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然而,近来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小康”实现。 农村改革的前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最快的5年。从1980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5.10%。接着出现农业徘徊而农民收入仍然增长时期,从1985年到1988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仍保持4%。  相似文献   

2.
1988年,滩营乡在完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完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农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农村改革模式,促进了全乡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4年,全乡农村经济收入达6753万元,比1988年增加5504万元,年平均递增73.4%;农民人均纯收入1016元,比1988年增加631元,年平均递增27%。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变动趋势与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增长,1980-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递增6.96%。但是分阶段考察,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趋缓,1980-1984年为15.1%,1985-1988年为4%,而1989-1991年仅为0.7%。有些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个别年份出现了负增长,并且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这些都将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对我国地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动态势、差距程度以及引起变动的因素、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以及加快中西部发展步伐的方略和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七五 以来我国农民收入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的综合指标之一,是反映农村经济运行状况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有必要对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作深入分析。 一、农民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1986年开始,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并出现徘徊波动。1980—198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3.9%,1986—1991年则分别为2.9%、2.8%、6.3%、-1.6%、1.8%、2.0%,年平均增长只有2.3%。其中1989—1991年三年只增长了0.7%,出现明显的徘徊波动。而1986—1991年同期,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1%。农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按计划检查,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经济出问题,很可能就在农业上。”目前农业问题再次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在市场经济下,作为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信用社如何促进农业健康稳定发展呢?笔者认为: 一、针对粮食生产的效益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突出问题,信用社应继续把支农的重点放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来 据有关资料获悉,1989年的全国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3.4%,但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却比上年减少1.6%,这是改革以来农民收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1989—1991年三年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仅为  相似文献   

6.
保证农民人均收入的稳定提高和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但是,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的调查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乏力, 1999年观察点农户人均纯收入 2053 8元,与 1995年相比没有较大的变化,这与我国提出的 90年代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幅度 6%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一、影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 )粮食价格走低,且流通不畅。   农户的经济活动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农产品产量的多少,价格的高低,都对农民收入有直接影响。在地…  相似文献   

7.
一、“十五”期间四川省农业财务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四川省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思路,用统筹协调理念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用工业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农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粮食面积和产量实现恢复性增加,经济作物全面增产,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成绩显著,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3409.2万吨,比上年增长2.5%,达到“十五”期间最高水平,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增长8.6%。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以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199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903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9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69.9%和56.6%,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36%,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快速增长。1995年同1978年相比,农民人均货币纯收入增加了1444元,增长了10.8倍,年平均增加85元,年均递增率达15.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农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增加了621元,增长了2.8倍,年平均增加36.5元,年均递增率达8.1%。但在农民收入连续翻番、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下,也曾出现过下降和滞缓增长的不利局面,使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高速——较快——滞缓——较快”的阶梯型变化的基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新会市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村经济连年发展,农民收入连年增长。9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6.36亿元,农业总产值3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2元,分别比1992年增224.8%和151.9%,平均年递增26.6%、18.7%和20.3%。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的农业人口60%以上,耕地面积近60%分布在盆地丘陵地区。丘陵区农村经济发展好坏,对全省“富民”、升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1981年以前丘陵地区的浮面潜力发挥得快和好,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就高,反之,1982年以后丘陵区发展速度减慢下来,全省农民人均纯增收也就慢了,在全国的位次也直线下降。如1981年,丘陵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0元,我省  相似文献   

12.
张晓山同志在2002年3月6日《人民日报》上就如何看待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撰文说,2001年,我国农民的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人均纯收入的增幅为4.2%,扭转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的趋势,但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朱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加强农业和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和农…  相似文献   

13.
北流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北流市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待续实施“一手抓钱、一手抓粮,粮、钱双增收”战略,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o年以来年均递增35%,到1996年达2500元(初步统计数);人均有粮已持续十四年超过400公斤。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已发展成为具有北流市区域经济特色和优势。1、主导产业(产品)基地雏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北流市因地制宜地建立了“三区”。“八带”、“几大基地”区域经济。基中形成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产品)的“九大基地”是:()以大容县、天堂山脉为主的50…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盐城市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92.6亿斤,棉花554万担,分别比上年增长16.5%、77.5%;农民人均纯收入4505元。增长12.9%。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大理州在“七五”扶分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1995的全州478个贫困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13亿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98.4%;农村经济纯收入3.1亿元,分别比1990年和1995年增长67.6%和6.9%;农民人均纯收入364元,分别增加141元和25元;粮食总产2.7亿千克,分别增长31%和12.5%;人均占有粮食312千克,分别增长66千克和20千克。10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13元,比上年增加166元,农民人均产粮365千克,比上年增加11千克。47个1995年省列攻坚乡农民人均纯入461元,农民人均产粮317千克。全州经济纯收入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已由1993年的73.24万人,减少到1995年的42.7万人,下降41.7%,十年来,各地区在重点解决群众温饱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带有发展后劲的经济项目,有的已初步形成省地的拳头产品;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改革面临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难点和问题,改革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几年,福建省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200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381 元,比上年增长4.7%,扣除物价因素,增长5.2%。今年上半年,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呈现较好发展势头。近几年来,福建省以推进农村市场化为取向,积极深化农村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省粮食生产与流通也存在许多问题,粮食生产成本普遍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依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农村小康综合评价”的 1 6项监测指标测算 ,我省除人均日蛋白质摄入量尚未达标外 ,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农村基础设施、享受社会保障人口等其他 1 5项指标均已达标 ,表明我省农村整体上已步入小康。   2 0 0 1年 ,全省农民收入结束了连年下滑的局面 ,出现了恢复性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558元 ,比上年增长 8 6% ,今年上半年 ,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 1 563 3元 ,同比增长1 9 2 %。但总体看 ,这几年农民收入处于徘徊状态。 …  相似文献   

18.
改革十年来,铁岭市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业生产正逐步由追求产品数量增长,满足人民温饱需要为主,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轨道上来。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是农业实现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使占总人口80%的农民达到小康水平,任务相当艰巨。小康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我市提出的农村达小康人均纯收入指标是,到2,000年农村人口均纯收入达到1,500  相似文献   

19.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上半年我国农业呈现出粮食产量上升、农民收入上升、农民税负下降、粮食价格下行的“双上双下”的态势。今年上半年,中国农业迈上新的台阶。2004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粮食单产也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如此大的增幅,加大了今年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持续上升的难度。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使人们欣喜: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立足人多地少、人增地减,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不可逆转的实际,实行行政推广和教育推广相结合,把农业发展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199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83632万元,比1992年增长64%;粮食总产量245100吨,比1992年增长31.7%。去年全县农民人均产粮434公斤,人均纯收入1179元,实现了越过温饱线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