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以期改善我国农村的经济现状,其绩效如何?通过对我国粮食主产区部分省份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本文从农民满意度的角度出发,运用满意度测评方法对我国惠农政策实施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显示,就单项政策而言,取消农业税、免除义务教育学费等政策实施绩效较高,而农技培训、农村小额贷款等的实施绩效较低。整体而言,我国现阶段惠农政策实施绩效农民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湖北省潜江市、枣阳市、大冶市、沙洋县和浠水县等5县市的调研,笔者发现种植业惠农补贴政策能够起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政策不完善、相关措施不配套,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抵消了补贴政策效应。基于此,笔者在剖析农资价格上涨、弱化补贴效应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弹性补贴机制等完善种植业惠农补贴政策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3.
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促进了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海南省贯彻执行中央惠农政策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农民对于惠农政策的反响与评价,研究发现了惠农政策有待加强的6个方面以及完善惠农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山西实施惠农政策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川 《山西农经》2009,(1):18-20
分析实施惠农政策主要做法、积极作用及存在问题,提出强化惠农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惠农政策执行效力是指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调研发现,政策普惠性程度不高,政策执行不确定性很大;部分政策方案科学性不强,政策执行效果难以保证;农民对政策知晓程度不高,农民主动参与严重不足;政策执行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执行机构积极性不高;特惠性政策执行效率低下,削弱了农户的申请积极性等因素制约了惠农政策执行效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强农民需求调查研究,提高惠农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特惠政策普惠化,增强政策执行效果的确定性;针对农民现实情况,加强政策宣传,发动农民参与政策执行;健全政策执行激励机制,增强执行机构的积极性;建立以执行需求为导向的组织体系,促进农业公共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6.
河南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第一产量大省,为维护国家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立足于农业现代化背景,着眼于让农民受益的关于惠农政策的背景和意义,并结合文献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文中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提高惠农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湖南调研发现,林区、山区农民和粮食主产区农民享受的公共财政补贴存在较大差距。粮食直补等多项国家惠农政策给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由于受耕地面积少、农业经营项目单一等因素的制约,林农所获得的惠农补贴不多。当前公共财政惠林政策与林区、山区实际存在较大差距,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林农税费负担较重等现象还比较普遍。针对这些问题,应调整完善公共财政惠林政策体系,尽早出台营造林补助政策,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以缩小林农与粮食主产区农民享受公共财政补贴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如何落实好中央惠农政策,笔者先后参与了对黑龙江、吉林、重庆等省份的调研,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总结。我国部分惠农政策存在面宽效窄、缺乏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政策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地方政府在落实政策时存在传达速度慢、执行力不足、实施滞后、政策调整空间小等问题。建议国家积极支持地方政府惠农政策创新,下拨涉农支持资金时应配套专项工作经费,政策出台后尽快制定配套细则,并对过往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管理评价和适时调整政策;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惠农政策,加快政策传达速度,适度整合涉农资金。  相似文献   

9.
《南方农村》2007,(3):9-9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四月在江西农村调查研究时对农民说,国家目前实行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不仅不会改变,还要“巩固、完善、加强”。巩固,就是不能动摇;完善,就是根据需要,不断增添补助种类;加强,就是补助的钱还要增加。  相似文献   

10.
在今年两会上,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数字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6亿元,比2007年增加1307亿元,这一增幅历史罕见。2008年3月2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出台了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十项重要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国家先后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给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基于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增长源泉,探究合作社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的作用机理与实效。方法 文章从“规范化水平、服务功能、示范带动效应”三方面建构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建立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合作社如何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结果 (1)在作用效果上,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通过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技术效率提升双轮驱动农业绿色生产率提高,边际弹性为0.179,且随时间推进,“十三五”时期增至0.309;(2)从作用机理看,合作社规范化水平主要通过推动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提升和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来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服务功能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各地应积极支持合作社发展,拓展合作社的绿色生产服务功能,并进一步出台绿色技术规范,对符合规范的合作社给予绿色补贴支持;同时,借助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力量,完善农产品溢价识别机制,激励合作社用绿增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种养一体规模化、集约化将成为今后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缺乏协调互补的"种养分离"模式造成种养系统间物质循环割裂,大量资源浪费、能量高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华北平原河北省某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循环模式种植、养殖、沼气和有机肥发酵、饲料加工和秸秆青贮模块组成、相关接口技术体系以及对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和农业种植(饲草、秸秆)-肉牛、奶牛养殖以及养殖废弃物-沼气发酵-沼渣沼液-有机肥-蔬菜种植等多条循环链构成的物质资源循环再生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秸秆加工饲料、沼气发酵和有机肥还田等关键"接口"技术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核心,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该模式的运行实现了产品年总收入4 314万元,节约化肥及用电成本1 796.8万元,减排温室气体65 114.53t CO2-eq·a-1,解决了面源污染、资源损耗等问题,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效益。该园区循环农业模式对华北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可为建立本区域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及相关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近年来,创新创业的热潮大力兴起,如何对农民双创工作的成效机制进行研究,成为文章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农民双创工作中的创业者特征、创业者关系、政策适应与农业农村双创收益机理的研究,找出创业企业绩效演变机理。[方法]收集2017年2—5月重庆24个地区1 855位农民的调查问卷,采用专家评价法对双创收益、创业培训、创业者社会关系和创业政策适应的测量项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对农民双创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学历水平、创业动机、创业风险意识、创业经营模式以及创业培训均对双创收益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创业者特征回归分析中R~2值由0.22提升为0.32,ΔR~2的值为0.34,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有预测作用;创业者特征对双创收益值为0.329,说明创业者的特征越高,其创业的绩效就越高;创业政策回归分析中R~2值由0.12增加到0.22,ΔR~2的值为0.14,说明自变量对模型有预测能力,且政策越全面有效,对农民的双创收益提升效果越好;创业者社会关系回归分析中R~2值由0.098提升为0.175,ΔR~2由0.175增长为0.433,说明创业者的社会关系越好,农民的双创收益越高。[结论]研究结果说明农业农村双创工作中创业者特征、创业者社会关系以及政策适应可提升创新创业机制的完善,提升双创收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主体,进一步研究粮食类家庭农场培育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培育对策和建议,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山东省齐河县、肥城市、寿光市、安丘市、即墨市、莱州市的粮食类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研,然后运用描述统计、均值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粮食类家庭农场的经营现状及其成立和经营的影响因素.[结果]分别对应家庭农场成立和家庭农场经营等2个因变量,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P值均为0.000,说明模型能够有效反映影响因素对家庭农场的成立存在显著的影响,有效反映影响因素对家庭农场的经营存在显著的影响;Durbin-Watson值分别为2.292、2.156,均介于1~3之间,说明回归模型残差独立,回归模型有效.[结论](1)社会化服务已经不再是培育家庭农场的障碍,农场主可以容易地获得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生产过程服务,从劳务市场雇佣劳动者以及将农产品销售出去;(2)农场主和劳动雇工、资金及土地是培育家庭农场的主要影响因素;(3)产业带动对家庭农场的培育影响不显著;(4)基础设施对家庭农场的成立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评价广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综合水平,以期为科学制定农产品物流业的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文章从广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入手,运用因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广东省的21个市中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湛江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处于较高水平;茂名市、清远市、惠州市、东莞市、肇庆市和江门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处于一般水平;韶关市、中山市、梅州市、阳江市和揭阳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处于较低水平;珠海市、汕头市、河源市、云浮市、汕尾市及潮州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处于低水平。[结论]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设施息息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道路交通设施完善的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也就会越高,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会越高,也将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高速发展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两型农业"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文章选取经济效益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指标、政策制度保障指标等针对两型农业在四川省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各个指标数据进行21个市(州)的效用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高于全国理想值(综合评价值F为2250.99)的有成都市、攀枝花市、德阳市、乐山市、眉山市、雅安市,其余各个市(州)综合评价值F介于1 577.66~2115.75之间,综合评议"两型农业"在四川省发展较好,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标准。并提出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推广普及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实施"互联网+"体系构建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更多地区两型农业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近年来区域发展政策中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为对象,文章分析了区域发展政策的主要特 点,总结了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内容:保障区域的粮食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善农业生产 条件,统筹城乡和工农发展,解决地区贫困问题,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文章分析了执行区域农业 农村政策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包括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过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区域政 策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协调不够等。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文章首先对影响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农户特征、农产品特性、家庭经营特征、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最主要因素。基于此,通过对贵州省实地调研,发放600份问卷,获得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基础数据。并通过异质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构建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绩效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最终得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绩效较为低下,仅为0.3033,尤其是交易过程绩效最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户市场竞争力,完善组织经营管理和治理结构、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度,实现产业化经营组织服务机制创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等3个针对性建议,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绩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文章以河南省农村示范村标准为依据,建立指标体系,并参考河南省城市人居水平,评价示范村标准下的河南省人居环境改善成效。[方法]运用熵权法和全排列指数法两种方法全面比较并分析,其中后者加入城市人居环境水平作为参照。[结果]两种评价方法均证明,示范村标准下,2010—2017年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综合指数水平整体不高,2016年和2017年改善成效较明显。其中,基本保障建设最好,并逐年提升;环境治理取得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垃圾处理方面,而在污水处理和环境资金持续投入方面均欠缺;经济社会成效,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公共服务和医疗数量达标但服务水平落后。此外,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住房条件、供暖供燃气、排水管道比例、污水处理比例、环境治理投入金额等方面改善微小,并远远低于城市水平。[结论]示范村标准下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偏低,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指标相对城市水平仍非常落后。两种方法的结果在综合水平指数水平方面较一致,单向指标结果各有侧重。其中,熵权法的测算结果更体现各指标的真实水平,全排列结果则更能说明当以城市人居环境为参照时,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对水平和差距;综合两种方法比较,可以分析数据的优劣性,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与欧美农业环境支持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政策中与环境相关的支付政策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将WTO绿箱政策、农业直接支付政策与农业环境支持政策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可以加深消费者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从产业链的上游解决食品安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欧盟的Greening政策和日本实施的农业直接支付政策均以农户遵守农药化肥及农业废弃物处理的相关规范为前提,通过合理使用肥料及各种防治措施从不同程度上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并由此获取政府的支持。文章通过对发达国家,特别是与中国农业形态类似的日本农业环境政策取向的分析及与欧美相关政策比较分析,认为中国首先应该完善循环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及明确其应遵守的基本义务,对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民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