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为代表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越来越受到现实的挑战和理论界的置疑。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特别是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则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解释本文简要的回顾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历史,介绍了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对其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外生性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长期以来成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教务,然而现实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冲击着这一命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货币的外生性提出质疑,并产生了内生性的货币理论,但大多数都不承认货币供给具有完全的内生性,通常认为货币供给的产生还是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的,只是在其进入流领域后会不同程度受到经济内生因素的决定和影响,本文拟在一个完全没有中央银行存在的货金融体系中讨论货币供给的产生过程及影响因素,阐明在市场经济中货币供给具有完全的内生性,同时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实证数据以经验检验。  相似文献   

3.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现代经济学阶段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阶段。本文从这三个阶段出发,分别回顾了从斯图亚特到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新审视了作为重商主义——这个资本主义原始阶段的经济学说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理论,尝试揭示重商主义货币理论与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某种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特别是重商主义关于货币的性质、货币与资本关系、总量分析方法、信用货币的内生性和货币非中性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指引了从凯恩斯革命以来主流经济学所没有解决的货币分析基础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流动性,经济学上对其并无明确定义,来源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讲的流动性偏好,它是指人们有交易、预防和投机的需求,要有一种周转灵活的方便.  相似文献   

6.
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看财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扩张财政政策的认识和运用,一般限于扩大总需求、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是在货币经济中,财政政策实质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因此必然与货币供给相连,从而引起外生货币供给的变动,这会对内生货币供给机制产生诸多影响。重新认识财政政策引起的外生货币供给与内生货币供给机制的联系,有助于我国目前正确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7.
方抗 《特区经济》2005,(5):314-315
一、理论回顾。货币需求真正作为一种专门的理论是上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建立的。凯恩斯在其《通论》中认为,货币需求数量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愿意而且能够持有的货币的数量。人们收入可以以现金的形式持有,也可以购买金融债券,现金具有流动性,金融债券可以获得利息。而人们普遍具有流动性的心理偏好,之所以有此偏好,是因为人们持币主要有3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货币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而不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本文在回顾内生货币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历史演变和作用机理,并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货币经济学一反传统的分析方法,指出在一个自由放任的竞争性市场环境下,货币现有的两大职能将由不同的物质分别承担,货币将会被取消,货币性质将会由此发生很大的改变,这对传统的货币理论提出了挑战.新货币经济学观点的提出使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不再适用,此外补充了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不足,同时肯定了弗里德曼定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货币、资本与一般均衡理论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本文试图对剑桥资本争论和货币纯理论的逻辑争论提供一种解释,从而把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分配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或“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以取代目前居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理论。由此所推论出的经验意义上的结论是,由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所表明的所有统计量值与新古典理论的生产函数或技术分析是完全无关的,而是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在以获取利润为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