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着重培养“就业主导型”的人才才是务实和明智之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下,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特征和要求,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改革。  相似文献   

2.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边则是用工荒,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两种相互矛盾现象。出现这种矛盾情况最直接的原因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符合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3.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莉 《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07-208
通过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课程体系改革原则,在此原则下,特就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几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提出调整培养目标,力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统一;在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前提下,注重旅游专业理论的系统化;课程设置以传统课程为依托,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有效扩展;倡导实践、重视素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4.
以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为出发点,剖析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同时也提出了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的增加,企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英语能力的新需求,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体系,探讨高职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本文从高职高专学校英语课程体系现状入手,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的研究,尝试构建一个高职教育课程的新体系,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类课程已成为一门所有专业的公共课程。在职业教育中,不管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均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计算机专业也逐渐由热门专业变成了困难专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应该作怎样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7.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近年来,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众多成就,人才培养规模与服务社全能力均取得了新的突破,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就业导向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从课程体系设计理念、课程体系架构、课程结构及保障制度等方面出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8.
陈月明  林翔君 《时代经贸》2012,(10):227-228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近年来,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众多成就,人才培养规模与服务社会能力均取得了新的突破,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就业导向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从课程体系设计理念、课程体系架构、课程结构及保障制度等方面出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9.
旅游专业在国内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而菖菖学校的旅游专业更加远远落后于业内的其他学校,专业建设和规范也离培养人才的要求差距很大。可以说,旅游专业在菖菖学校还处于幼儿阶段,才刚刚起步,而实训室的建设更加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黄春柳 《新经济》2014,(26):124-125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密切结合实际工作来安排课程内容和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其培养目标是在各行业基层直接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的_T-作人员。基于此目标,我们针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提出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教学改革的培养思路、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晨洁 《经济师》2023,(5):173-174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德育模式,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对就业、创业等活动有正确认识。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现存问题,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抓好高职德育教育的意义,并从以就业为导向,强化理念创新、丰富教育内容;树立正确就业观、以主体为切入;创新德育形式、关注教学评价;创新评价体系、夯实师资队伍几个方向总结了就业为导向下的高职德育模式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分析职业教育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入手,阐述了职业教育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方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的实行;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培养模式;切实加强毕业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旅游促进社会就业增长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汪宇明 《经济地理》2003,23(3):401-404
中国旅游就业结构正在转型。作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之一,无论是入境旅游、国内旅游,还是出境旅游,中国旅游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发展旅游经济,拓展就业空间,创造了许多经验和模式;同时,不同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约束环境条件下,旅游就业的容量和模式也不相同。为此,要进一步总结各地发展旅游经济与促进社会就业增长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不同旅游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的旅游就业容量、模式和规律,借鉴世界旅游组织(WTO)推荐的卫星帐户(TSA)统计原理,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促进就业增长的测算模型,为国家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社会就业增长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与就业理论。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深入了解和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专业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旅游行业以及社会的关注.旅游专业大学生能否在面临机遇时,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能否在面临挑战的时候,以过硬的技能和良好的个人素质,接受挑战.所以需要进行科学发展观对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作用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情商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要根据当今时代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情商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点。学校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树立现代情商教育理念,加强对教育工作者情商培养,开设情商教育课程,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情商能力,创造情商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白莎 《大陆桥视野》2016,(24):189-19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步入大众旅游的时代.国民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旅游业深度结合,这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围绕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业态的发展变化,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载体和手段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做出调整.本课题以江西省的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有所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壮大,与之相对应的旅游职业等教育也不断发展.在旅游业与旅游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旅游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情境教学模式深入系统地研究,发现情境教学模式对于课程教学具有显著意义.本文对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技能实训中的探索与思考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刘蓉娜 《经济师》2011,(3):151-151,153
以就业为主导,依托会计工作岗位特征,综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适宜构建"知识—能力"两个课程系统相结合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两个课程系统的组合,有机的将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目标相融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两个教学体系系统设计,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19.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专业设置、专业教学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龙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和管理,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的逻辑构成和理性选择。凸显市场性的要求设置专业,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凸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定位;凸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核;凸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是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凸显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毕业设计成为评定学生能否完成学业的标准,同时也成为高职毕业生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毕业设计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检验,进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毕业设计的质量能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直观的反映,因此加强了人们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关注,故而本文将对影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以及质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