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孙江超 《特区经济》2011,(8):292-294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发展规模受到城市生产力水平、资源水平、就业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农民工市民化会打破城市原有秩序,影响农业生产,使农民工生存困难。实现适度的农民工市民化要进行制度创新、城镇化、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及优化融入环境,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核心社会权利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小愈 《特区经济》2010,(4):259-261
农民工要实现市民化本质上要求其拥有相应的社会权利,而社会权利的获得可以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需求与能力。养老问题和住房问题是导致农民工最终无法扎根城市的核心问题。实现社会保险关系的可转移以及提高养老保险领取标准有利于实现其职业的非农业化;加大农民工流出地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实现其居住地的非乡村化,藉此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进入城市居住生活,不仅是居住地与身份的转换,而且是深层次的思想理念市民化的转换过程,涉及经济、思想、生活方式的适应,城市社区要积极构建新型的社区服务农民工的架构体系,从职业提升、权益保障、素质提高、生活保障、心理咨询等方面,让农民工进城之后,在各方面加快市民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这样的服务农民工市民化的社区组织,不论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农村发展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通过以地市和县城不同城市规模地区为例,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实证模型,发现县城和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和市民化意愿论证结果相一致,二者存在一定关联,提出对第二代农民工、低学历农民工、“四有”农民工实行有差别的分类市民化,通过就地就近市民化和异地市民化模式推进,对于其他行政等级地区亦可进行分类市民化。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化困境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市民化的舞台和载体,是市民化的依托条件;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城市化发展水平,而且依赖于城市所能提供和创造的就业机会及发展空间大小。但是,目前农民工市民化却面临城市化发展的低水平、城市就业扩张力度不足、城市容量有限等城市化发展困境的制约。只有对城市化发展战略进行审视和选择,培育城市的主导产业,培育有劳动力集聚效应的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发展,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才能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的杭州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侣传振 《杭州研究》2009,(4):140-151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本文在梳理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内涵基础上,结合杭州市农民工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3个层面对杭州市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特征、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城市融入3个环节提出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紧抓3个关键,即始终坚持农民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肯花时间、下成本、想办法,从而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为了谁","谁来做","怎么做"等问题,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市民。  相似文献   

8.
俞雅乖  刘玲燕 《特区经济》2014,(12):130-131
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是农民工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责任主体。本文首先设计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逐步推进"机制,主要从分城市、分农民工、分项目等逐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在明确农民工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成本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设计了不同层级的成本分担机制,包括:各级财政的成本分担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成本分担机制;农民工的收入增长机制;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农民工市民化。为了推动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新市民,必须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财政金融制度方面进行体制创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制度缺失,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元结构转变,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物质条件,营造体制环境,构建发展平台,提供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0.
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从社会管理制度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新生代农民工退出农业的社会管理制度,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社会管理制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将当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因素进行分类汇总,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The ascension to urban citizenship and assimilation into urban life for rural to urban migrant workers is a pressing mission during the current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hina. However, the issue of how self-employed migrants, who account for up to 25 percent of total migrant workers in 2009 (Meng, 2012), acquire urban citizenship remains understudied. Using a unique sample from the 2009 Rural to Urban Migrants in China (RUMiC) survey, this paper explores whether self-employment choice contributes to migrant workers' ascension to urban citizenship and integration, and uncover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We find that although self-employed migrants are capable of earning a higher income, and improving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eir tendency to reside permanently in the city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ir counterparts of wage workers. We argue that self-employed migrants, who are less covered by urban social securities and are mo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current urb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Hukou) system, tend to lose faith in ascension to urban citizenship. It implies that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ith self-employed migrants being covered as well as an urban Hukou admission system favoring diverse human capital (especially taking into account entrepreneurship) would help accelera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建设和美化了城市,但却并不享有城市居民的相关权利、福利。没有列入到城市的社会管理中,农民工非城市化的弊端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城市人口素质低下、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二是影响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三是有限资源的浪费;四是影响城市社会的稳定。所以,本文作者呼吁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创造条件,尽快实行农民工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较高的政治认知和强烈的维权意识,更愿意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义重大。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却面临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障碍、利益表达机制缺失、主体因素先天不足、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制约因素。为此,可以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大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等举措来克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治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谭杰 《南方经济》2021,40(8):102-11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超大城市集结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日渐增强,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逐渐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部分。文章梳理了流动人口研究的概念范畴变化,主要是从笼统的农民工概念到次级群体,再到城市新移民研究,这一动态演变过程反映国内流动人口精细化研究的内在需要。城市新移民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了流动人口研究,有助于破除先前研究的思维定势,还原流动人口的多样性特点,体现流动人口的时代性特征。文章提出,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国内流动人口研究应转向城乡互融性思维、关注人口结构性融合以及强化微观整合性等视角,更加重视超大城市复杂化人口结构中的城市治理难题、青年群体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困境、域外经验对国内应对流动人口策略的借鉴作用,进而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昌龙  周焱 《科技和产业》2010,10(12):130-133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民工城市化的条件已趋于成熟,一是产业转移的大趋势有利于农民工城市化;二是农民工城市化有利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三是农民工谋生技能的提升;四是农民工二代能够适应城市生活;五是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城市化的运作条件已趋成熟。解决农民工城市化的实质,一是要着力解决农民工的收入问题,二是要有效解决农民工的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国内外关于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这为当前进一步加深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奠定了基础。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中城市城镇化空间的逐渐饱和以及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出现,就近城镇化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模式。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研究政府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发现:政府通过征地、户口改革方式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并不能够消除工资歧视,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工资水平仍然低于城镇本地职工,这一结论在纠正自选择偏差和样本选择偏差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城镇劳动力市场针对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的歧视与隔离已不明显,同工不同酬成为实现就近城镇化者面临的主要歧视形式,而城乡劳动力之间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是导致同工不同酬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讨论发现,就近城镇化对于农村劳动力参保城镇职工保险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自我雇佣的就业形式则有助于打破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歧视。文章拓展研究了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为政府进一步推进以县域城镇化为主要形式的就近城镇化提供了研究参考。未来应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异,加强农村劳动力"同工同酬"的保护力度,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许丽明 《特区经济》2011,(5):147-149
农民工在为城市化进程做出贡献的同时,又不能完全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处于城乡边缘的"真空地带"。文章分析了农民工在身份认同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制度构建,以期对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胡鑫 《科技和产业》2020,20(11):81-86
根据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综合法,测度并分析了我国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综合水平显著提升,迁移资本、经验资本和健康资本均有明显改善,教育资本提升不足;各地区间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相较于老一代,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资本、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均有一定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全面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林  侯欢 《改革与战略》2014,(8):111-115
提升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农民工享受应有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规模、结构、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实中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与之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在于农民工自身需求能力不足、政府企业供给职责缺位、财力匮乏、社会保障制度固化以及立法滞后方面的局限。应提升农民工社会保障需求主体参保能力,强化农民工社会保障供给主体供保责任,优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外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