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英国学派的发展、贡献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既具包容性又具独特视角的一个学派。它以反思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革命主义3个传统为研究基点,取格劳秀斯的理性主义为思想本源,确立了以“国际社会”为中心概念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把阐述国际体系的霍布斯现实主义与强调国际秩序的格劳秀斯主义结合了起来,为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对话提供了可能性。它所阐述的国际社会的构成特征,事实上与建构主义也有共鸣。英国学派的多元化思想、传统主义研究方法以及注重民族话语的研究思路,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作为“一门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知识”与“权力”二者的联系进行解构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英国学派和“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也参与到了“民族化”国际理论的行列之中。本文采用一种谱系学的方法来描述在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学派的浮现及其逻辑 ,并且分析该理论对古代“大同”伦理观念的诉求。这种理论建构将与英国学派有关“国际社会”讨论的浮现及其逻辑联系起来。“国际社会”和“大同”都使用“文明标准”作为区分国际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文章结论认为 ,这两种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一致的诸多方法之一 ,即是用文明和帝国的相同逻辑来排斥美国国际关系理论 :为了重申中国和英国理论上的“我族 (self)”而建构一个美国理论上的“他族 (other)”。因此这些理论并非其倡导者所认为的那么彻底 ,它们将理论探讨局限于三个民族国家而成为世界政治中其他“国家中心主义”方法的保守联盟者。  相似文献   

3.
英国学派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从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看到,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一种不同于美国主流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框架。英国学派的多元主义不仅为综合各种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观点提供了一个框架,而且为它们之间的对话架设了一个理想的平台。不过,英国学派的多元主义理论也造成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矛盾和紧张。  相似文献   

4.
英国学派外交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维持国际社会的一种基本制度,外交始终受到英国学派学者的重视。英国学派认为,国际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外交体系。外交不仅是国际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4代英国学派学者对外交的各种实践和惯例做出不懈探索,推动了外交思想研究(含义、地位、功能等)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学科特点使然 ,国际关系理论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地被视为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 ,而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理论发源地的欧洲则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然而事实上 ,欧洲大陆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有自己的理论传统和发展轨迹 ,其文化背景、主流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的成长都与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尽相同 ,尤其是它从社会学角度对国际关系的研究 ,为“9·11”事件后的国际关系理论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范式。而欧洲大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缺陷以及语言方面的障碍 ,则要求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去关注这一学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可以说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新理论的介绍、评价以及同期跟进等方面,还表现在他们有了建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自觉与初步尝试。本刊编辑部尝试对2005年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以及国际热点问题研究进行述评。理论研究部分仅仅采撷了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和女性主义三个流派。这些述评旨在补充同类研究只是针对2005年6月以前发表成果不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可以说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新理论的介绍、评价以及同期跟进等方面,还表现在他们有了建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自觉与初步尝试。本刊编辑部尝试对2005年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以及国际热点问题研究进行述评。理论研究部分仅仅采撷了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和女性主义三个流派。这些述评旨在补充同类研究只是针对2005年6月以前发表成果不足。  相似文献   

8.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派就已经诞生并开始不断发展了,但学界对其关注甚少。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界开始关注英国学派,并对其独特的理论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等进行了有价值的系统研究。由于巴瑞·布赞提出系统重塑英国学派的主张,其被公认为英国学派新的领军人物。文章在阐述巴瑞·布赞重塑英国学派观点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英国学派理论发展上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并简要阐述了巴瑞·布赞重塑英国学派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向英国学派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与政治》今年第 3期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分析与思考”为题邀集 6位学者集中讨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是非常好的。组织学术讨论 ,引导学术研究 ,正是人们所寄望于学术刊物的。读了之后 ,感到有话要说 ,于是也加入这个笔谈 ,算是凑一个热闹。在发表于 2 0 0 0年的一篇文章 ① 中 ,我曾经提到应以建设“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为我们的鹄的 ,后来听到一些朋友提出不同看法 ,主要是认为这太遥远。我的想法是 ,总要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把“中国学派”作为目标来提总是可以的吧。其实 ,当时我脑子里的“参照系”是英国学派 ,因此之故…  相似文献   

10.
王星 《走向世界》2013,(22):76-78
<正>初看起来,葡萄酒酿造是一个更容易与田间或车间联系,而很难与学派联系起来的概念。在《辞海》中,"学派"词条解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这是指传统的"师承性学派";以某一地域、国家、民族或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特色学术传统的一些学术群体,同样可称为"学派",这就是"地域性学派"。  相似文献   

11.
"昔日田畴荒草,而今花团锦簇",这正是森林小学的真实写照.漫步校园,犹如游走在城市中的纯美自然空间一般,逼人的"绿"、盛开的"花"折射出"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的现代教育气息.  相似文献   

12.
高鑫  刘卫宁 《走向世界》2011,(19):30-31
几年前,一名在南京打工的搬运工郑伟,自愿向生命濒危的青年捐献器官感动了整个金陵城。更让人称奇的是,郑伟曾经在山东省运河监狱服过刑,是一名回归社会的刑释人员。  相似文献   

13.
版画新蕾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择校有利于增加学校的活力,有利于增强学校间的竞争,给予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但也存在加重学校负担、牟取暴利、不利于学生个体成长的弊端。择校问题,重点是把握度,即择校生的比例限度;择校费的限度。  相似文献   

15.
李经路  潘琳 《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2):140-145
文章首先探析了智力资本与智力资产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智力资本的构成因素、智力资本的运作、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关联程度以及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价值方面对比了智力资本认知派和智力资本行为派的两种流派不同观点。最后,文章认为行为派将智力资本理解成为一个表征概念比认知派将智力资本理解为先验模型更为合理,行为派关于智力资本如何运作、智力资本怎样转化为企业价值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走进商学院     
王雨佳 《新财经》2009,(9):88-88
如今,商学院更像是另一种“企业家俱乐部”,不仅为学员带来世界级、高水平教学,同时也提供了让学员们在学习之余相互沟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2014,(40):F0004-F0004
<正>人皆可以为尧舜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实验学校成立于2004年,继承了民族英雄王铭章将军兴办的铭章中学的优良传统,成长在中华名校新都一中的摇篮中。学校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为办学理念,以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公平教育、激励教育为主导,以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优长教育为办学宗旨,高扬人文旗帜,关爱生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智力、个性、创造力全面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2014,(41):F0004-F0004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实验学校成立于2004年,继承了民族英雄王铭章将军兴办的铭章中学的优良传统,成长在中华名校新都一中的摇篮中。学校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为办学理念,以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公平教育、激励教育为主导,以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优长教育为办学宗旨,高扬人文旗帜,关爱生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智力、个性、创造力全面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2014,(37):F0004-F0004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实验学校成立于2004年,继承了民族英雄王铭章将军兴办的铭章中学的优良传统,成长在中华名校新都一中的摇篮中。学校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为办学理念,以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公平教育、激励教育为主导,以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优长教育为办学宗旨,高扬人文旗帜,关爱生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智力、个性、创造力全面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海燕 《理论观察》2005,(2):123-124
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情感陶冶功能和道德行为规范功能。校园文化的德育优势十分明显,高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恩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