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2004年中日贸易相比2003年增长了26.9%。在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下,两国的进出口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半导体素材成为日本对华出口的新兴力量,而汽车的出口量在不断下降。中国对日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在缓慢提升。贸易地位日趋平等,贸易摩擦逐渐升温是当前阶段中日贸易的新特点。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2005年中日两国贸易仍有可能保持较高增长,贸易额有望攀升到2000亿美元的新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作为坐落于世界东方的两个大国,在如今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数据显示,中国自2007年起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日中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量19.3%。同时,中国持有大量日本国债,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持有额达到史上最高的18万亿日元。中国对于日本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从日本经济的特点出发,分析中日贸易对于日本经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6,(25)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日两国互为邻国,是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日贸易的良性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并以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为基础,对中日贸易现状和影响因素及两国贸易发展趋势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2011年3月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及其次生危害使日本农业遭受重创,地震后数月,我国对日农产品贸易居高不下,尽管2012年受政治因素影响我国许多产品对日出口明显下滑,但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仍有扩大趋势,这是地震所带来的刚性需求所致。东日本大地震为中国扩大对日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契机,我国应引进先进技术及农业管理理念、加大对日本农业企业招商力度、树立品牌意识、实现现代化营销,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努力扩大对日农产品出口,缩小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引发的关税战,不但对中日贸易关系,而且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影响深远,通过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难以起到保护国内脆弱产业目的的,关税战的结果是给贸易双方造成巨大的福利损失,但是,作为关税战的应对方来讲,进行适当的贸易报复策略不失为解决贸易争端的方法之一,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在建立争端机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调整产品市场结构等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和日本双边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利用200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等一系列指标,对中国和日本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结论: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无论在出口上还是在进口上均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深化两国发展双边贸易,可以促进两国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0.
贸易出口商品结构可反映一国的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对于一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对中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HS编码计算了中国对日贸易竞争力指数(TC),希望对中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2.
日本已经连续8年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今年1季度,中日两国双边贸易仍然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日本继续列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之首.据海关统计,今年1季度,中日双边贸易总额达20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8%.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05.6亿美元,增长22.8%;我从日本进口100亿美元,增长13.2%,我贸易顺差5.6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生鲜农产品、加工食品出口快速增长,在出口格局上仍然是对日出口所占比重最大,1/4是出口到了日本市场。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日本食品进口的16%来自于中国。日本餐桌上的大蒜、花生、蘑菇,90%来自于中国。 相似文献
16.
17.
近两年来,中日经济合作的客观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双边贸易增长速度放慢,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出现回落,尤其是去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中日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对此,不能不引起两国政府和经贸企业界的普遍关注。 1997年,中日进出口贸易额达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中日贸易不断扩大,两者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统计软件,对日本与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由此得出一些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文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0,(19)
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在频繁的贸易往来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来袭,以往存在的问题更加凸显,如何应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