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藏族大学生是西藏社会与经济发展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对未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以西藏民族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00名藏族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其理财心理特征、在校期间理财状况、个人理财行为导向等理财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提升藏族大学生理财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认同理论出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涵、认同教育内容与模式、认同教育的培育路径等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当前各级教育部门的主要任务和重要职责,对全体社会成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引领示范意义。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价值观的心理演变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要素,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科学认知与解读是认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进一步拓展认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优化教育者结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培育路径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其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言普及教育对藏语造成了事实上的生存压力,加上毗邻区域土著语言危机四伏,藏汉双语教育在模式和梯次上还不够完善,多民族杂居区藏族学生语言上的文化焦虑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偏差,并进一步导致了文化上的政治冲突,成了地区文化乃至国家安全的一个隐患。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藏族乡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优越感效应和藏汉英三语文化的积极比较加强国家意识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壮大,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势在必行。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从社会认同的视角出发,在阐述大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党员社会认同存在的不全面、不平衡、不一致现象,提出从加深学生党员的认知认同、强化学生党员的评价认同、巩固学生党员的情感认同等途径来加强学生党员管理。  相似文献   

5.
调查表明,青年大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程度不高,在性别、户籍地、政治面貌、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团干部等人类学特征变量下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对团组织认同程度与大学生对团组织工作和活动的满意度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曹迎春 《经济研究导刊》2009,(20):234-235,261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走向完善的重要飞跃时期。网络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自我认同途径,但是,网络的虚拟交往和网络主体的主体性、适应性也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高校应从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自我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两个方面建构大学生健康的自我认同观。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已达35万人,大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出身于少数民族地区,却在汉族聚居地进行大学深造。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学习背景,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民族认同的问题上出现诸多分歧,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意识,协调好自身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差异,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基础,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实证研究,以年级为微观变量,从政治制度认同、执政党认同、社会关注与参与度三方面开展交叉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现象,并且不同的年级呈现不同的差异性。为此要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校园主流文化,规范党员发展程序,拓宽分类指导范畴,加强社会媒介的引导和管理,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互动格局,以提升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京  宋有 《经济师》2012,(5):24-25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背景及特点方面分析,针对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及践行存在的差异,总结其内在与外在的影响因素,因势利导,及时发现并弱化不利因素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侵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环境,拓宽实践渠道,努力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哲学素养是通过哲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形成的一种内在于主体身上,通过语言与行为尤其是特定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哲学意识.当代大学生哲学素养严重缺乏,进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难以真正树立.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尤为必要.加强哲学素养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的合作与发展使得对越南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语言+专业"的能力要求,通用的越南语人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些要求。越南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1)"语言+专业方向";(2)"专业+语言方向";(3)在高职越南语专业教学中倡导双证书制度;(4)在越南语专业毕业生中开展职后教育,增强其切入行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言事相继"的特点使《左传》的叙事语言很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春秋以来形成的"雅言"的体现。《左传》的叙事语言就是在雅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者所推崇的典范。在《左传》文本中,主要体现于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  相似文献   

13.
在二语习得中,语言学能是学习者个体差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语言学能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分析了语言学能研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并对语言学能与教学环境进行交互研究,最终探索出与语言学能的个体差异相适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国际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其主要的沟通语言,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能够熟练利用英语进行沟通,完善自身发展。对英语口语教学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含视觉、心里、文化背景、学生性格等,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分析多种原因,制定相应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语言的经济性质,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三个命题: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语言是一种制度。作为人力资本,语言是决定劳动力市场就业及人们劳动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密切相关;作为公共产品,语言本身就可以直接影响到语言政策的选择与制定;作为制度,语言不仅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还影响着其他制度安排的效率。就现有研究而言,围绕命题一的研究已经是语言经济学中非常成熟的一个领域,而围绕命题二、命题三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前景极为广阔,都是语言经济学亟待研究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有理由认为,语言经济学的后续研究大体上可以以这三个命题为支撑,或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或是围绕着它们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可以构成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高度的语言素养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审美性。教学语言的审美性要求教学语言既要饱含情味、充满趣味,又要富有韵味、突出风味才既能彰显语文教学魅力,又能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本文列举了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阐述了它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地系统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多样性、过渡性与不稳定性特征,是极富人地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地区.本文基于调查和实证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人地系统地域分异的成因及其人地系统体系构成,重点对研究区内几个主要人地系统类型分别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详细分析.并以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阐明了优化研究区人地系统和协调研究区人地关系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9.
Language is a strong and robust determina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 Countries sharing a common language trade significantly more with each other than countries using different languages, holding other factors constant.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the first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language on trade in an intra‐national context. Analyzing unique data for a single‐language country, Germany, we find that similarities in the local dialect hav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regional trade. We interpret this finding as evidence for the trade‐promoting effect of culture, because linguistic similarities likely reflect cultural ties across regions, rather than lower costs of communication or similar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