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以甘肃省为例,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等方法对2008—2018年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并基于面板数据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从生计资本的角度出发对造成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的差异呈现出波动缩小的趋势,河西地区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上看,甘肃省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两极分化明显,“高-高”型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以及兰州市周边,“低-低”型的县域主要为陇东南地区和高原边缘地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显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总效应为负,可能是造成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效应显著为正,其中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县域经济具有协同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流动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流动态势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趋势相耦合。文章以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为例,分析迁移对省内各地级市的经济地区差距的影响。通过运用泰尔指数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证明了迁移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建立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之间计量模型的结果显示:1991—2004年期间劳动力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使区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大于3%的条件收敛。并且人口迁移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空间依赖是广东市域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本文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基础上,构建了空间计量SDM模型,利用广东市域2005-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从空间分布角度看,广东市域经济呈现出明显的"高高"和"低低"集聚趋势,并以"块状"实现整体快速增长或缓慢增长的特征;2从空间依赖角度看,广东市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3实证分析表明:实物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公路里程数以及贸易开放度均对本城市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会对其邻居区域产生负的空间溢出。而城市化水平不仅能够显著的促进本城市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对其邻居区域产生正的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4.
马志越 《科学决策》2023,(3):99-114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将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无法考量其空间相关性,因此需要深入探析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文章构建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空间外溢性与空间关联性,不论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经济增长,还是资本与劳动产出对经济增长均有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资本与劳动集聚的空间载体,其通过资本与劳动的聚集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分空间区域检验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虹吸效应,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辐射及空间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影响广东省制造业增长的因素分为要素投入和创新支撑两个部分,利用1999-2007年广东省21个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企业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和政府创新投入对工业产出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1)要素投入仍然是促进广东省制造业增长的第一因素,珠三角主要依靠资本投入,而其他市更依赖劳动力投入;(2)企业创新投入是广东省制造业增长的重要源泉;(3)区域创新环境对工业总产值的提高有一定影响,不同区域的创新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珠三角区域创新环境优于其他市;(4)政府创新投入不仅没有有效地增加企业产出,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出贡献反而为负,寓示着政府研发投入对企业研发反而可能起到了挤出效应.我们的结论表明,广东产业升级不仅要加大科技财政投入,还需要对现有政府科研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对“三省六方”区域经济联合问题的探讨端木家杰,王慧英"三省六方",即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白银市、天水市、金昌市、西宁市、银川市、兰州市。三省六方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形成颇有特色的区域经济,研究探讨区域经济间的联合与协作,对于发展三省六方经济...  相似文献   

7.
选取了西部地区1991-2012年的相关数据,就外商直接投资、科技创新以及经济增长这三个变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DI促进了我国西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使本地企业创新产品产值成逐年增长趋势,并辐射周边区域,提高了本地区的人均GDP,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经济进一步发展又促进了更多外资的流入;西部地区在引进外资时不能盲目,应注重对人力资本等的培育,加强对外资的消化吸收能力,最终促进经济进一步地发展提高.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科技创新对于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明确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确定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指标。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静态回归模型和动态回归模型,利用2009—2020年面板数据,深入开展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体的科技创新投入对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显著,科技创新投入增加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影响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力度;考虑控制变量,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抑制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人力资本水平与政府支持力度对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京津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旸慜 《科技和产业》2009,9(9):105-109
区域TFP增长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对外开放度、人力资本存量和制度变量对区域TFP增长的影响,很少有人关注空间邻居效应,即地理位置相邻的地区TFP增长对一个地区TFP增长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28个省市1996—2005年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空间邻居变量,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间TFP增长的空间邻居效应。结果显示:一个地区TFP增长的21.3%可归因于相邻地区TFP增长的正向影响,即空间邻居效应十分显著。此结果对于地区之间有关经济政策的协同制定或建立经济联盟,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使用中国省级层面数据探究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和贸易依存度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贸易开放水平对经济发展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对比中国不同区域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在劳动力市场与国际贸易市场上发展较为完善,中西部地区还需缓和中西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不平衡、增加贸易对外开放程度、增加企业自主研发等方式来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吕月 《北方经济》2021,(7):64-67
为提升山西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本文对山西经济发展现状与科技投入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测算科技投入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整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应用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并未带来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在追求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忽视了科技创新.因此,应当合理配置科技创新力量,将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中心环节,才能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模型,将环渤海地区京、津、冀、鲁、辽五省市的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各地物质资本与经济增长均有高度正相关的关系,物质资本对于经济增长均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不明显;知识技术的产出贡献度差异较大,京津的科技贡献度较大,冀、鲁、辽三地的科技利用度不足。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认为在环渤海区域发展中应根据各地的优势采取分工合作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磊  郭义民 《北方经济》2009,(18):13-16
本文将物质资本区分为私人资本与公共资本,保留劳动力变量,引入人力资本变量,并考虑产出随时间的变化,建立了一个内生增长的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扩展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并推导出测量经济增长率的计量模型,在考虑财政分权通过影响人力资本与公共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构建研究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联立方程模型。本文利用1995-2007年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结果的现实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劳均GDP增长率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运用了2002—2006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结果表明:(1)2002—2006年间,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了强烈的绝对收敛特征,(2)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在落后地区的增长快于发达地区,解释了我国区域经济的绝对收敛特征,(3)高级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而目前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则是西部地区趁势而起的动力引擎。因而,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借鉴一般系统理论,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系统动态耦合模型,定量分析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耦合演进过程和趋势。结果表明:利用科技创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的耦合性基础将更好于西南地区。因此,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好契机,继续打好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6.
包含经济制度变量的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清  袁永 《改革与战略》2008,24(6):20-23
文章运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了包含物质资本、劳动力、人文资本、产业结构以及制度变量的计量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2000—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检验发现,我国存在着明显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对外开放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劳动力流动减缓了经济收敛的速度,且对区域间经济差距的缩小并没有促进作用。同时,这一发现也证实了东中西地区差异缩小而南北地区差异扩大的结论:东部地区呈现“收敛—收敛”趋势,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呈现“发散—收敛”趋势;对于南北地区,北方地区表现出“发散—收敛”的趋势,南方地区则一直是发散趋势;此外,劳动力流动率对主要劳动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劳动力流出地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俊 《特区经济》2011,(5):205-207
经济增长趋同与分异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与该地区内部因素有关,而且越来越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人均GDP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变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经济信息。本文首先采用空间关联结构模式发现的ESDA方法,探索隐含在人均GDP数据中的空间关联信息,发现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时空特点,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河南省近20年来的经济空间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西部快速增长的欠发达地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杨奉平 《科技和产业》2023,23(3):234-238
人力资本创新是助力旅游经济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中部6省为研究单元,基于2009—2017年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σ系数及面板回归模型,探析中部地区旅游经济时空演化特征及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效应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总体来看,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态势,由2009年的0.181增长到2017年的1.081,分省份来看,大致呈“山西>江西>湖北>安徽>湖南>河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均不断扩大,呈不均衡、不协调的演化特征;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总体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引力模型测度创新要素流动量,以2001—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OLS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创新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创新要素流动除了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还可以通过知识溢出影响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的创新要素流动能促进经济增长,但西部地区不显著。最后提出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合作、出台创新活动相关政策、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