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一家大公司高薪招聘营销经理。负责人对众多的应聘者出一道实践性试题,题目是:想办法把梳子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题目一出。就难走和气走了一大批应聘者,最后只有三位应聘者想试试,负责人要求以10日为限。 10日期限到。 负责人问小A:“卖了多少吧?”答:“一把”。“怎么卖的?”小A好一番表白自己历尽的辛苦,以及受到从和尚的责骂和追打。好在下山的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又脏又厚的头皮,小A灵机一动,赶快递上梳子,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就买下了这把梳子。  相似文献   

2.
竞聘     
一著名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市场,要选聘一名营销人员。由于待遇十分优厚,应聘者蜂拥而至。招聘题目出得刁钻古怪;请你想办法把木梳卖给和尚。光脑袋的和尚要木梳干什么?绝大多数应聘者无计可施,含恨退出。剩下为数不多的应聘者领取了木梳,抱着试一试的侥幸心理,各自推销木梳去了,期限为10天,届时,各应聘者需将销售成果报招聘负责人,公司以销售成果为据选聘1人。  相似文献   

3.
面试考官的十大"臭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武 《人力资源》2005,(17):42-45
如果把面试比作考官与应聘者之间的比武,那么面试题目就是考官的一个个招式.如果这些招式不够稳、准、狠,就不能检验出"接招"的应聘者的实力.在十分有限的"过招"时间里,一般的考官常会出很多"臭招",不但不能检验出应聘者的水平,反而会被一些"职业应聘者"弄得晕头转向.  相似文献   

4.
孙武 《人力资源》2005,(9):42-45
如果把面试比作考官与应聘者之间的比武,那么面试题目就是考官的一个个招式。如果这些招式不够稳、准、狠、就不能检验出“接招”的应聘者的实力。在十分有限的“过招”时间里,一般的考官常会出很多“臭招”,不但不能检验出应聘者的水平,反而会被一些“职业应聘者”弄得晕头转向。下面就给您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5.
测试说明 1981年,拥有45家超级市场的日本PEP公司准备招聘一批中、高级管理人员。应聘者必须参加两次书面考试,才能取得面试的资格。这里是第一次考试的测验题。 本次测验共13题,A1~A5为选择题,B1~B6为填空题,C1~C2为问答题。乍一看,题目所涉及的似乎只是做买卖或货币出入的计算,其实,这是对应聘者进行的一次综合智力测验,着重测试应聘者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题目限定在30  相似文献   

6.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人员。  面对众多应聘者,大公司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请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剃发为僧,要木梳有何用?岂不是神经错乱,拿人开涮?没过一会儿,应聘者接连拂袖而去,几乎散尽。最后只剩下3个应聘者:小伊、小石和小钱。  负责人对剩下的这3位应聘者交代:“以10日为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成果报给我。”  10日期到。负责人问…  相似文献   

7.
招聘面试新策略——心理契约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兴华 《人力资源》2007,(21):26-29
招聘面试是企业获取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员工对组织的承诺、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结构,及其长远价值的提升,最终影响到企业的业绩和竞争力。因此,如何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避开传统招聘面试的弊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与数量的平衡、储备与使用的平衡则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方式的弊端传统的招聘面试认为,面试的主体就是面试者,客体就是应聘者,内容就是与岗位职责与规范相关联的题目。这一概念强调的是面试者考察应聘者的手段与方式,忽略了企业和应聘者也是面试的主体。因为,面试的实质是企业和应聘者之间的互相考察,而面试者仅仅处在代理的位置上;没有认识到从企业和应聘者的角度出发,以企业和应聘者现在、未来的合作为内容,反映企业战略特征的重要性。因此,这种传统的招聘面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面试指标不充分,忽视了面试者和应聘者的个人偏好与心理取向等隐性指标;忽视了结构化面试在将评价和比较的背景提升到战略层次时,表现出的功能性缺陷;以及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面试对立等。因此,要突破传统招聘面试的概念狭隘、指标片面、功能局限、形式僵化的局面,就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从认知和操作上深化对招聘面试的概念、内容和实施策略的认识,以达到通过面试发现优秀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  相似文献   

9.
马晨 《人力资源》2006,(17):54-56
外企,尤其是知名外企的招聘,总是能引来一大群满怀信心的应聘者。在一张张微笑的脸庞后面,残酷的竞争马上就要开始了……也许你也在想:如何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如何应付人事经理们的刁钻古怪的面试问题?这篇文章会让你找到想要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史顺利 《财会月刊》2010,(10):I0007-I0007
大文豪伏尔泰的作品《查第格》里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国家想物色一名清廉的税务总监,想请查第格帮忙出主意。 于是,查第格建议:在一条阴暗狭窄的走廊里放满金银珠宝,首先让应聘者依次通过这条走廊,然后再让他们跳舞。那个舞姿最轻盈的人,就是税务总监的最佳人选。因为偷了金银珠宝的人,是不敢放开手脚跳舞的。  相似文献   

11.
哲理的故事大文豪伏尔泰在作品《查第格》里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国家想物色一名清廉的税务总监,想请查第格帮忙出主意。于是,查第格建议说:在一条阴暗狭窄的走廊里放满金银珠宝,首先让应聘者依次通过这条走廊,然后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认为,企业如果想在缺职位与应聘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吻合点,除了应聘者的专业技能知识外,他(她)的性格是否真正适应企业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许多HR专家正考虑提供相关的测评服务以帮助人力资源经理筛选合适的应聘者。通常决定一项对于特定企业合适的测评服务比较困难。作为一个切入点,你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秘书》2008,(12)
一家著名的金融公司招聘客户部经理,应聘者多如过江之鲫,经过数轮鏖战,只剩下三位"选手"进入"决赛"。最后一关的测试题目是:如果你被录用,将如何为公司吸引更多的客户  相似文献   

14.
周俊 《秘书》2011,(5):9-11
所谓压力面试,是指在面试过程中,招聘人员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非常规性的问题,或设计类似的场景,用追问或者质问的方式有意制造出紧张而有压力的气氛,观察应聘者的反应,以测试应聘者深层次的素质和个性。这样的面试往往令应聘者感到无从措手。  相似文献   

15.
无中生有     
有一家外企在招聘人员时,人力资源部经理给五位应聘者出了这样一道考题:每位应聘者需在十分钟内倒一杯热水放到考官的桌上来。五位应聘者一看面试的这间房子里,既没有杯子,也没有热水瓶或净水机,难道让人像魔术师一样来个无中生有的绝技吗?于是,面对这一怪题,五个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十分钟时间到,五名应聘者中只有一人圆满完成了试题交待的任务,还有一人找到了杯子但装的是洗手间的自来水,其他三人莫名其妙地傻站在原地一动未动。完成试题任务的应聘者,是迅速跑到别的办公室,很礼貌地给人家打招呼,讨到一只一次性纸杯,再到饮水机上打满了热…  相似文献   

16.
秦邦建 《经营者》2004,(7):128-129
<正> 而创造市场需求,关键是要有用户认可的卖点,即所谓独特的销售主张。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高薪招聘营销人员,应聘者趋之若骛。但是,当一些人拿到公司考题后,却都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原来公司要求每一位应聘者在10日之内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相似文献   

17.
沈美 《人力资源》2006,(23):56-57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以至于不少应聘者患上了各种各样的“求职病”。想成功地跨入职场,不治好这些“求职病”是不行的。开启成功的事业,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良好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正> 曾在杂志上看过一则故事:一家著名跨国公司,高薪招聘营销人员。消息传出,应聘者趋之若鹜,但这些人拿到公司考题后,却都面面相觑。原来公司要求每一位应聘者,10日之内,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为公司赚得利润。此题一出,应聘者百口悠悠:想那出家和尚,剃度为僧,六根已净,光头秃顶,要木梳何用?应聘者众口交谪,多作鸟兽散,仅剩下A、B、C3人。按照公司要求,3位应聘者,奔赴各地,知难而进,闯江湖,卖木梳。期限到,诸君交差。面对公司主管,A君满腹冤屈,涕泗横流,声言:10日艰辛,仅卖出一把木梳。自己前往寺庙推销,不料遭众僧责骂,被轰出山门。在归途之中,偶遇一游方僧人。自己将木梳奉上,并含泪哭诉。游僧动了恻隐之心,才解囊买下。听罢A君叙述,公司主管深表同情。轮到B君,他声称,卖掉10把木梳。为推销木梳,自己不辞辛苦,深入远山古  相似文献   

19.
《乡镇企业科技》2011,(8):34-36
如果公司想招聘到真正的人才,就必须在一个10步流程中不断向应聘者强化下面这个信息:你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职业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在企业招聘中,经常会出现以下现象:应聘者工作能力与经验均让人满意,入职后一个月却因"水土不服"提出离职;应聘者能力强、品德好而且有亲和力,入职后却找不到感觉与位置,能力发挥不出来;应聘者适应公司文化环境,工作能力也不错,就是与领导不合拍,团队关系处理不好,领导觉得闷气,同事背后嘀咕……以上种种问题,经常让招聘人员头痛。究竟在招聘过程中哪些方面出了问题?细加分析,其实是忽略了丘面系统地考察应聘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把应聘者的情况与本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毽虑。招聘就像拼图,只有找到的图片与公司所缺的相应部分无缝对接,才能相得益彰。说到底,就是要找到“纪含i舌”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