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经济法基本原则应概括为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和维护社会总体利益、兼顾各方经济利益两大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是手段性原则,维护社会总体利益、兼顾各方经济利益原则是目的性原则,经济法就是以国家干预的手段,达到维护社会总体利益、兼顾各方经济利益的目的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国家对其的调控与参与十分关键.经济法的设立是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与参与的主要手段.所以经济法需要顺应市场发展进行相关调整,以此来保证经济法能够有效维护社会总体利益,并兼顾到社会经济各方的利益公平.经济法调整的主要特点即从以国家(政府)的权力干预中心转移到了以法律治理为工作重心,本文将就经济法的国家主义倾向以及经济法调整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其中经济法的支撑——保障市场主体的基本权利、平衡各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因为经济法作为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缺陷的现代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一、经济法是协调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经济法是国家干预、参与、协调经济之法,是规范政府干预之法,是平衡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之法,是促进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经济法的本质是立足于社会整体利  相似文献   

4.
聂晓东 《经济师》2008,(10):80-82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房地产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各城市房价曾一度居高不下,政府屡出调控措施,房价增幅虽有昕控制。但依然超过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通过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症结进行分析,抑制房价最终还应该在经济法视野下由国家运用经济法赋予的手段从对其进行适当干预,这样才能实现平衡供求矛盾和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作为新兴的一个法律部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公法与私法,它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特征,但同时经济法兼具的政策性、模糊性及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也使社会利益的探讨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认为社会利益是国家政府人为刻意促成的结果,是否只存在依托于政府干预的社会利益。第二,认为社会利益的概念是模糊的,它与个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区别如何。第三,经济法如何实现对社会利益的保障。这些有关社会利益的问题的探讨直接涉及到经济法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历史和时间纬度上,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政府失灵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法律部门;第二,现代经济法具有双重职能:它不仅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政府干预的约束与规范,是政府干预法治化和市场秩序优化的必然需求。现代经济法的法益保护也具有双重性:既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又兼顾市场经济个体私利的保护,以实现社会公益与个体私益的最大协调与平衡。经济法的现代性是经济法独立于传统私法和公法的显特征。全面认识经济法的特征和功能,论证经济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伍玉娣 《新经济》2012,(7):78-80
经济法是一种社会法,它是在社会化条件下,对国家基于社会整体利益而对经济加以干预、协调、参与等进行规范和保障的法。经济法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如何以法的规范来配合国家从宏观上保持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使国家对经济及其法律调整起到主导作用。因此,经济法不仅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也是政府干预的约束和规范,是政府干预法治化和市场秩序优化的必然需求。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定位和作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必需。  相似文献   

8.
程昕 《经济研究导刊》2014,(19):308-310
经济法视域中的政府权力是法律赋予的,政府凭借拥有的巨大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公共生产过程中,对一切公私企事业部门及国家各种行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经营管理或进行宏观的调节控制的一种强制力和支配力。回顾中国政府通过权力干预经济的历史过程,出现了变异现象。而经济法因其法益目标和干预手段的特殊性,天然地具有对权力行为进行调适的能力。因此,在考量和整合多重利益范畴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经济法规制策略是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对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这一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社会公正,加强和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灵魂和根本指针,并全面坚持利益兼顾、不损害社会利益原则,缩小利益差别、少数利益受到保护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国家(政府)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盛颖 《时代经贸》2007,(5Z):14-14,16
经济法的本质在于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对于这一结论,现在持反对意见的人已经不多了。然而,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对国家干预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确认自由、公平的竞争规则,建立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其二是确认宏观经济管理规则,构造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环境和法律秩序。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经济法的二重性,这二重性既对立又统一,而对经济法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性,亦即二重性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经济法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地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的定位与我国经济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的定位在我国经济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经济法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是市场机制“失灵”、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 ,是防止政府“失灵”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变化 ,国家经济职能的强化 ,以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相互融合为基础、以规范国家与私人经济关系为内容、以维护公平竞争经济秩序为己任、以保障社会整体经济的平衡、协调和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经济法 ,无疑应成为一国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过程中 ,由于对经济法定位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致使我国的经济立法轰轰烈烈 ,经济法立法却冷冷清清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 ,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环境下 ,高度重视经济法立法 ,还其在我国经济法律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中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2.
试论经济法的平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新循 《经济师》2003,(8):57-58
经济法作为新兴的法律体系 ,其中的平衡性尤其不容忽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法的平衡性越来越突显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市场自我调节和国家适度干预是经济法保持稳定的关键 ,研究和定位其中的平衡性更有助于经济法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主动性经济政策的结果。无论国家采取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或者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其本质都是国家的社会经济意志。经济法是国家经济政策在法律层面的表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经济政策法。我国经济法的产生和演变路径与西方不同,需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经济政策法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4.
法的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法的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的部门,以特定的经济关系(即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在中国,经济法在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济法只有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理念,才能完成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价值问题是法学所不能回避的中心命题,关于什么是经济法虽然法学界有形形色色的概括,例如杨紫煊教授的“经济协调关系说”,李昌麒教授的“需要干预经济说”,刘文华教授的“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说”等等,但作为一定范围经济关系的调节器,经济法必须以“公平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调整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经济法性质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调整当事人之间业已形成的经济关系,体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管理,因而它属于典型的经济法制度.该项制度体现了经济法"私法公法化"的特点,同时融入了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等经济法的理念,也体现了经济法的人文关怀,反映了经济法是系统综合调整法的本质,有助于市场秩序的维护和信用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徐强胜 《经济经纬》2004,110(3):150-152
作为国家干预经济之法的经济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其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 ,经济法是国家经济干预之法 ,其本身存在着极大的制度缺陷与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国家干预对市场经济而言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故其干预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干预不当 ,并滋生官僚主义等弊端 ;而且 ,经济法的干预是由相应机构的相机干预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随意性 ,这也必然使经济法暴露出对经济发展的不定性  相似文献   

18.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键环节。农业的弱质性、市场失灵、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制约、自然条件、原有政策失误等因素导致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不仅依靠市场和农民,还需要政府干预发挥积极作用。为保障政府干预的稳定、适度,作为政府干预之法的经济法应当规范政府干预行为,并确立相应的法律原则和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诚信原则的功能和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雪纲 《生产力研究》2004,(3):116-117,120
诚实信用原则在契约法中孕育发展起来 ,已经成为现代民商法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 ,恪守诺言 ,诚实不欺 ,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信原则具有对法律的解释和补充、保障交易安全和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公序良俗和建立诚信政府等功能。诚信原则功能的实现机制有 :监督机制、诚信制度体系、违反诚信的惩罚机制、政治国家的诚信体系以及理性诚信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体现了“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指导思想,在其背后反映的是代表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冲突呈现出来,因此如何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提高效率,更好地体现法律价值,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