章采用偏离—份额法,对陕西11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大多数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较低,特别是竞争优势不足。陕西各地区想要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就,就必须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突出特色,选好主导产业,明确支柱和重点产业,推进各区域突破发展和区域间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工业反哺农业并不必然发生在工业化的后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中期就开始调整工农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依据修正后的霍利斯·钱纳里模型来判断,我国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工业化中期,目前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时期;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是政府对农业“予大于取”的界定以及“取”“予”的强制性,对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税和财政农业支出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工业反哺农业起始于工业化中期的21世纪初,最晚不过2004年。先行工业化国家一般是在城市化率接近或超过50%、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到45%以下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而我国是在农业就业比重为46.9%、城市化率为41.76%时开始工业反哺农业的,反映出就业结构转换和城市化的滞后。因此,还应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因矿业的衰退面临着产业转型,进行旅游开发是实现产业转型的便捷路径。文章基于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危机与转机,重点探讨了矿业文化景观的必备要素、矿业文化景观的旅游价值评估原则和矿业文化景观旅游价值评估体系,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以矿业文化景观为旅游资源的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