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为了推进区域性国际进程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组织,一般可以分为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现在存在的很多重要性的区域组织基本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进程,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向前推进对于一个国家的经贸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必须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进行研究与探索,并且寻找到合理的实现路径才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地为地区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为此,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组织地区性的自由贸易集团。我国为适应这种时代潮流,也正在积极推进区域性联合,以使中国经济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其中关于大环渤海地区的进一步联合和战略升级,便是这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成艳平 《生产力研究》2002,(4):85-86,139
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主流,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一体化经济组织,他们属于地区性的经贸组织。无论是区域经济集团还是WTO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和形式,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是手段不同。三大组织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框架下进行区域性的经贸活动,在实行对内自由贸易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相似文献   

4.
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了具有特色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启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的新时期。2010年9月12日ECFA生效,2011年1月1日,ECFA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启动。ECFA是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亚太地区经贸自由化的浪潮下签署的,不仅能够  相似文献   

5.
通向经济一体化:日本政策的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年10月22日,日本首相森喜朗与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同意就达成新时代伙伴关系的日新经济协定(JSEPA)于2001年1月展开正式谈判,其依据为日本--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JSFTA)联合研究组2000年9月发表的报告。这是日本首次为一个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协定进行谈判。在格外强调需要应对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引起的挑战时,联合研究组探讨了两国间提出“新时代自由贸易协定”(New Age FTA)建议的各种可能因素,吴总理1999年12月曾提出这一建议。因此,JSEPA标志着日本在加强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和探索这方面新因素的重大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前景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经济合作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国际化条件下加快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各国,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更加密切,各国都在适应和利用这个大趋势在毗邻国家之间建立多样的经济合作组织,签订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或建立关税同盟。作为全球性经济组织重要补充的多样化区域经济组织,是走向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一、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当前,世界350个国家中有300多个处于区域经济中。在号称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西欧、北美和东亚三大地区中,欧盟、北美…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聃贸易区构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杰  张军 《经济师》2007,(12):102-103
作为中国主动组建的第一个区域性自由贸易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为此,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两岸经济功能性一体化的形成并不断深化,迫切需要一个正常化的制度性合作机制与之相适应,本文以ECFA为切入点,分析ECFA签订后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的现状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力求通过解决ECFA所面临的困境来探寻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与台湾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以下简称ECFA)与内地和港、澳签署的CEPA协议在本质上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协议,将两岸四地在经贸上进一步融合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本文通过对比二者的内容、进程、背景,意图说明ECFA协议更为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倩 《时代经贸》2007,5(11Z):126-126,128
本文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表现侧面即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沈山  安宇  戴先杰 《经济地理》2005,25(3):302-306
从经济区划、区域差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战略组织、外商投资、区域文化等10个方面对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瞻望21世纪前期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前沿: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经济一体化研究、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性机构建设、新产业区、区域空间秩序、区域环境创新、区域经济新格局、江苏与中西部经济的联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但如何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挑战与竞争?国家经济一体化即中国各地按科学的原理进行分工与合作,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进行自由贸易,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发展中国经济的良策。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日FTA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国际经济向着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在发展多边合作的同时,世界各国为了更好地加强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双边或区域内FTA(自由贸易协议)。据WTO统计,绝大多数的WTO成员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是否有利于推动多边自由贸易的实现,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先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然后再进行区域经济组织的自由贸易合作,从而最终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能够比"一味地"等待世界所有国家同时实现贸易的自由化给各利益主体带来更大的现期净收益.因此,相比WTO所推行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它将为世界自由贸易的实现做阶段性准备.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加强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监督和协调,以引导它向更有利于提高世界福利和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红 《时代经贸》2010,(20):168-169
本文比较了江浙沪台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及两岸金融合作进程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和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ECFA框架下长三角金融合作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区域经贸合作与中国跨国企业的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FTA的涵义及发展现状 由于多边贸易体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多边贸易中的摩擦和问题,从而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变得困难重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哈回合谈判的中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中止,全球经济一体化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各成员国为了寻求各自的发展,纷纷采取另一种更便捷、更合理、更有效的合作方式--缔结区域性的多边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自此,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区域性自由贸易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尤以西方发达国家较为突出,目前东北亚地区尚未建立区域性合作组织。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威胁以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潮流的冲击,东北亚各国尤其是中朝间的合作意识和愿望越来越强烈,为求同发展而寻求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图们江边境次区域FTA的经济合作。本文针对金正恩时代下的朝鲜和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进行研究,以探寻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江浙沪台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及两岸金融合作进程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和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ECFA框架下长三角金融合作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建民 《经济纵横》1996,(10):45-45
集团化经营是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李建民外贸企业集团化是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1.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在蓬勃发展,(区域性集团和各种次区域的经贸合作组织正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从欧盟经济一体化到亚太经济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由中国倡导建立的区域性组织,中国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有必要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从宏观政治经济格局来看,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推进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从微观收益来看,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培养新的出口市场,平衡国内经济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