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以来,慈善教养应社会环境而发生重大变革。首先,在理论界倡导"以教代养"之时,教养兼施成为近代慈善教养事业的主导;其次,在教养过程中,"教"的内容经历了从传统技能到近代工艺的转变;再次,慈善教养的目标,也从清末的劝善教化转到民国时期公民意识的培养。这些变革,凸显了近代中国慈善教养事业的转型特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2.
政府监管职能扩大使强化对官员监管问责成为必然要求,但对谁来推动监管问责,却存在认知差异。理论家们注意到集团、精英、国家以及意识形态对权责关系变革的作用,但存在来自具体时空叙事与宏大理论抱负之间张力的挑战,根源在于缺少对机制及机制间关系的阐释。文章以中国生产事故监管问责转型为线索,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监管问责中,事故调查经历了从行政集权到公共治理的转型,课责惩戒也在政纪驱动和司法能动下走强。监管问责从弱到强的核心机制在于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推动力和回应型国家下的司法能动力,目的在于增强中央权威的控制力,根源在于党政结构所具有的强国家自主性。中国监管问责转型展现了党政体制调适国家权力结构以与发展理念相适配的中国经验,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历史展现。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均属于经济转型期,前者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后者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本文比较了这两个转型时期的产业中间组织的制度变迁。在前一时期,传统行会通过变革趋新,逐渐与新型商会和同业公会融为一体;在后一时期,体制内的官办协会与体制外的民间商会也出现了合流的趋势。本文还通过对地区产业中间组织最新截面数据的检验,发现行业组织的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正相关,与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负相关,这些经验证据加深了我们对中国行业组织制度变迁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清末顺直谘议局的建立,不仅对地方行政权力发挥了监督和制约作用,而且在清末直隶地方财政预算体制产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直隶地方财政体制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一页,政治体制的变革,国外经济文化势力的入侵,共同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多元、开放、现代、新质的文化生成传播。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资本的成长期,全球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将中国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区域。这种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龚唯平 《经济前沿》2002,23(1):34-38
市场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关系变革交响曲的主旋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就是市场化向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不断扩展的过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同时也是市场化的蓬勃发展过程。然而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市场化的历史底蕴?市场化与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7.
清末财政思想的近代转型:以预算和财政分权思想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的财政体制在社会经济的激变中开始了艰难的近代转型.财政体制的转型推动着中国财政思想的近代化演进,西方近代预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当时财政思想近代转型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是在二十多年来中国银行业持续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这场巨大的历史变革一直是由中国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推动的,由于中国市民社会的不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能依靠自身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管理体制,为此,中国政府引入了境外的战略投资者,以期改善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法律监管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无比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宪政理念由传统走向了现代.本文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分析了宪政理念的更新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宪政机制的要求,以期宪政理念更好的为经济体制转型服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革时期,现代市场经济在理论上最终被认可,并且成为被社会运动自觉追求的一个目标,是这一变革时期最本质的内容之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决不是单纯的经济运动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全方位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它不仅从根本上转换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引起整个社会运行体制的理性化和民主化进程,尤其是促进社会最深层的变化。一句话,它把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一次又一次提起的传统文化转型的任务再次提到了现实的日程上。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具有近现代经济意义的女子工厂、女子银行、女子商店、女子职业学校,在北京地区络绎出现,显现着近代女性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痕迹。其历史意义并非仅在于此,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这种标志着女性经济地位转折性的变化,颠覆了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传统女性职业的窠臼,而开创了新型女子职业的新式格局。这一社会进步,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化嬗变、转型的关键时刻,无疑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一、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有何特点? 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是为了把握当今中国社会的本质来历,但我们面对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或者说静止的中国传统社会,而是一个从近代以来就处于激烈变革之中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试论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底线与经济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是指对社会道德意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变革有两方面正在同时进行,一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经济模式向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根本的变革,另一个是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  相似文献   

14.
制度变迁与中国消费函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变迁与中国消费函数研究臧旭恒(-)中国正从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正处于非常态的制度变迁、制度重建过程中,制度变革、组织创新和观念转变必然导致消费者行为的变异。如果说,在传统体制下,由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货币经济史的视角考察了1933~1948年中国货币经济现代转型的历史主线,揭示出大萧条的外部冲击是导致中国转型由渐进到激进的主因,并最终诱发了中国货币经济的总溃败。分析指出,外部冲击下的白银经济向纸币经济的急进的现代转型及其最终的全面失败,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与方向,为政府部门全面掌控经济资源创造了条件,进而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转型,既区别于国外转轨和转型经济理论的一般教条,又具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实践特征。全面描述和分析中国经济转型道路的改革缘起、改革探索、体制突破、体制转轨和转型深化等阶段性改革过程,是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经验和理论特征的重要途径。从改革缘起的经济增长主题,到改革探索和体制突破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及不断的改革深化,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道路,并且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济转型之路。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道路的过程描述和经验分析,把握中国经济转型道路内在的逻辑经验和理论特征,对中国经济转型深化期的改革顺利发展和中国经验的理论概括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传统的部分弥合之处,追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简单背景、历史根源、市场经济内涵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认识。说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以更加深化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改革的结构和未来方向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推动理论界进一步思考改革深化的未来方向。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必然发生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必须以生产力的显著增长为经济社会巨变提供物质资料支持。因此任何一国的经济转型都是一个渐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目前中国传统纸媒陷入生存困境。向全媒体融合发展,实行战略转型成为纸媒的唯一出路。本文探讨了传统纸媒战略转型的经济动因——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剖析了战略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体制、管理、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瓶颈,并提出了一系列突破壁垒,加快转型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阮加 《经济学动态》2004,(5):19-119
中国的经济转型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展开,在这一变革中,产权形式和企业组织等基本的经济制度经历着耐人寻味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相关的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也以一种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为经济学家提示这一变革的内涵和意义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