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廖伟 《财会学习》2016,(7):19-20
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和经营水平的公司所体现出来的财务特征是不同的.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的经营业绩变化将微利上市公司分为:获得融资的微利公司、扭亏为盈的微利公司、业绩下降的微利公司、连续微利的微利公司,并根据其特征提出了财务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问题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入手,指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和识别办法,并提出包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事赔偿制度、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全流通问题、政府和企业转变理念以及进行全社会的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等对策,以便有效治理盈余管理现象.  相似文献   

3.
2009年10月酝酿十年之久的创业板开市了,随之带来人们对创业板的思考.本文在进行了主板与创业板不同之处的比较后,想到了关于创业板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的问题.基于深市创业板的数据,筛选了2011年228家样本年报截面数据,通过Simunic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未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微利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条件,很多学者对此已经得出确凿的结论;ST现象也早已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士的视线,至今学术界尚未见到将微利与亏损联系起来,即对盈亏边缘现象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盈亏边缘二重视角出发,以深沪两市的盈亏边缘公司为样本,深入探析这类公司的财务特征,以期对其盈余管理状况及盈余管理程度的后续研究作出良好的铺垫和思路导引。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改进的基本JONES模型来计量盈余管理程度,研究管理层收购(MBO)这一事件是否引发了我国上市公司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这一事件在MBO实施前后各一年没有引发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论与我国MBO的动因和制度背景是高度相关的,并不能由此说明我国上市公司MBO过程是规范和透明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是困扰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过度的盈余管理,必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配股动机出发,采用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分析配股政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配股政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政策诱导型的.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治理盈余管理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短期投资后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在历史成本计量的条件下,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相对较强;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下,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减弱.然后,选取了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报表数据为样本进行截面分析,并对比2006年的报表数据,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数据比较全面的几家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模型上采用的是我国学者蒋义宏(1998)提出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国沪深两市2008-2010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检验了阈值处的盈余分布断层是否由盈余管理引起。检验结果表明,避免报告亏损和避免盈余下降动机诱发了阈值两侧样本公司盈余的异常变动,这些异常变动包括:第四季度初的微损公司和微利公司中有异常高比例的公司报告年度微利;第四季度初的盈余微增长公司和盈余微下降公司中有异常高比例的公司报告年度微增长。正是这些公司的盈余的异常变动导致了阈值处的盈余分布断层。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盈余分布断层的盈余管理解释提供了充分证据支持,也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及时发现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出于IPO或增发配股、债务融资的需要和管理当局追逐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对会计盈余进行调节。上市公司调节盈余的具体行为主要有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并购重组、关联方交易及非经常性损益操纵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说,盈余信息是最为重要、最为直观的一种会计信息,在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通过盈余管理来控制财务报表中的盈余信息,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本文具体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策略及实施手段,并分析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红  汪小圈 《金融研究》2021,490(4):187-206
基于2002-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数据,本文识别出上市公司在0%(避免亏损)和6%(公开增发股票)两个阈值处的盈余管理动机,并对盈余管理频率和幅度进行估计。首先,数据证实A股上市公司ROE分布图在阈值0%和6%处存在明显的左侧样本缺失、右侧样本聚集现象,表明公司确实为满足政策要求在阈值附近进行了盈余管理,将公司ROE从阈值左侧操纵至右侧。其次,本文用聚束设计方法估计出3.18%的上市公司为避免汇报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占真实亏损公司的59.25%,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将ROE平均提高了2.115个百分点。为了成功公开增发而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比例虽然仅有0.28%,但占到了实际股票公开增发公司的58.13%,平均盈余管理幅度为0.524个百分点。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2016年以前上市公司为了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一直很稳定,2002-2005年是为了满足公开增发条件而进行盈余管理最严重的年份;动机强烈的ST企业和杠杆率高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分析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然后对比分析了新旧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最后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出了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3.
《会计师》2014,(14)
本文选取2009年—2012年我国A股的工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微利公司、配股达线公司倾向于少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以避免亏损,亏损公司倾向于多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大冲洗,高盈利公司则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平滑,而对于当年扭亏的上市公司则不存在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扭亏的动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2009年—2012年我国A股的工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微利公司、配股达线公司倾向于少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以避免亏损,亏损公司倾向于多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大冲洗,高盈利公司则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平滑,而对于当年扭亏的上市公司则不存在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扭亏的动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99年、2001—2007年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数据来研究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监管规则在遏制公司盈余管理方面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为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端入手更为有效。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为满足资本市场监管要求之动机而言,应该从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的改进入手。而会计准则因其公共合约性质和不完备性,既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去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1999年、2001—2007年间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支持本文的这一观点,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显示,是资本市场监管规则而非会计准则在影响和制约着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往往针对净利润实施盈余管理,分类转移是在不改变净利润的情况下通过核心费用的分类转移、虚增核心盈余的一种盈余管理方式。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会实施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吗?本文以2007-2016年我国A股市场的IPO公司为样本,发现:(1)上市公司在IPO前三年存在显著的分类转移,即通过把核心费用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以虚增核心盈余;在IPO后三年,不存在这一行为;(2)在IPO前三年,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将营业成本而非期间费用转移至营业外支出的方式虚增核心盈余,制造业企业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分类转移行为应是权衡多种动机的结果,四大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一行为。  相似文献   

17.
萨班斯法案(SOX)颁布后,上市公司逐渐放弃应计盈余管理方式,进而选择规避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会对审计收费产生影响?选取深沪A股上市公司2013年和2014年的数据,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研究国际"四大"和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受到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具体影响程度的区别。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显著影响审计费用且为正向影响;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比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受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程度更大、更显著,"四大"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反应更敏感。研究成果丰富了真实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Schipper,1989年)。Healy和Wahlen(1999)认为过去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及其发生的原因,并建议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是,探讨公司在何种状况下会利用财务报表的操纵权以改善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关系,在何种情况下会用于操纵盈余。国内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实证研究方法,基于盈余管理动机作了一定的研究,徐宗宇(2000)通过比较上市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盈利预测情况,发现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利预测的误差大,说明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招股上市时,公司管理当局存在操纵盈余预测的行为;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选取1994-1997年间的1053个样本,根据ROE的区间加入虚拟变量,对上市公司围绕配股权规定所进行的盈余操纵行为进行了研究,证实了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行为的普遍存在,并提出了著名的“10%现象”;陆宇建(2002)利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研究了我国A股上市公...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出发点,主要考察存在于上市公司内部使盈余管理现象得以发生的机理.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结构和置余管理的涵义及其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框架,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从根本上防范盈余管理问题的发生.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目的和方法,有助于管理层合理地进行盈余管理,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根据公司盈余作出合理的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