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货币政策操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操作模式也逐步由计划型直接金融调控转向市场型间接金融调控。这一重大转变,为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还要看到,  相似文献   

2.
赵彤 《天津经济》2004,(3):20-22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而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压力和因外汇供大于求而产生的内在压力下,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确保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中  相似文献   

3.
“进口的放缓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如果眼下随之出现的实际增长速度保持下去,2005年的贸易顺差将不会是600亿美元,而是14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认识李薛青一、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前提条件。作为介于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的一个中间变量,中介目标通常表现为一些较短期的量化的金融指导。一般而言,...  相似文献   

5.
在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之后.我国央行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显著提高,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高度评价的那样:中国货币政策的运用恰到好处,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1998年~2002年5年间,我国经济一枝独秀、逆风飞扬,保持了年均增长7.7%的较快速度.这其中有1.8个百分点是由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的,假如没有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拉动,我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则仅有5.9%,还不足6%。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信息》2004,(11):37-37
今后一段时期,央行在继续保持对贷款、货币供应等金融数量调控的同时,还要积极探讨运用利率等价格手段实施宏观调控。这是中国货币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日前出席2004里昂证券中国投资论坛时提出的。  相似文献   

7.
8.
【美国摩根士丹利2005年1月11日】我认为中国会在2005年逐步提高利率并保持汇率稳定。对中国经济而言,这是风险最低方案。中国正面临过度投资、能源短缺以及美国利率上升的挑战。生产成本提高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的通货紧缩并存。  相似文献   

9.
为抑制房地产和基础工业投资快速增长的局部过热,2003年9月份以来.央行出台了包括将银行准备金率由6%上调至7%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阻止货币供应的过快增长。而三个月后,一组包括将超额准备金利率由1.89%下调到1.62%的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又温和登场。表面看来,此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这组货币政策本身就有“对冲”之嫌,而三个月前后的举措也似乎“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0.
DSGE模型框架下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为了保持通货膨胀和产出稳定并使经济更快发展所使用的货币政策的指导原则。目前,通行于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规则主要有利率规则和货币供应量规则。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已逐渐从货币供应量规则过渡到利率规则,而在我国不管是应用方面还是理论研究方面,对于哪一个货币政策规则更适合我国始终都还没有定论。因此,本文试图在DSGE模型的框架下,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得出,相比于货币供应量规则,利率规则下:(1)货币政策更有效;(2)技术冲击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更小;(3)技术冲击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更短暂。因此,研究得出,我国更适合使用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11.
3月27日美联储主席耶伦说,核心通胀率或薪资增长下滑可能迫使美联储推迟2006年以来的首次加息时间。耶伦同时暗示,美联储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加息,甚至可能先于通胀和薪资恢复稳健的时间,但强调恢复正常利率水准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此言当中内涵丰富:首先告诉我们加息时间可能推迟,因为他们不得不考虑核心通胀和薪资增长下滑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从未考虑过薪资增长下降的问题,而这个指标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新的关  相似文献   

12.
13.
近日,央行发布的《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控制流动性过剩,不能单靠人民币升值来解决,应以围绕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这其中“宏观三率”的调整最为重要,即利率、汇率、税率应掌握轻重缓急,采取渐进、可控、有序的组合拳式货币政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战略,中国应继续将强势人民币作为加大改革和再平衡努力的动力。放眼全球,货币战争肆虐,而中国可谓首当其冲。过去几年,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出现下滑,通缩风险日益增加。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人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改弦更张,转而促使人民币贬值是最合乎逻辑的做法。此种说法大错特错。事实上,随着中国开始实行旨在确保持续发展的结构改革,强迫本币贬值可谓下下策。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人民币贬值也十分不妥。表面上,当前的局面确实令人担忧。根据  相似文献   

15.
梁柱  袁智 《特区经济》2004,(1):52-54
利率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才有可能走向市场化。换句话说,利率的市场化要由市场经济体制为其提供最基础的条件。为什么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并没有提出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利率只是计划管理的工具,利率的影响作用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率市场化与计划管理是对立的。后来,我  相似文献   

16.
去年以来,我国银行信贷大幅度增加,投资增速和经济增长率均创近年来新高,特别是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物价发生了明显的上升,这些现象引起了中央银行的关注,并适度进行货币政策操作。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  相似文献   

17.
2004年8月9日,央行发布了《200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上半年货币信贷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情况进行了回顾,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报告》明确了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基本基调——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优化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信息》2004,(5):40-40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说,今年将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明堵暗通”的风险在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现行金融监管模式,是按照分业经营的要求实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隔离”政策,截然分开两个市场的参与者,禁止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实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市场分割。虽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处于“隔离”状态,但是,货币市场资金仍大量向证券市场“暗流”,主要动机在于市场“隔离”状态下,缺乏资金流动机制和收益率的透明信息,证券市场的预期收益率高于货币市场预期收益率,由此导致货币市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而大量的货币市场进入股市,又进一步推动股票价格…  相似文献   

20.
《民营视界》2004,(4):14-15
宏观经济进入新一轮景气循环已成趋势,其根本动力是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城市化、工业化和消费升级由此加速。但是,在实际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越来越差,增长失衡现象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