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节约集约利用地下空间,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关键举措之一。武汉市从土地管理的视角出发,着力解决地下空间的价格机制、供地方式、综合利用、管理制度、权属登记等问题,推动了地下公共停车场、首义文化区地下空间、地铁上盖等项目土地使用权的公开交易。健全地下空间价格机制土地价格的形成和确定是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成功出让的必备前提。对于经营性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2.
丁美来 《中国土地》2005,(12):28-29
节约集约用地是现阶段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土地登记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国家掌握土地动态变化提供重要的信息,同时,它又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土部门的一项主要管理职能。当前,研究和探索土地登记制度改革,规范土地登记行为,加强土  相似文献   

3.
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构建以提高矿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企业效益为根本目标的激励机制,有效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在转变矿业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河南省焦作市国土资源局积极探索,实行差别化政策、动态化管理、全程式监控,有效地促进了国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和成效  相似文献   

5.
分析武汉城市圈工业发展及用地情况,总结影响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两方面因素.结合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以市场调节、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机制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机制框架.在该框架思想的指导下,探讨分析了集约利用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2年我市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全市各级粮食部门围绕确保粮食安全,积极探索加强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初步建立起以地方储备中心粮库为支撑,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为抓手,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市县两级粮食储备体系,为强化粮食宏观调控、推动储备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全市建成中央储备直属库3座,地方粮食储备库5座。  相似文献   

7.
健全制度促进宅基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日常动态管理登记制度。目前有许多农民住房两证不全,有的有土地证却没有房产证,有的有房产证却没有土地证,有的两证都没有。所以有必要组织一次全面彻底的宅基地摸底清查工作,将各个村的宅基地超标、强占、空闲情况以及建设用地剩余情况等进行归类统计,建立各村及各农户宅  相似文献   

8.
从开发区土地利用的人地关系入手,探讨了基于PSR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选用二次综合函数来评价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利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武汉市江夏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经过结果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武汉江夏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人地关系整体协调度良好,政府应继续坚持执行已有政策,并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来缓解用地压力。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关系进行评价。[方法]基于武汉城市圈内不同城市的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数据,构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响应关系的变量序列,并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VAR模型的拟合度(R~20.90)较高,能反映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武汉城市圈内武汉和黄冈等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的冲击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持续提高的主要动力;对于潜江等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城镇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效应相对较弱,而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作用较明显。[结论]武汉城市圈内的大城市可通过推进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双轮驱动,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而小城市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来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以期为促进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而热烈的呼应。它准确地道出了用地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紧扣我国土地管理的一大关键点:以节约集约用地来支持、保障和服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发展与用地二者之间的和谐。所以,  相似文献   

11.
“土地开发备选项目库建设”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逐渐增大,适度、适量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已成为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合理组织土地开发项目实施的角度,探讨了土地开发备选图斑的调查与评价过程,提出了土地开发备选项目库的建设思路,以期为国土部门制定土地开发专项规划、科学组织土地开发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走城市土地高效利用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thods of examples, documents and comparison are employed to research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city land utilization, discovering that the efficiency of city land utilization is low the way of which to extend is to use more land in the process of our country's urbanism.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how the way becomes that, the writer objectively evaluates some relative measures in state department of “The decision of deepening reform of land management”, meanwhile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hoping to further push the efficiency of our country land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13.
在查清资源类型,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对西宁市的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条件和潜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土地储备资金管理与核算中的问题土地储备资金管理主体不规范目前我国土地储备机构体制不统一,使土地储备资金管理主体也不规范。据了解,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是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并实行企业化管理运作;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明确为事业单位,隶属于市国土局;福州市土地资产发展中心是与市国土资源局平级的事业单位;厦门市的土地储备机构则是“公司”。这些机构的职能基本相同,性质却有很大差异,以至于在土地储备资金管理中,行使的管理权限也大不相同。但就现阶段看,这些土地储备机构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其实质都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市…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确保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似兰州市为研究对象,针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提出对策和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集约用地政策应实现三个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土地利用管理机制,总体上强调的是政府行政职能在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过程中的作用,尚未从根本上建立起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在长效机制,未建立起对土地市场主体集约用地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占供地比重最大的工业等生产经营性用地仍主要以协议出让方式进行行政配置,缺乏集约用地的内在动力在当前条件下,完善集约用地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的转变上:一是由行政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二是对建设项目由重视资产属性向重视生产要素属性转变;三是用地管理由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  相似文献   

17.
试论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土地资源应有其特有的可持续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当前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实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耕地利用的外部性分析与效益补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耕地利用不合理,存在有小规模粗放经营、利用不充分、非农化及浪费等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耕地利用中存在外部性,而且正外部性又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补偿,负外部性又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遏制,据此,本文在分析了耕地外部性的形成及原因之后,提出了相应的补偿方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出发,对贵阳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对贵阳区的建设用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个乡镇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及集约利用重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可为房地产业创造健康发展的环境,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其主要的实施难点在于如何面对历史上形成的两种利益关系:一是以何种补偿价格收购国有企业的原划拨存量土地,二是如何认识和把握协议出让与公开出让的价格双轨制。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路,值得读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