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明显提升,绿色消费的概念在我国居民的日常消费理念中日益普及,绿色食品市场也在稳步增长。黑龙江作为我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开拓绿色食品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绿色食品市场中名声鹊起,稳站前位。黑龙江绿色食品虽已走出本省,正走进全国,但分销渠道还只是初见成效,营销的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把握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稳步增长的有利时机,黑龙江绿色食品企业还需根据消费者需求及购买行为特点,进一步完善现有"线上"与"线下"渠道,并积极发展"线下线上"渠道的融合,以满足消费者既要享受"线上"购物的便捷,又不想放弃"线下"购物利益的更高需求,提升绿色食品消费者满意度及忠诚度,提升绿色食品营销效率。  相似文献   

2.
我国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绿色食品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偏低,企业规模偏小;绿色贸易壁垒的障碍;欠缺绿色食品品牌;绿色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绿色食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应发展优势集群产业;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尽快与国际接轨;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改善市场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市场需求是绿色食品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绿色食品消费需求增长的基础条件.社会文化因素和消费者自身因素对消费者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绿色食品的目标市场是高收入、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消费者.绿色食品营销渠道有其独特的特征,其设计要以绿色食品目标市场为前提.同时,在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当中,经销商要分担绿色食品生产者承诺的绿色主张的责任,还要协助制造商向消费者证明其绿色主张.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绿色消费理念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高度关注,这为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厂商的发展带来了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遇。那么,对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厂商发展而言,如何建立畅通高效的分销渠道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寒地黑土绿色食品的特征以及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厂商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Internet时代,生产商如何因时而变,以消费者偏好为导向,进行渠道策略选择和份额决策,研究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厂商的渠道行为,以期能够对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厂商的渠道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食品行业和绿色食品发展现状的分析,本文提出了食品企业绿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绿色营销中市场环境、营销观念、产品质量和销售渠道四个方面的问题,构建了绿色营销组合策略的总体框架,并对总体框架中的绿色消费观念、绿色产品策略、政府政策引导策略、绿色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邢宇佳 《现代商业》2012,(16):88-90
本文从对中国绿色食品企业的现状分析入手,首先以中国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统计年报为基础,认真研究并分析了中国绿色企业的企业结构现状及产品结构现状,并引用了具体的企业事例。其次分别对中国绿色食品企业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进行了总体分析及举例分析。此外,通过对中国绿色食品企业的现状分析,从对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影响来看,揭示了我国绿色食品企业的三个问题,即销售渠道不够广泛,食品价格偏高,食品质量不过关。针对于此,提出了三种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拓宽销售渠道,其中可以进行开展加盟连锁店,建立网络销售渠道等。二是发展绿色科技,降低成本价格。三是开展品牌营销。  相似文献   

7.
绿色食品营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也越来注重生活的质量,绿色食品成为人们的首选食品。但绿色食品营销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绿色食品营销有重要影响的产品、促销、销售渠道、出口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绿色食品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智  袁凌 《商业研究》2001,(9):61-64
近10年来,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迅速,但市场仍显相当狭小。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构建了绿色食品市场的生产与消费博弈模型,并对之加以扩展,进而发现国民收入、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和假冒绿色食品现象是约束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总结海内外学者对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研究现状发现,国内学者主要对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内涵及特点、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组建原则、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的建设方面的研究;而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基本原理。借鉴海外先进研究方法是国内学者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经过很多年的发展,绿色食品已经成为我国食品步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有力地提高了我国的食品知名度和公信力,绿色食品在我国的未来发展还将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加大对绿色食品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运行机制的创新,成为提高我国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就我国的绿色食品发展及其产业化运行机制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并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绿色食品企业依托环境和资源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绿色食品产业也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也存在绿色食品品种数量少、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开发力度不强、资金投入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与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应该从构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强化绿色食品品牌观念四个方面制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绿色食品品种繁多,每种产品又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对渠道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何设计出适应绿色食品流通的一般需求,又满足不同特性产品特定要求的渠道模式,是一项待解决的难题。从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绿色食品的特性对营销渠道的要求,立足于解决绿色食品营销渠道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是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 ,应在新一轮农业改革中形成“绿色”经济增长点 ,尤其加入WTO后只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才能有效地拆除“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 ,供货不足是世界绿色食品市场不断扩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 ,发展外向型绿色食品产业将是我国、我省绿色食品超常发展的重要途径 ;打造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是我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现象引起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及地理学界的重视,产业集群理论已经成为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在我国,对产业集群涵义的理解还存在误区,与绿色食品关联的产业和市场体系的发展还不完善;不完全竞争和过渡竞争并存以及融资困难等因素束缚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中,要深刻理解产业集群的内涵,创造利于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深入理解价值链,有效提高集群的竞争力,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绿色营销,以营销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景平 《商业研究》2006,(4):102-104
发展绿色食品前景广阔,发展绿色食品是黑龙江构建农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目前在产业化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必须强化龙头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构建完善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6.
阮兴文 《中国市场》2008,(19):148-149
绿色食品是经权威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我国至今没有形成普遍崇尚和优先选择消费绿色食品的优势市场。文章提出了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概念,并对我国绿色食品优势市场贫瘠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创建中国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若干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王如德 《商业科技》2013,(31):121-121
本文以绿色食品生产发展及产业构成为基础,探讨研究如何进行关绿色食品营销前景及营销渠道的建立,指出高效的绿色食品销售渠道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对集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是难得的机遇。本文从集安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说起,分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绿色食品国际化是我国发展绿色食品行业的重要举措.文章从研究我国绿色食品的国际营销现状研究入手,发现绿色食品产业在国际化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产品、促销、品牌集团化以及政策导向等方面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发展构建了一套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0.
绿色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绿色食品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受绿色壁垒的影响出口面临很大障碍。本文分析了与食品贸易有关的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扩大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对策,包括绿色食品企业国际市场定位策略,以及政府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