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钱币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商品交换共同催生的.退出流通后的钱币,仍然黏附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态.民间热衷于钱币收藏,主要是希望获得具有历史感的钱币信息,满足其重拾财富标志的心理需求,以充分显示钱币的虚拟价值效应,享受钱币升值的快感.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综合评价法,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利用物质态和信息态双层筛选法,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级,以挖掘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3.
邵邦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4(1):74-78
iPhone的成功源于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的结合、容介和进化。品牌、创意、体验、人文艺术、服务等虚拟价值要素信息容入使用价值,促成iPhone的出现和其价值的进化;同时,iPhone释放出的时代象征、个体个性、社会潮流等信息又容纳入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进一步促使了iPhone的升级和成功。两个过程循环往复,交融并进,充分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 相似文献
4.
宋宁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5-15
首先探讨了从实体经济到狭义虚拟经济,再到广义虚拟经济的资本循环的进化过程.进而对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符合复杂系统的关键特征,因此,借鉴运用复杂科学的一般方法构建了研究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的方法论基础,以期为广义虚拟经济的深入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财富观出发,以财富标志为视角,通过对经济发展阶段中财富标志演变的梳理,进而分析家庭资源配置内涵和形态的变迁,探讨了家庭资源配置变迁与财富标志变迁的一致性,即财富标志对家庭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家庭资源配置的变化方向,提出了优化家庭资源配置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7.
从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视角出发,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海尔集团为案例对象,本文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策略。研究发现,围绕二元价值的容介均衡,商业模式创新从价值定位和价值传递两方面展开。在价值定位方面采用了突出个性化的设计、多样化的功能、智能化的使用和整体化的产品等策略,在价值传递方面采用了拓展销售渠道类型和作用、提供更多价值增值的服务活动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二元价值容介态与经济波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可为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6)
运用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构建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影响关系模型,解释经济波动现象,提出r要素与R要素变动速率差异和比例失衡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r要素与R要素比例的稳定临界状态和不稳定临界状态概念.通过引入自组织临界性概念,证实了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对揭示经济体不断自我演化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共服务具有二元价值容介态性质,伦理评价是促进公共服务形成公益和效率的容介态的重要途径.在公共服务伦理评价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影响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和评价效果.因此,要科学引导非理性因素,发挥其对评价活动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和创新作用,实现公共服务的容介均衡. 相似文献
10.
朱沁夫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
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为分析多种价值组合物(服务)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十分恰切的思路.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价值与人文资源价值的组合体,其价值用其各自的简单相加来衡量显然是不正确的,其价值大小不仅取决于各种资源本身的价值大小,还取决于各种资源价值的组合状态.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将各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即将具有海南特色的自然风光与具有海南特色的人文资源实现高度的二元容介,以提高海南旅游资源价值,增强海南旅游的吸引力,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促进海南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孟峰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3)
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在为财富正名后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获得了近代以来空前的地位和话语权.从古到今财富标志经历了自身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从多样化到固化在金银身上,又从金银等物质财富标志演变为今天的电子货币、有价证券等非物质的虚拟财富.不断被创造的虚拟财富标志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将加速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金融危机看似源于金融产品和虚拟资产的创新,实质上监管不力和人类贪婪的本性才是真正的祸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呼唤新的虚拟化的财富标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分析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论述信用货币时代的货币供给机制及法定财富标志缺失将导致财富标志的泛化。财富标志的量价波动是一种货币现象,本文研究发现货币供给是影响股票、债券、期货、商品房、艺术品、金银珠宝等财富标志成交额变动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信用货币时代财富标志的泛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正面临作为现代经济稳定器的财富标志供应不足的问题。针对国内养老产业因微利甚至无利而普遍举步维艰、融资困难的局面,建议参考美国养老REITS的经验,设计并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依托养老资产的准法定财富标志体系,使融资、开发、运营等环节主体以及政府都扮演相应的角色,实现业务环节细分,同时分摊风险和共享收益。如此,既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为我国打造一种全新可靠的财富标志,高效吞吐流动性,又能为处于融资困境中的养老行业提供前进的动力,仅从经济层面看即可谓一举两得,更遑论其功德无量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知识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近代科学产生和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前,谈不上有真正的科学知识的合并于生产和科学力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18世纪以来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标志着科学向生产要素、生产方法转化和被合并于生产过程的时期的到来。知识积累是一种生产力,达到一定临界点的知识积累,成为推动知识创新和科学进步的内在力量。积累——创新——再积累——再创新的累进式发展,是知识进步的规律也是知识产品扩大再生产的规律。信息革命和当代知识密集的高技术生产方式的到来,标志着人的智能开发和人类向发达的智能人的转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运营机理的理论探究——基于品牌竞争力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品牌竞争力理论为基础,从外显性与潜力性构面探究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而探析了潜力性竞争力与外显性竞争力的互动转化机理,旨在揭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运营的内在规律,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的创造与运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Vernon L. Smith 《Forum for Social Economics》2013,42(4):283-297
“Why return to Adam Smith?” Because we learn that he had fresh-for-today insights, derived from a modeling perspective that was never part of economic analysis. Smith wrote two classics: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1759; hereafter Sentiments); and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hereafter Wealth). In Sentiments it is argued that human sociability in close-knit groups is governed by the “propriety and fitness” of conduct based on sympathy. This non-utilitarian model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results of 2-person experimental “trust” and other games that defied the predictions of traditional game theory in the 1980s and 90s, and offers testable new predictions. Moreover, Smith shows how the civil order of “property” grew naturally out of the rules of propriety. Property together with what I call Smith's Discovery Axiom then enabled his break-through in Wealth that defined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two centuries of Western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7.
18.
历史上人们的财富观念以及获取财富的方法随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在经济全球化和虚拟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财富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使得我国的财富生产面临新的危机。增强国家和企业的财富能力,包括财富生产的能力、控制财富"食物链"的能力以及确保财富安全的能力等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20.
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有利于为两岸和平创富搭建重要平台。作者通过对海西发展战略规划的解读,阐述了福建跨越发展与两岸互利共赢的关系。希望能借助当前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两岸共同跨越发展,共建“共同家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