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2009—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脱实”“向虚”两个角度,探讨减税激励在微观层面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减税激励缓解企业“脱实向虚”,融资约束在二者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高的管理层持股和股权制衡度正向调节减税激励与企业“脱实向虚”的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国企、低政府补助水平的企业中,减税激励的作用更明显。此外,减税激励对非制造业企业金融化趋势缓解更明显,对制造业企业实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研究结果为政府调整税收方针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熊剑  陈栋 《会计之友》2021,(6):9-16
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作为国家扶持实体企业的政策,利息优惠能提高实体利润率,促进资金向实体经济回流,减少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率,治理实体企业金融化问题。同时,我国推进企业国际化并未带来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经济“脱实向虚”,反而能促进企业实体投资。然而,利率优惠政策要对症下药,降低本土企业贷款成本,积极治理效果显著,但对国际化企业提供优惠治理效果较差,因为国际化改善了企业利润水平,与信贷优惠政策存在替代效应,政策实施效率低,带来过度融资,浪费信贷资源。因此要采取针对性的差异化利息优惠政策,治理金融化问题。信贷优惠要向本土企业倾斜,服务经营困难的企业,提升利润率;避免对国际化企业过度贷款,要加强监管,合理融资,鼓励其加快国际化步伐。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3—2021年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从监督效应和压力效应两种竞争视角,考察机构投资者调研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调研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正向影响。划分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后发现,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促进企业配置“蓄水池”类金融资产,抑制企业配置“投资替代”类金融资产,这说明机构投资者调研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具有监督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约束较低、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机构投资者调研对其金融资产配置的监督效应更强;机构投资者调研对金融资产配置的监督效应有助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对有关部门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借助市场手段改善“脱实向虚”问题提供了可行依据。  相似文献   

4.
实体企业过度地将资金投资于虚拟经济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失衡,制约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关注企业资金“脱实向虚”对其资本市场股价表现的影响,采用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近年来企业资金“脱实向虚”增加了股价崩盘的风险,并且这种影响在代理冲突严重、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以及股票流动性高的样本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验证了企业资金“脱实向虚”的资本套利动机,并发现如果企业将资金适度投资于虚拟经济领域则不会导致股价崩盘风险。研究结果对政府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引导实体企业科学、适度地投资虚拟经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微观表现就是企业金融化,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和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无疑是影响企业金融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取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和企业竞争地位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论表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和企业竞争地位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均呈正相关关系,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竞争地位的提升都会增加企业金融资产配置规模。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企业竞争地位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关系中起到了反向的交互作用,而且竞争地位高的企业更倾向于配置金融资产,市场套利动机是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的主要动因。因此,应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和行业集中度,加强对企业融资后资金去向的监管,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提高实体经济活动的投资回报率。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却出现了“脱实向虚”的怪象,逐渐偏离实体经济的轨道,造成了资金在类金融体系内空转,如何抑制企业“脱实向虚”已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基于“高铁开通”这项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是否能够抑制企业的金融化。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旧保持不变。机制检验表明:“高铁开通”主要是通过增加实体投资和提高公司治理产生抑制效应,且在国有企业和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中效应更明显。公司应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利用高铁治理效能,改善公司治理;政府应持续推进高铁网络建设,缩小地域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实体企业"弃实投虚"现象愈演愈烈,资产金融化趋势逐渐涌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文章以2007—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企业效率分为综合效率和主业效率,分别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二者的影响,并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效率的关系是否受到金融资产流动性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综合效率和主业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相比短期金融资产而言,配置长期金融资产对企业效率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考虑到金融投资决策受融资约束的影响,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融资约束下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效率的关系,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综合效率间不存在融资约束门槛,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主业效率间会因融资约束的差异呈现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区间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监管层规范实体企业金融投资行为以及企业制定金融投资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实体企业"弃实投虚"现象愈演愈烈,资产金融化趋势逐渐涌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文章以2007—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企业效率分为综合效率和主业效率,分别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二者的影响,并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效率的关系是否受到金融资产流动性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综合效率和主业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相比短期金融资产而言,配置长期金融资产对企业效率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考虑到金融投资决策受融资约束的影响,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融资约束下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效率的关系,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综合效率间不存在融资约束门槛,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主业效率间会因融资约束的差异呈现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区间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监管层规范实体企业金融投资行为以及企业制定金融投资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业同实体企业利差较大、实体企业竞争加剧、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外贸下滑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加大了金融资产投资力度,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明显,这种现象产生的经济后果日益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文章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资产定价效应,发现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会导致公司股票在当前被显著高估,并在下期产生显著为负值的超额收益率.文章丰富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经济后果的研究,对提高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监管效率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放 《财会月刊》2019,(18):145-152
作为经济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持续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以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2005~201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构建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系数、企业广义金融资产配置和狭义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提升新增投资预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比较不同行业类别样本企业的实证结果发现,金融发展仅对制造业企业存在显著性影响,金融资产配置仅对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综合类企业存在显著性影响。由此拓展了金融发展、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研究视野,对于促进我国企业适应金融发展形势、合理配置金融资产、审慎进行投资决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我国2009—2018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企业配置不同类型金融资产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并考察税收优惠政策在金融资产配置与研发投入之间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金融资产对研发投入产生的效应不同,企业配置长期金融股权投资、交易类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这三类金融资产的“替代”效应显著,会挤占企业的研发投入;企业配置委托贷款的“蓄水池”效应显著,不会挤占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税收优惠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即可以弱化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研发投入的挤占效应。研究结论为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提供新的视角,为政府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经验数据,以企业金融资产配置为研究切入点,探究连锁股东对于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与路径。研究发现:连锁股东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呈正“U”型关系,即随着企业连锁股东的增多,企业持有金融资产比例先减后增,且此类关系更多体现在长期金融投资以及非独立连锁股东中。中介检验发现,主业业绩与代理成本在二者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处于紧缩货币政策期间、企业市场竞争地位较高以及股东委派董事的情况下,连锁股东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之间的正“U”型关系更为显著。本文研究不仅为认知连锁股东这一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而且为引导企业发挥连锁股东独特信息、资源优势以及回归实体本源的政策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结合我国实体企业“产融结合”和“脱实向虚”共存的现状,验证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及其内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导致审计定价提升。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配置使得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增加,行业内特定知识和审计经验的积累促使行业专长较强的注册会计师更加倾向于借助提高审计定价来获取投入补偿。同时,在一般状态下,金融资产配置形成的风险机制对审计定价缺乏调整能力。具体表现为,当被审计客户重要性程度较低时,注册会计师倾向于通过提升审计定价实现风险补偿;伴随被审计客户重要性程度增加,审计定价中的风险补偿部分逐渐消失。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资产收益较强的波动性和较差的持续性特征导致企业整体业绩波动形成的风险并未在审计定价中完全体现,审计师对不同重要性程度的客户投资金融资产形成的风险存在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以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基于金税三期工程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了税收征管对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加强税收征管能有效抑制企业“脱实向虚”。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税收征管能缩紧现金流、减少代理成本进而抑制企业“脱实向虚”,有效发挥遵从效应与威慑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税收征管的治理效果在高利润企业、高外部融资企业、严格内控企业与严格外审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研究结果对探索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提供了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表现出“脱实向虚”的金融化倾向,实体企业金融化将对数字技术赋能产生何种影响,这是本文的研究主题。基于2012~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会显著抑制数字技术赋能;在调节效应方面,现金持有弱化了企业金融化与数字技术赋能的负向关系,融资约束强化了企业金融化与数字技术赋能的负向关系。本文丰富了企业金融化与数字技术赋能的相关文献,改善了数字技术赋能的量化方法,也为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助力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脱实向虚”倾向日趋严重且金融化操作日益明显。基于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DEAP测算企业产能利用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产能过剩是否引发企业金融化以及中介变量是否起到间接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产能利用率企业更多倾向于从事金融类活动且不受IPO暂停影响;产能过剩对于企业金融化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特征,非金融企业、国有企业、小型规模企业因低产能利用率导致其金融化操作动机比金融类企业、非国有企业、大型规模企业更为明显;产能过剩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低产能利用率主要通过低主营业务利润率间接导致企业金融化。从统筹协调企业实体金融匹配、持续提升实体企业投资回报、动态调整企业实体经营管理3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检验结论及其对策建议对于政企了解去产能政策的经济后果和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7—2017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贷款利率市场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贷款利率市场化显著推动了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贷款利率市场化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长期资金用于金融资产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金融资产投资较多的企业,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产投资行为较少的企业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贷款利率市场化使得企业更倾向于对长期金融资产的投资;宏观经济越不景气,贷款利率市场化越能促进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而货币政策宽松程度对二者关系并不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论能够揭示贷款利率市场化与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关系,为进一步考察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经济后果以及更具针对性地防控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风险提供新的微观层面证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制造业金融资产投资在企业利润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合理地安排金融资产投资、选择最优投资组合,以使其对利润创造做出最大的贡献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以2014-2018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借鉴库兹涅兹曲线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程度及其各类金融资产不同投资组合对利润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率与利润总额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拐点为47.86%;交易类金融资产占比与利润总额也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拐点为24.92%;投资性房地产占比与利润总额呈负相关关系;长期金融股权类投资占比与利润总额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投资组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A股市场非金融企业2007~2021年数据为样本,分析企业“脱实向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金融资产结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差异,并且基于不同的内外部治理机制探讨内部控制、独立董事占比、媒体关注度与审计师选择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配置金融资产越多,财务绩效表现越差。再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中,先后按照产权性质、内部控制质量、独立董事占比、审计师选择和分析师关注度进行分组检验,结果发现: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对财务绩效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好、独立董事占比高、选择非四大会计事务所以及受分析师关注度高的企业中表现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金融化发展,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运行甚至出现“脱实向虚”的倾向,这种状态不仅增加了金融领域的风险,同时也使得实体经济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最终影响整个经济体的平衡健康运行.所以,金融应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从阐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开始,分析经济“脱实向虚”状态产生的原因,提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