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骁 《资本市场》2009,(8):34-35
<正>新股发行节奏加快,"打新"、"炒新"再现股市。然而,风险无处不在,新股并非"不败"的神话。18年来,"新股不败"一直是A股市场的一大特色,"打新","炒新"往往是市场的热点。原因在于,以前新股发行的时候,新股价格基本上有个"窗口指导",主要是市盈率约束,发行市盈率基本上是20  相似文献   

2.
全流通时期IPO的市场定价及新股发行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O新股"三高"和首日破发现象是由发行制度内部各个环节脱节造成的。兼顾新股发行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同步的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破解目前新股发行出现的各种难题。  相似文献   

3.
卢琳琳 《当代经济》2009,(20):32-34
本文针对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的新变化,讨论了政策对新股发行市场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新股发行市场对政策反应敏感.新政策出台后,新股抑价幅度显著下降,中签率显著提高,发行市场定价效率得到提升,基本实现政策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杨爽 《经济师》2011,(10):89-90
新股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带来投资者期望的结果。新股发行一方面成为发行人与保荐机构的盛宴,另一方面则变成了市场与投资者的梦魇。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发行成为新股发行市场的毒瘤。新股破发、中止发行使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投资和融资功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了投资者的最大期盼。  相似文献   

5.
正相比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顺风顺水,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之路将风雨兼程针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5项改革要求。《决定》出台后短短几周内,关乎市场前景的数项措施即密集出台,一些重磅政策也纷纷落地。这其中,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新股发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是包括《决定》在内的中央高层文件反复对资本市场提出的核心要求,也是证监部门在《决定》出台后最先作出反应的改革落点。但相比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顺风顺水,市场认为,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之路将风雨兼程,而股票发行要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更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愿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余文 《资本市场》2005,(7):87-87
<正>尽管“新股发行再度暂停”的传闻一直未得到管理层的正面回应,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之后,一直没有新股露面已是不争的事实,原本计划以“A+H”在国内和香港同时上市的神华、交行也暂时与国只有立即实行新老划断、恢复新股发行,才将有助于尽快确立新的估值体系,重塑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7.
<正>针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及IPO重启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中国资本市场真实牛市即将起步,被低估的蓝筹股春天已为时不远。本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进步,长期以来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输入泡沫的顽疾将得到医治;在过渡期内用审核速度来控制发行速度减轻了  相似文献   

8.
吴佩  姚亚伟 《当代经济》2008,(3):130-132
本文通过构建影响我国A股市场新股IPO抑价的多因素模型对IPO抑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IPO发行抑价主要与我国新股发行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有关.要降低新股的IPO抑价水平,需要提高新股发行的信息披露程度、缩短新股发行日至上市日的时间间隔、增加新股发行的定价效率、规范和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承销商.  相似文献   

9.
我国殷市自建立以来,由于新股发行机制不合理,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着资金囤积,价格波动较大,投机因素较重等等问题和缺陷,难以适应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固此,对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比如适当限制新股发行市盈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亚妮  钟思远 《时代经贸》2010,(14):181-182
我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由于新股发行机制不合理,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着资金囤积,价格波动较大,投机因素较重等等问题和缺陷,难以适应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比如适当限制新股发行市盈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去年,证券管理推出了新股发行向二级市场持股者“配售”的政策,还规定了向一级市场发行和向二级市场“配售”各占50%,尽管“配售”不是真配售,而是按二级市场持股者申购,还是得到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认可,支持和参与,对于稳定证券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新股发行节奏加快,发行数量越来越多,新股发行方式却“变味”了,向二级市场持股者“配售”不见了踪影。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立股票市场以来,一直存在严重的IPO抑价过高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筹资效率.随着近期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关于我国IPO抑价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再度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从新股发行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当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分析了我国IPO抑价的现状与高抑价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新股发行定价偏低观点受到了一些定价偏高实证现象的质疑,且难以解释我国长期实行的发行市盈率管制政策。本文在原有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从正向反馈的非理性角度研究发行定价,进而分析市盈率管制政策的作用,并实证检验。研究认为,新股发行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正向反馈申购者,他们受近期新股上市表现激发而参与申购,这种噪声需求的存在使得新股即使被高估也仍然能够成功发行。发行人和承销商意识到这种噪声需求的存在,为了使其利润最大化,他们会抬高发行定价,而机构投资者在近期新股上市表现较好的情况下也易于高估新股,因此也能接受较高的询价价格。实证结果验证了正向反馈申购者对发行定价的这一正向影响,并且发现市盈率管制政策能够对此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原有新股发行制度渐渐显现出许多弊端,为了提高新股发行融资的效率与公平,2009年,中国证监会决定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桂林三金成为新制度下首只融资的新股,并且体现了此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部分成果,本文从制度变迁及交易费用理论角度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进行理论分析,并就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研究2009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对新股发行的影响,探讨了发行制度与新股定价等相关问题。本文发现改革后新股发行价上升使得首日折价水平显著下降,同时新股发行价与反映公司质量的财务特征变量相关度增强。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2009年的发行制度改革对于IPO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完善具有贡献,进一步揭示了在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中,一级市场价格发现制度的欠缺是IPO高折价以及IPO价格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实证研究表明,显著影响新股发行溢价的因素包括承销商和发行人的择时因素、市盈率水平、发行规模和发行政策的变化.新股上市首日大盘涨跌幅、中签率等因素对于新股发行溢价的影响并不明显.承销商和发行人的发行择时能力主要体现在未来30个交易日内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的判断上.  相似文献   

17.
皮海洲 《商周刊》2012,(22):53-53
用注册制取代审核制,明显是在回避新股发行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在避重就轻。据有关人士透露,证监会一直在着手研究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由注册制(或称备案制)取代现行审核制事宜,目前已经获得国务院领导的首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可能在十八大后推出。再次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这是符合投资者意愿的。虽然今年4月证监会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过一次改革,但由于当时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新上任不久,这次改革总体上给人以仓促之感。新股发行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新股高价发行问题、询价机构无须对报价负责的问题、控股股东一股独大问题、首发流通股比例偏低问题、造假上市问题等。所以,再次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成了不少投资者的一种期盼。  相似文献   

18.
新股发行定价制度的变革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股发行定价在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十几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的新股定价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不断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需要认真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如:国际上通行的“市场化定价方式”为什么在中国却行不通?新股定价为什么偏高?上市公司为什么偏重股权融资?新股上市为什么有较大的溢价?  相似文献   

19.
詹细明 《生产力研究》2012,(10):64-65,73
伴随着股市的不断扩容和二级市场持续低迷,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文章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历史沿革剖析出发,指出现行新股发行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新股定价、配售机制、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09年至今,我国股市一直不稳定,投融资功能受到很大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92012年,我国新股表现为过度发行,其发行量和筹集资金数额都较高,且"破发"现象较为严重。新股过度发行给A股市场、股民和企业都带来较大影响。我国应纠正新股上市越多越好的观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排新股上市;严格审查企业上市申请,谨防不良企业上市"圈钱";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培育稳定运行的市场机制,减少市场剧烈波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惩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