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经济新常态并非经济转型成功并进入理想发展阶段的标志,相反,新常态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改革进入新阶段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转换的必然结果。同时,经济常态、非常态和新常态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目前,中国的新常态不同于美国经济的新常态,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进入更加接近市场经济正常状态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需要,是国内经济发展条件变化的客观要求,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线之所以要由经济结构调整转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原因主要在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面临发展条件、发展阶段、制度和观念等方面的困难。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深化改革、维持稳定与方式转变的关系,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3.
董利群 《经济论坛》2003,(12):30-3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重要趋势: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这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利用后发优势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使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的任务变得更加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对世界经济发展有个清醒的认识,客观地分析自己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优势与劣势,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一、知识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知识、技术和信息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世界经济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知识经济从理论上讲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就是说,真正的生产资…  相似文献   

4.
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过去40年经济地理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从17.92%提高到58.52%,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格局在东南方向上发生旋转,东北—西南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演变成沿海—内陆向,进而演变为目前东南—西北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格局特征。文章在分析经济地理格局变化所表现的成就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阶段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大,由于人口集聚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容量超载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不可持续的主导因素;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文章建立了未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演变探讨的基本框架,应认知信息化支撑的流动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条件,以及不同人群对人居环境需求等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地理格局变化的影响作用,提出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把区域功能定位和区域公平性作为前提条件,把引导人口继续向东南半壁适度集聚,以及着手大西北合理开发作为缩小大尺度区域差距的新战略,把形成各具特色、但满足人的居住生活和事业发展的综合价值是相等的城乡空间格局作为协调城乡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贸易和投资的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国际跨国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显著加强,涉及的领域范围越来越广,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历史已经进入崭新的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迅猛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重要一员,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笔者简要分析了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主权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受到限制等方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高培勇 《经济》2012,(3):13
关于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目前人们所能达成的一个普遍共识是,欧美经济形势正在经历的新一轮持续震荡,对尚处于缓慢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无疑会对未来的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第一,注意到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变化和深入发展,如此严峻而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必将严重拖累已经极大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的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是,这一进程还在继续,其影响范围还在扩展.鉴于外需市场趋冷、内需仍旧不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也非短期可以奏效,中国经济很可能由此而进入一个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期.换言之,中国经济不会独善其身,未来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严峻。从周期理论的角度讲,世界经济已经走出谷底,进入复苏期,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周边和热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在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经过长期积累,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国现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经济的成功换挡和转型不仅对自身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可以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因此,积极探讨"三期叠加"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转型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路径等重大问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换挡和转型提供智力支持,是当  相似文献   

8.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影响公共行政发展与变革的三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公共行政所面临的环境与挑战,需要全面分析转型时期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变化。经济因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与综合国力的增强;利益多元化与个体需求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大收入差距。政治因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化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与共识。社会因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口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人的个体化与个人问题的社会化以及社会风险对社会安全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我国逐步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由于我国享受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开放或扩大货物、服务市场准入的利益,我国出口发展的步伐更是进一步加快.我国出口增长非常迅速,但我国的出口增长并不稳定.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外部需求,外部需求的变化进而会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萧条,恶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了明显的冲击.本文采用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外国经济发展与中国出口的关系进行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中国出口增长都能明显地改善外部经济环境,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也能明显地促进我国出口的增长,因此,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我国出口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90年代中国经济环境的若干特点进入90年代后,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要素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既构成了产业结构转换的背景,也规定了改革政策的选择空间。1、消费偏好的变动80年代末期乃至90年代初期,基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改革预期变化的长期因素和宏观紧缩短期政策的共同作用,中国居民的消费偏好变  相似文献   

11.
李建民 《新经济》2014,(1):52-54
长期以来官方对中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一直是基于1970和1980年代人口和经济形势所确立的判断,即“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时隔30多年,我们需要提问:人口国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要进一步思考,这些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未来的人口经济关系将如何演变?我国的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大变革时期。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2010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  相似文献   

13.
人口分布对新疆经济发展的时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表现为北疆人口密度高于南疆,东疆人口密度最低;北疆经济密度最高,其次是东疆,南疆最低。人口集中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新疆的经济发展受到人口集中的影响,而且从长远看还必须认识到水土资源和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亚太地区各国经济的增长,亚太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90年代亚太各国的经济能否持久地保持繁荣,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亚太地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仍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大国,在90年代应将经济发展的国际方位选择在亚太地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协调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以求在亚太地区和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境规制和对外开放是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推动绿色经济提升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在梳理环境规制、对外开放对绿色经济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取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来测算各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三者间的影响变化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正相关性,环境规制、对外开放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环境规制、对外开放相互作用下,相比环境规制对外开放对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发挥的作用更大。为此,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完善环境规制,扩大对外开放,强化科技创新等政策建议,以推动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的内外条件,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背景,为制定符合实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客观判断。一、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变。未来十年,我国人均GDP将迈向1万美元,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将面临转变,经济转型的任务更加艰巨。2.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速。未来十年,我国工业化将进入后期阶段,根据一般理论和历史经验,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工业将向深度加工化阶段转化和接近世界技术边界三个特征,产业间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进程将逐步加快。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全面实现对外开放,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事件。通过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得以长期快速发展。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时代开放型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待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大变局,其本质是世界经济进入了"规则重塑期";"开放"已经具备了新的内涵,要素分工是全球价值链分工背后的本质特征,开放由市场开放转向生产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由制造业开放向服务业开放延伸以及由双边开放转向结构性共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开放新内涵的内生要求,反映了开放的结构性共存特征,有利于避免"囚徒困境"式国际竞争的出现;世界经济进入"规则重塑期",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对于国际经济治理新体系有自身利益需求,也必然为公正合理新规则的制定做出自身贡献;中国已经从"对外开放"阶段逐步转向"开放发展"阶段,其中重视"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将是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中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经济与东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这既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作用的直接结果。因此,在探及中西部经济发展、东西差距缩小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及区域经济不同阶段发展规律出发来考虑。 (一)中央政府的战略重心西移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契机 进入90年代中期后,一方面,我国在非均衡发展战略指引下由国家采取诸如投资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产业政策、税收及政府信贷、政策优惠等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有巨大潜力和空间,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方面面临全球总需求及其结构、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全球实体经济竞争态势、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国内方面面临经济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决定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因此,企业要向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利于不败之地,进行经济管理改革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就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加强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此建立系统、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迎接新世纪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