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原则与政策,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与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或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所期望的行政状态.谋求相对人响应而依照法律政策所采取的非权力行政执法活动。通常,行政机关以指示、劝告、希望、敦促、建议等多种形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施指导行为。由于行政指导只有在取得相对人的同意之后才发生作用,因而它不直接产生行政法律后果。基于此,学术界普遍认为,行政指导仅仅是事实而不是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改变。正确认识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关系,可以认为,我国行政相对人应该具有独立、积极、主动的法律地位。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尚需一些具体行政行为法律规范、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及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等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行政决定听证的一般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君 《经济研究导刊》2008,(10):223-224
行政活动中对相对人具体权利义务影响最直接的是行政决定,通过对行政听证程序立法实践比较成熟的几个国家的对比和行政活动本身特点的分析,可以了解行政程序法中行政决定听证程序的一般规则。要全面掌握行政决定听证一般规则,重点要对其听证的原则、听证的主体、听证的步骤、听证笔录的效力和决定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行政处理是不同于授益行政行为,也不同于损益行政行为的具体行政行为中的一类,其对相对人的权益有直接影响,但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在行政主体为行为时并不确定。具体行政行为根据对相对人权益的影响不同,可分为授益行政行为、损益行政行为和行政处理三类。行政处理不同于行政处罚。相对人认为行政处理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5.
柔性行政在税收执法中适用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传统刚性行政执法那种僵化、忽视行政相对人权益的弊端日渐显露,通过对近几年执法现状的回顾,人们对行政执法问题进行了重新反思,柔性行政执法被提上日程。柔性行政执法以其灵活性强、注重行政相对人意愿的优势弥补了刚性行政执法的缺陷,而税收行政执法一向被认为是具有强制性的,柔性行政执法在税收执法当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很多人抱着怀疑态度,因此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对税务柔性行政执法存在的正当性、合理性及必要性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6.
杨雪 《经济研究导刊》2011,(30):238-239
行政检查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手段,其实施会给相对人的权益造成重大影响。长期以来,中国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检查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行政检查法律规范严重缺失,而随着行政权的扩张,行政检查权的运用更为彰显,其与人权保障的冲突也更加凸显,因此,对行政检查从概念、特征等理论源头进行科学、细致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其是构建规范的行政检查制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效率是行政的重要目标之一,效率的实现以行政方案的合法、合理和优化为基础条件。通过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协商,使行政方案具备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8.
行政违法责任在行政法学界也称法律责任,是政府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违法责任机制发挥作用的原理在于通过对违法的行政主体和管理相对人追究违法责任,承担不良后果,约束行政主体和管理相对人依法行使权力(利),履行法定义务,从而正本清源,保障行政立法宗旨得以实现,保障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得以正确实施,是政府立法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因此,研究政府立法中行政违法责任功能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行政法中,行政事实行为作为行政主体的一种行为形式已成共识,但是中国行政法对此研究甚少。行政事实行为虽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对行政相对人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法律上为受到行政事实行为侵害的行政相对人提供救济途径,是现代行政法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对行政事实行为的探讨,对行政事实行为予以明确的界定,给予行政事实行为的侵权提供救济进路。  相似文献   

10.
行政强制法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着力维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科学设定行政强制权,从源头上解决行政强制过多过滥的问题,从根本上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2)对行政强制行为实施严格的程序控制,切实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3)对行政强制执行规定了许多蕴涵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的法律制度,强调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明确保护。(4)对相对人权利保障的原则和制度进行明确规定,让相对人的合法权利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城管执法人员既是城市治理过程中公共政策的执行者,也是与社会公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层公务人员。城管执法人员属于"街头官僚"范畴。其执法过程存在行为失效现象,如执法程序的缺位执行、行政执法方式的选择不当、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过渡滥用等。行为失范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利己性、有限而又稀缺的政策资源、规则的非理性依赖、执法对象的非自愿性等。应采取伦理和道德教育、重塑执法流程、法律监督等来约束执法人员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对新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关的多元性和多层级性,不利于新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改进新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优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资源配置,提高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效能,促进新疆知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反思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德瑞 《经济经纬》2005,(5):148-150
作为部门行政法律制度建构的一部分,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突出表现在金融监管立法不完备,法律、法规混杂、重复、遗漏及空白之处甚多,对监管主体的规定存在缺失,央行的独立监管地位弱化,关于金融监管的手段、方法的规定不完善,以致造成执法缺乏力度。在国外资金大量涉入国内、国际金融及监管规则约束国内的金融机构之前,必须完备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林业行政强制制度是我国行政强制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依法治林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我国的林业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木材运输管理、植物检疫和植物新品种保护等三个领域创设了16项林业行政强制行为。通过对林业行政强制立法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得知,除由规章设定的"通知品种权人缴纳滞纳金"这一行政强制执行方式以外,我国的15项林业行政强制立法与《行政强制法》的规定相吻合。《森林法实施条例》对《森林法》中"有权制止"这一"暧昧的制定法"解释为"暂扣木材",是一种合理的行政解释裁量,应予尊重;而综观《森林法》的全部规定可以发现,森林公安机关可以成为"暂扣木材"这一行政强制措施的适格实施主体,这一发现得到了法律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行政管理中,行政强制也是一种有限的社会资源。行政强制以及实施程序的谦抑性也就成为现代行政强制程序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行政强制立法者所应当具备的理念。程序的存在是对权力的规制、抑制、平衡、指引,程序强调限制恣意和防止权力滥用,可以防止立法或者行政机关觊觎专擅,侵害民权的坚实堡垒。我国行政强制法中所体现的程序谦抑,结合我国社会实践中特殊典型的案例,对我国行政强制程序进行研究思考,提出完善我国行政强制程序的谦抑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已成为政府推行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考量标准之一。将受行政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纳入到政府决策系统中去,不仅关系到行政决策本身的合法性、民主性和可接受性,更重要的是要与政府自身要求的提升、公民社会不断发展和公民主体意识提高相契合。而过往理论界对于公众参与在行政决策中模糊、缺乏明确系统的价值定位阻却公众参与行政决策长效化、制度化;公众参与在行政决策之应然定位中仍然存在着"程序性虚弱"的问题。回应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公众参与在行政决策中的价值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If legal enforcement of contracts were omnipresent, omniscient, and costless, the identity and history of one's partners would be irrelevant, since any problems caused by unreliable partners could be remedied effectively. However, when legal enforcement is localized, imperfect, and costly, different governance structures for contracts carry implications for the sets of acceptable contracting partners. When legal enforcement for contracts is based on national law, whose reach is coterminous with a state's territory, acceptable partners tend to be defined territorially. When state enforcement of contract law is weak or nonexistent or when a contract is so vulnerable to nonperformance that it requires auxiliary support, actors must devise an alternative or supplement to state enforcement. The most relevant contracting boundaries then will be ones defining groups that can efficaciously create and maintain intertemporal, inter-issue, and inter-actor linkages. We examine just three of many possibilities: family-based, function-based, and ethnicity- or religion-based groups. These different systems of governance affect which entities are recognized as members in the club of actors, as well as how actors define their contracting boundaries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those with whom they contract relatively freely and those with whom their contracting is more circumscribed.  相似文献   

18.
Federal environmental laws in the U.S. can be enforced by government agencies or by private parties through citizen suits against polluters. Here, I extend the standard enforcement model to examine the role played by citizen suits. The main results from the paper suggest that in a model with limited enforcement power and citizen suits the regulator fully exercises his enforcement power when the expected penalty from a citizen suit is low, but increases his reliance on citizen suits as the expected penalty rises. Whether an enforcement regime that allows private enforcement is efficient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relative costs of private and agency enforcement, but also on the changes in inspection costs that may be caused by private enforcement and the expected penalty from losing a citizen sui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practice private enforcement may lower social costs as long as relatively inexpensive agency enforcement options, such as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do not preclude citizen suits.   相似文献   

19.
利用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200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一阶差分广义矩阵法(GMM)实证研究我国证券市场执法活动对股市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单就投资者利益保护而言,强化以法院为中心的执法活动更能达到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而以监管机构为中心的执法活动对于引导公众的行为没有显著作用;投机性太强、对市场和公司缺乏正确解读是导致大量股民长期被深度套牢的重要原因。这些结论可以为我国股票市场现阶段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