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鑫鑫  沈蕾 《时代经贸》2007,5(9X):66-67
生物燃料正以不可抵挡之势迅速席卷全球。发展燃料乙醇是美国能源政策的重点,本文从目前美国生物乙醇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美国生物乙醇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中国发展生物燃料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鑫鑫  沈蕾 《时代经贸》2007,5(9):66-67
生物燃料正以不可抵挡之势迅速席卷全球.发展燃料乙醇是美国能源政策的重点,本文从目前美国生物乙醇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美国生物乙醇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中国发展生物燃料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志军 《技术经济》2008,27(6):50-54
生物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替代能源、改善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指出,目前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并据此提出如下发展战略:坚持非粮为主,鼓励原料多元化;坚持市场化运作,敞开收购生物燃料乙醇;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后,本文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制定并实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规划;加强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建设;加强部门之间配合,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一直因粮食安全而存在巨大争议。文章基于生物燃料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理论分析,运用中国粮食安全的评价结果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期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粮食安全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但从远期的耕地压力来看依然存在粮食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欧盟国家发展生物燃料(主要包括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欧盟发展生物燃料制定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的研发;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国际统一生物燃料环境保护标准的必要性等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6.
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让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异军突起,生物能源因其可持续增长性和符合环保耍求,而成为投资新热点。近年来,生物燃料的发展速度已超过石油生产。  相似文献   

7.
一、生物燃料的制取及利用特性 生物燃料主要是指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取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物燃料的发展动因,一是源于国家石油安全的需求,即作为汽油和柴油的替代能源,以达到缓解石油过度依赖进口的危机;二是源于国家环境保护的需要,利用生物燃料的清洁性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燃料乙醇是指用玉米、木薯、甘蔗、甜高梁以及农作物秸秆等生物纤维制取的液体燃料;  相似文献   

8.
《环境经济》2008,(5):69
为贯彻落实非粮生物燃料产业政策,加快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经国家批准的.我国第一个以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试点项目,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生产装置已由调试期转入正常负荷。目前生产运行情况平稳,主要生产指标正常,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截至3月14日,  相似文献   

9.
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了不同燃料乙醇发展政策可能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整体和各区域农业生产及净产值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料乙醇发展将显著提高能源作物的农产品价格,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稻谷和小麦等粮食安全有一些负面影响;燃料乙醇发展对不同区域及不同农户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多数地区的农业部门都将从中受益,获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地区在种植能源作物上的比较优势。研究也指出,未来的重点应放在非粮作物以及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技术上(即用纤维素生产乙醇),并且应该提高在这些方面的科研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了不同燃料乙醇发展政策可能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整体和各区域农业生产及净产值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料乙醇发展将显著提高能源作物的农产品价格,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稻谷和小麦等粮食安全有一些负面影响;燃料乙醇发展对不同区域及不同农户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多数地区的农业部门都将从中受益,获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地区在种植能源作物上的比较优势。研究也指出,未来的重点应放在非粮作物以及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技术上(即用纤维素生产乙醇),并且应该提高在这些方面的科研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生物燃料是用有机材料如谷物、油菜籽和动物脂肪生产的液体燃料,最常见的是乙醇和生物柴油。乙醇由富含糖、淀粉或纤维素的有机物生产。玉米、小麦等谷物是北美生产生物燃料乙醇最主要原料。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合纤维素、淀粉和精的材料都可以用于生产乙醇。在多数情况下,乙醇用于和汽油混合以减少排放并通过增加辛烷来增强性能。生物柴油从动物脂肪、废弃莱油,以及像大豆、油菜籽、玉米和向日葵等中提取生物柴油通常和常规柴油混合使用,以减少车辆排放。  相似文献   

12.
根据德国有关方面的研究和预测,今后几十年由生物质合成的液体动力燃料(简称BTL-Biomass to Liquids),也被称为第一代生物燃料,将会迅速发展,德国可生长原料联合会估计,在2020年德国的生物合成燃料将满足25%的燃料需求,在很多方面优于目前的生物柴油并有替代生物柴油的趋势,据大众汽车公司预测:到2015年第二代生物燃料—生物合成燃料和生物甲烷将全面取代第一代生物燃料—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30年后,世界上的动力燃料23%将用生物质生产,其中主要是第二代生物燃料—生物合成液体燃料。第二代生物燃料是一种最重要的可再生燃料,有非常巨大…  相似文献   

13.
生物燃料因其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特征成为石油的替代品,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本文梳理了印度生物燃料政策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印度扶持生物燃料的政策经验并指出我国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为我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美国近年来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产业化发展,研究第二代生物燃料支持政策对农民种植选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建立农民种植选择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种植选择的因素,并基于1997 -2010年美国相关市场数据和参数数据,分析了美国第二代生物燃料激励政策对农民种植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即使美国政策的激励农民仍不会选择种植纤维素作物.但是,随着纤维素作物种植技术和纤维素乙醇提炼技术的进步,农民最终可以在粮食安全的框架内通过种植纤维素作物为纤维素乙醇提供充足而稳定的原料来源.最后根据相关的研究结论,得出一些促进我国纤维素乙醇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流     
我国第一个非粮燃料乙醇试点取得重大成果为贯彻落实非粮生物燃料产业政策,加快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经国家批准的,我国第一个以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试点项目,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生产装置已由调试期转入正常负荷。目前生产运行  相似文献   

16.
正吴方卫、孔艳杰两位教授的新著《液态生物质燃料的社会成本收益研究》,对我国发展液态生物质燃料的社会成本收益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发展液态生物质燃料的利益得失,角度比较新颖。我国液态生物质燃料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消化过多的陈化粮,我国建立了用玉米等陈化粮生产燃料乙醇的试点。从2000年开始,我国燃料乙醇的发展进入了规模化生产阶段,成为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  相似文献   

17.
"我今天听这个会有点哆嗦,"中粮集团董事、总裁于旭波在被誉为"钓鱼台峰会"的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这样表达了其作为中国最大乙醇燃料生产商的观感.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能源产业是一个正在兴起并富有巨大前途的新型产业。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有利于解决能源危机,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为加快我国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应尽快制定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大对生物质能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生物质能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醇、生物柴油,等等;前几年,替代燃料是汽车业的一个热点,但随着市场应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相继因供应紧张、价格无优势而逐步退出市场;因与民争粮,以粮为原料的乙醇被叫停,以甜高梁、木薯和其他生物纤维素为原料的乙醇生产还未形成产业化,生物柴油规模化生产近期难以解决。逐渐地,人们将关注的目光从替代燃料转向了电动车,替代燃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属于替代燃料范畴的甲醇却在今年更多地被提及。  相似文献   

20.
张晓第 《当代经济》2007,(11S):86-87
生物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普通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维护国家的粮食和能源安全,我国应大力开发非粮乙醇以代替粮食乙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