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政策文本梳理与相关案例分析,从“两山”转化的路径选择依据、现实要求和实现路径3个层面对“两山”转化的发展思路、兼顾因素、最终目标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回答在“两山”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如何转?”“何时转?”“向哪转?”等现实问题。研究表明:在“两山”转化路径选择过程中需要准确评估政策要求、发展基础和风险效益等因素;“两山”转化必须从限制性要求、发展性要求和保障性要求3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正视资源约束带来的发展限制,统筹收入分配、产业培育和区域协调的多维目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可以遵循“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系统地解决保护修复、资源活化及生态价值规模化利用等问题,最终实现发展成果共建共治共享目标。  相似文献   

2.
薤山———“中国南避暑山庄”冬晖薤山,谓之湖北谷城“祖山”。因盛产“薤白”得名。此处面朝襄阳,背靠神农架,西与武当山遥相呼应,南与自然风景区“南河小三峡”毗邻相连。因气候宜人、林木苍翠、名胜众多、景观奇特、传说神秘而名扬海内外,素有“中国南避暑山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围山转”模式、技术特点的分析,阐述其效益的整体性、综合性,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围山转”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内涵和评价内容,并着重论述了“围山转”基于坚持持续发展理论,改善生态环境前提,在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首先,从“两山”的价值统一性、“两山”转化的人民性意蕴、“两山”转化的理论要素3个维度阐释“两山”转化的理论逻辑。然后,以森林生态产品为研究对象,总结出4种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并对比分析了4种模式的特点、适用范围和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森林生态产业化发展机制、完善森林生态市场化交易机制、建立社会资本有序介入机制、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协调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集体林区农民为什么普遍欢迎“两山并一山”(简称“并山”)?“并山”是否有利于森林贤源的保护和林业生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林业大包干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为什么说它是当前农村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并山”反映了林区农民自主经营山林的强烈愿望从1981年开始,全国集体林区先后进行了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责任山,确定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山江湖工程”中运用参与式方法组织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江西省“山江湖工程”中运用参与式方法组织项目实施的主要特点;“山江湖工程”中运用参与式方法进行项目管理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浙江林业》2014,(2):36-37
超山,古称“超然山”,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位于杭州市北郊,千年古镇塘栖镇境内,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首,以“古、广、奇”著称,享有“十里梅花香雪海”和“超山天下梅”之美誉。  相似文献   

8.
随着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林业所有制改革已成为一个急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林业所有制改革进行探讨,以寻求适合林业发展的最佳目标模式。一、对当前林业所有制改革的评估(一)对林业集体所有制改革的评估1981年,南方集体林区开始划分“自留山”和“责任山”,尔后又实行了“两山并一山”的做法,将“责任山”也划为“自留山”。改革的结果,南方集体林区以个体林业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9.
乡镇连线     
宜兴张靠渚山不再吃山 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宜兴市张渚镇,是有名的“建材之乡”。张渚人一百多年来“靠山吃山”,大规模地开山采石,到二十世纪末,全镇年产矿山石料2000 多万吨,石灰 500 多万吨,每三年就要“吃”掉一座山。矿山宕口、轧石机、非法码头和石灰窑成了 危 害 张 渚 环 境 的 “ 四害”。 为了除“四害”,张渚镇党委、政府向全镇人民宣传科学发展观: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健康、持久。到今年 7 月底,他们先后关停 矿 山 宕 口 118 只 、轧石机 141 台,炸毁石灰窑38 只,拆毁非法运输码头 273 只。 由于每个宕口、…  相似文献   

10.
责任山和自留山两山落实到户是我们林业政策上一个大的调整,是根据山区特点和林业的现有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大决策。“两山”到户的目的,是要把责、权、利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植树造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加速荒山绿化,发展林业商品生产,兴林致富,从根本上改变山区贫困面貌。但是,从“两山”到户以后几年的实践看,单有这项政策是不够的。那种认为“农业大包干,粮食大增产,‘两山’到了户,群众会种树”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不少地方“两山”虽然划到了户,但荒山面貌依旧,少数地方甚至老林砍光,新林未造。当然,也有不少地方的群众凭着“两山”到户以后的一股热气,轰轰烈烈地干了一阵,但一无组织,二无规划,你要种树,他要放牧,结果是“只见苗落地,不见树成林:”。花了钱,出了力,又回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博白县浪平乡党委、政府立足本地丰富的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发展“山”上产业,写好写活“山”字文章。在大力发展芒竹编、荔枝、柑橙等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颇具山区特色的麻竹产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每年竹笋收入占种植农户家庭收入的“半壁江山”,不少竹农也因此住上了“竹楼”、坐上了“竹车”。  相似文献   

12.
集体林区农民为什么普遍欢迎“两山并一山”(简称“并山”)?“并山”是否有利于森林和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生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林业大包干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点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楼成 《山西农经》2023,(2):120-122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资源环境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形象表达,在发挥两者原本属性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双向增益是践行“两山论”的核心所在。“两山银行”作为促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并实现两者有效“转化”的重要手段和操作平台,对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统一发挥了积极导向作用。但如何实现既有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化与信用锚定,实现生态产品的自由兑换,真正开启“两山”交易通道,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瓶颈和技术障碍。文章立足安吉“两山银行”现状,在吸收比较的基础上,从应用层面作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清乾隆皇帝东巡吉林时作的《跷跗吉林将军署复得诗三首》中有两句赞美吉林风景的诗句惟妙惟肖:“城临镜水沧烟上,地接屏山绿树头”。其中“镜水”是指松花江,“屏山”则指的是“左青龙(龙谭山),右白虎(小白山)、前朱雀(朱雀山),后玄武(玄天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近年来,农发行淮安市分行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主动服务淮安市“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城市规划建设,积极探索“两山”转化通道下的绿色信贷服务“淮安模式”,不断提升银行自身环境与社会表现,全面推进生态恢复,使绿色成为淮安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有力落实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办行理念。  相似文献   

16.
天目山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质古老.历史悠久,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动植物资源丰富。早在1956年.天目山就被划为“森林禁伐区”.1986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6年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纳为“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成员.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于2001年成为AAAA级景区。通过50年的探索与发展.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已迎来“二次创业”、实现新腾飞的契机。天目山管理局立足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需要.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科研攻关、文化多样性与自然多样性的共同保护、相互促进,已经使保护、管理与开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王萌 《浙江林业》2023,(4):34-35
在雁荡山旁,有这样一所学校,它以“传山海文化,育山海少年”为学校研学实践的核心理念,利用雁荡山丰富的研学实践资源开发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另眼看雁荡”研学旅行系列课程,涉及地质地貌、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海洋文化等多个方面。从2016年至今,已有约4万人次参加了学校的“另眼看雁荡”系列研学实践活动,这所学校就是乐清市雁荡山学生实践学校。  相似文献   

18.
山薯情     
“叭叭”的敲门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的刺耳。“这么晚了会是谁呢?”我嘀咕着去开门。门开了,门口站着的竟是父亲!父亲满头大汗,喘着粗气,手里提着一袋山薯,憨憨地说:“看,正宗的家乡山薯呢,挖好我就赶着拿来了,让你们尝尝鲜。”望着那袋山薯,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江西省委省政府近来提出了“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二十字治农方针。纵观国际国内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形势和客观分析江西所具备的比较优势,不难发现,要把“希望”实现、把“潜力”凸显、把“重点”突破、把“后劲”增强、把“出路”拓宽,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无疑是做好“山、水、田、畜、工”五篇文章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云南是山多坝少的山区省,山区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38.3万平方公里的94%。山区由于山高坡陡谷深,居住偏僻,交通不便,耕地少,产量低,支柱产业缺,经济发展滞后,所以农民收入低,至今还过着贫困生活。多数山区生长的云南核桃,又不像北方核桃那样喜干燥凉爽,而是喜湿润温和,云南的多数山区又恰好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无晚霜、花期无雾雨的最适宜它生长发育的气候环境,所以从十多年前起,从省到村的各级领导多数都认识到云南的潜力在山,优势在山,开发在山,只有念好“山”字经,做好“山”文章,让“山”长出钱,才能把山的潜力发挥出来,从而成为山区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