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燕 《山东经济》2009,25(6):143-148
本文根据城镇化内涵,从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六个方面,建立城镇化水平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镇化质量指数的概念,对山东省2003—2007年度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采用锡尔(Theil)指数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差距基本格局变化不大,但区域内的差距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应引起足够重视,而西部地区城镇化具有低水平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城镇化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并基于改进后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5—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均呈逐渐增长趋势;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城镇化质量滞后型为主;随着时间的变化,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的偏离程度均有所降低;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东部和中西部空间分异,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基本协调发展。基于此,未来应转变城镇化发展思路,实现从"量"到"质"的观念转变,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乡差异研究对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城乡差异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省城乡差异的空间格局,并运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影响城乡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城乡差异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为正值,且达到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山东省城乡差异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山东半岛和鲁南部分地区城乡差异较大,鲁西地区差异较小;城镇化率、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地方财政投资比重、进出口总额比重和高等教育规模是决定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因素;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是决定山东省城乡差异空间格局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包容性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对2006-2019年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6-2019年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类型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地市间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呈由低水平集聚向高水平双核结构演变的格局特征,形成以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为核心的高水平集聚区,呈现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的空间特征;科技创新水平、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行政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对包容性绿色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其中科技创新水平起主导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2—2019年湖南省各市州相关指标,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测度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旅游经济空间依赖性及新型城镇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市州城镇化进程表现为空间上的非均衡性和收敛性,且这种趋势正处于加速阶段.湖南省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表现为两头稳定、中间波动,以及不收敛-收敛的时间变化特征.湖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城镇化率对当地旅游经济均有较强的区域内溢出效应,且区域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处于"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阶段.地理距离因素减弱了城镇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经济因素则强化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总体上,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从北向南递减的趋势。本文在综述国内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量图分析法。选取人均GDP、城镇化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10项指标,依据2011年数据将新疆83个县级行政区分为先进、中等、落后三种类型,并结合ArcGIS软件分析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对比分析,反映了差异变动的趋势,并解释了变动的原因。分析表明,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北南梯级分布的空间特征,先进县域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经济带,落后县域主要分布在南疆三地州,对口援疆政策的实施明显减少了落后县域的劣指标个数。以人均GDP反映的新疆县域经济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但扩大速度逐年放缓;相对差异在2005年-2008年间呈扩大趋势,在2008年-2011年间呈缩小趋势。可见,对口援疆是差异趋势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和特征的理解,文章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五个方面选取了21个指标,运用熵值法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通过系统聚类法将全省16地市分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较高、中等和较低四大类型区,基本呈现南高北低,中心突出的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对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赵爽  刘文亮 《科技和产业》2023,23(2):128-136
发挥城市现代化作用,高质量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问题。以河北省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进行分析与测度;利用ArcGIS10.8对测度结果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基于Robust模型探究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整体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增-降-增”式趋势,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濒临失调到优质耦合协调;(2)各地市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协调特征变化较大,至2019年仅有6个城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发展;(3)城市化水平要素、经济发展要素、城市文明要素、环境治理要素、人口就业要素会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产业结构要素,社会发展要素会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是一个发展规律。新时期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尤其是经济发达区域城镇化率相当高。广东省2002年城镇化水平为62.0%,比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39.09%)高22个百分点;但是全省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如地处珠江三角洲区域城镇化率较高,如广州市69.7%、深圳市80.3%、佛山市75%;地处山区的云浮市和清远市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6.8%和33.7%。就全国来讲,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的城镇化水平高,而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低一些。城镇化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走过了迅猛发展的20年。到去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未来20年中国仍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我们过去的城镇化过度偏重物质空间的城市化而对人的城镇化问题关注不足。城市里幼儿园、小学、中学、各类医疗服务设施的布局与城市人口的聚集度很不匹配,布局不合理,投入不足;我们的城市更多关注于GDP和税  相似文献   

11.
刘海霞 《特区经济》2010,(10):207-208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长期以来,西部城镇化率和城镇现代化水平滞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缓慢、硬环境和软环境不尽人意已经成为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瓶颈。因此,提高城镇化率和城镇现代化水平;发展第二、三产业,培育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力;改善城镇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就成了眼下推进西部城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潜藏的城镇化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采用我国1978-2014年城镇化率与就业比重的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检验,进行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城镇化率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互为格兰杰原因,两者之间呈现出较强的相互推动作用且对彼此的波动的贡献率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未来我国城镇化推进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城镇化水平比较低,远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文章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与《云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计算云南省与全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云南省工业行业结构偏离度。结果表明:云南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工业行业大多数存在隐性失业等,这对于城镇化发展是阻碍。说明云南省工业结构还有待优化,在此基础上给出一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化的内涵,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赋值法,对重庆“一小时经济圈”21个区县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在地域分布上,空间分异非常明显,经济城市化的空间差异起绝对的主导作用.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三者之间共同存在着一种圈层结构;(在整体发展阶段上,整体协调性水平不高,基本处于(0.3 ~0.5)的拮抗阶段,空间分异不明显;(依据彼此间协调度主宰程度,将其划分为人口-经济、经济-空间、人口-空间、综合协调导向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业已公开的统计数据,对上海浦东新区政府的行政支出水平及相关比例数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顾及到了中国统计口径在2007年以后的变化,以及浦东新区辖域面积的变化这两个因素,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浦东新区政府的行政支出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数,行政效率是比较高的;(2)浦东新区政府在推动阳光财政方面的改革力度并无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消费需求的城乡差异显著。通过分析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差异变动趋势以及消费结构的差异,对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差异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为0.69,高于城镇的0.64;城乡居民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1,但城乡居民在居住、交通通讯等方面的需求收入弹性基本都大于1,这说明城乡居民的消费层次都在提高。控制价格水平、提高收入水平、改善消费观念等措施对扩大居民消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镇化协调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4项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2003-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效率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省域之间城镇化质量差距明显,省域内部城镇化质量各要素发展不均衡;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城镇化率不能反映城镇化发展质量。根据测算结果,我国各省域整体城镇化率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呈现“高—高”、“低—高”、“低—低”和“高—低”四种类型,其自身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指数之间的协调程度分为质量滞后、协调和质量超前3种类型,这与区域间人口迁移流动规律密切相关。根据城镇化质量不均衡状况,文章提出“高—高”型区域关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低—高”型区域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低—低”型区域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高—低”型区域关注城镇化的社会、生态效应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2001年以来,青海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全省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但是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着突出的问题.本文根据青海统计年鉴数据等相关资料,对全省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进行了多维度解析.基于青海人口地理等基础条件差异对全省城镇化建设基础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全省城镇体系及其结构功能等特征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20.
结合新型城镇化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体现对外开放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选择城市设施、生态环境、人口发展、开放水平、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科技教育7个一级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2010—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发现: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东南地区普遍偏低,且部分市州的一级指标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突显人的核心地位、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