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十一五"钢铁行业取得了重大成绩,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12.82%,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大幅降低,主要节能设备配备率大幅提升,二次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面临指标下降和能源消费总量双重压力。"十二五"钢铁节能主要从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低温余热利用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2.
PET瓶绿色化技术主要体现在提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型加工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清洁度、提高绿色化技术性能功能等方面。我国正处于PET饮料瓶的高速发展阶段,包装用聚酯瓶的需求量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其中PET瓶的应用比例占57.4%。近年来,国内茶饮料市场异军突起,产量剧增。由于茶饮料要求在85℃—90℃的条件下进行热灌装,而用于热罐装的PET瓶耐热温度可达到95℃左右,所以灌装茶饮料包装PET瓶已成为PET瓶增长最快的品种,年增长率超过50%。提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型加工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清洁度、提  相似文献   

3.
无机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在社会能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如何将这些余热得以有效利用,降低无机化工企业生产成本投入及能源消耗,提高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是当今化工企业值得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就无机化工生产企业余热利用问题进行了浅显探讨,并结合硫酸生产实践阐述了余热如何利用的方法,以期能够对相关无机化工生产企业在余热利用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的"规模效益"概念不同。将中小型电力生产设施靠近用户设置,不仅可以省去长距离输配电损耗,还可回收发电余热就地用于生产等,此即分布式能源系统。这种分散的、能源梯级利用的小规模热电冷联产系统,其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可达70%以上,是新世纪能源工业的发展方向,对全社会节能减排有重要作用。纺织行业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主要论述的是根据我大队作业服务对象——冷家油田公司油井生产特点,结合生产实际,在小修作业施工过程中采取替油、使用套管回油收装置等措施,降低起管过程中油管内原油含量,回收油管内污水,防止原油、污水外溢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路面施工的效率和质量,采用边模安装技术,设计了一款沥青混凝土边模铺装机,并提出了安装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边模安装系统包括边模出仓装置、自动挂钩装置和射钉装置。边模出仓装置由定位卡、出仓斜坡滑道、推块和气缸组成;自动挂钩装置主要由弹夹装置、推动装置、挂钩装置和连杆结构组成;射钉装置由气钉枪、定位模块和三坐标工作台组成。采用UG软件对边模安装系统各部分结构进行三维建模,并虚拟装配,检验了设计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边模铺装机的行走系统可按照施工的方向自动行走,边模铺装系统可以实现边模的自动铺设,提高了铺设道路的质量;边模安装机工作方式相比于传统人工铺设方式,具有结构可靠、效率高、操作简单、安全性能好、污染少等优点。研究成果可为未来全智能化铺设边模设备优化提供参考,并能结合沥青摊铺机应用于施工中,进一步提高铺装质量。  相似文献   

7.
粉尘污染是港区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港口行业对于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加强,粉尘污染成为港口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设计在装船机尾车斗内增加粉尘检测装置,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造,使其能满足长期稳定工作的要求,为港口粉尘检测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利用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起点;以煤为核心的产品联产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杨延泉 《化工管理》2013,(10):130-130
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油管,油管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油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油井能否正常的安全生产。因此需要开展油管损伤检测技术研究,特别是油管的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文章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涡流法和漏磁法的油管无损检测技术,研究了油管无损测量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油田油管检测的精度和效率,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油管无损检测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对于提高油管检测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大幅增长,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在传统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加大勘探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一切都依赖能源科技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升空气源热泵低温环境中的热效率,解决热泵冬季易结霜、故障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相变蓄能装置将空气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组合的蓄联热泵技术。以河北保定高速某服务区蓄联热泵的改造工程为例,设计了蓄联热泵系统改造方案,并将蓄联热泵联合供暖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与位于同一地区、相似建筑中使用单一热源供暖的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对比,考察供水温度、室内温度、单位供暖面积的耗电量和COP值等因素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室外气温、相同单位面积供暖热负荷的条件下,蓄联热泵供暖效果更稳定,室内温度更高,蓄联热泵每平方米耗能相比空气源热泵低15.5%,综合COP提高了20.68%,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1.89年。蓄联热泵清洁供暖技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适用于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的偏远山区等寒冷地区,研究结果对蓄联热泵的推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节能节水意识的普遍深入,余热回收成为节能节水的一条重要途径,热电联供是回收余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油田和地方也逐渐普及开来。在目前还没有换热器检测与评价标;住的情况下,如何检测与评价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管壳式换热器现场测试工作进行总结,提出了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的热工检测方法与校核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适合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冬长夏短特点的园区分布式联产供能系统方案,该方案采用了先进燃气轮机发电技术、余热驱动的热泵技术和分布式联产供能系统的集成技术,并采用了新型热泵技术和冷暖负荷的调配措施,以发挥系统的最大效能。对该方案示范工程进行的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园区分布式联产供能系统具有很高的能源利用率,与传统分产系统相比,全年节能率超过30%。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高层居住型建筑普及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从而获得低成本的热水供应,通过研究高层建筑的楼顶形状和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太阳能集中式光热交换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热水储量、提高光热转换效率、增加热水的利用率。详细阐述了实施本系统所设计的储水加热、分户计量及二次辅热、热水自动循环控制等关键技术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方案,并通过多角度可行性分析论证了本系统应用与推广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井队柴油机余热回收利用作为一项节能技术,在塔里木油田钻井队冬季保温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节能效果,同时还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对塔里木油田钻井队柴油机现状、冬季保温情况及采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实施冬季保温取得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针对列管式空气预热器所存在的问题,在介绍热管技术的发展情况和热管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燃煤锅炉热管式空气预热器相对于传统列管式空气预热器的优点,并结合实际工程实例,阐述了在热管式空气预热器设计中需重点考虑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和措施,计算了热管式空气预热器节煤效益,得出该种空气预热器能够减轻堵灰和腐蚀、风阻小、寿命长、节能效果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CO2属于环境友好型制冷剂,其跨临界循环非常适用于热泵系统。通过对自然工质物性和CO2污水源热泵专用活塞压缩机不可逆损失的研究,构建了带节流阀和带膨胀机的2种单级CO2污水源热泵系统数学模型,开发了一套CO2单级热泵循环性能分析平台。该项目拟设计一种高效稳定的CO2污水源热泵系统,实现城市污水低温余热的回收再利用,既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水源热泵机组是利用中水作为热源的高效节能技术。通过石家庄市某住宅小区的工程实例,分析了中水源热泵机组的运行情况,机组的经济效益、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结果表明,在石家庄地区应用中水源热泵供热系统不仅能满足用户的供暖需求,而且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键式智能化阀门检验装置是在智能化阀门试验机基础上开发的二代产品,主要是解决了一代产品运行过程中的不足。而负压技术是一键式智能化阀门检验装置改进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有效地解决了阀门水压试验过程中腔体内空气无法排净,影响检验精度与检验效率的难题,体现了设备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20.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Germany allow maximum temperatures between 160 to 170°C free well head taking techno-economic constraint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makes an electricity production for purely technical reasons possible, but only with low efficiencies due to physical constraints. That’s why it assault big amounts of waste heat. For example, the existing geothermal power plants in Germany provide in average 18% of electricity and 82% of heat. This heat is use so far only to a very small degree. Even is a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is operated to supply private households, this heat is used with less than 2.500 h per year. That’s why the still hot thermal water is press back into the underground without any further utilization. For these reasons to achieve a technical and economic optimization it should be the aim to find different reasonable options to use this waste heat. One possibility is the coupling with a drying process at the location of the geothermal plant. Such options will be analyzed from a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oint of view and some conclusions will be dra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