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权力运作中的制约和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体系。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制衡、依法治权、党的领导的原则。加强权力运作中的制约,必须建立制约有效的权力运作机制、完善对权力运作过程的民主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
没有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就不会有文明的政治。加强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制约监督研究是人类对政治权力认识理性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实现意义深远而重大。合理的权力制约是公共权力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政治文明和社会转型为权力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现行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中存在权力配置不合理、权责界限不清,监督主体多元化且权威性不强、监督信息不对称,程序性制约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应优化权力配置,公开权力运行,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健全民主决策监督系统,坚持“以法治权”,强化道德约束机制来加强对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构建,促进我国政治文明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和监督公共经济权力的不当运用是国家审计的应有之义。国家审计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一种制度安排,强化国家审计对公共经济权力的监督作用,是现阶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强化国家审计对公共经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应通过促进责任意识的构建、树立审计权力监督观,加强问责机制的内部沟通与外部协作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大科学时代,科技权力与政治权力日益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深刻和显著的两大权力系统。一方面,科技权力不仅作为生产力的手段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推动着政治权力的变革和完善。另一方面,政治权力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等手段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科技权力的发展速度,规定和引导着科技权力的发展方向。认清科技权力和政治权力的二元互动关系,无论对于我国科技权力的发展还是政治权力的进步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府权力社会化是指政府的权力逐渐向社会中转移的过程.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中国改革的趋势.权力社会化既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也是一种民主政治的体现.但是,在当代,实现政府权力社会化却面临着很多制约和障碍,需要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陈龙 《经济视角》2012,(6):129-130
政府权力社会化是指政府的权力逐渐向社会中转移的过程。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中国改革的趋势。权力社会化既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也是一种民主政治的体现。但是,在当代,实现政府权力社会化却面临着很多制约和障碍,需要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权力制衡,来自于政治管理范畴,主要是指在公共政治权力内部或者外部,存在着与权力主体相抗衡的力量,这些力量表现为一定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机构和组织等等,他们在权力主体行驶过程中,对权力施以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在运行中的正常、廉洁、有序、高效等,并且使国家各部分权力在运行中保持总体平衡。这些制衡有利于保证社会公正合理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整体的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开放与封闭: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趋势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兴状 《开放时代》2001,(5):93-100
本文通过时间上的动态分析和不同地区的比较,探索中国特殊社会背景下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趋势,即探索在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对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机制的背景下,经济的市场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的分化规律,包括阶层开放程度的变化、权力地位与经济地位的重叠程度和阶层意识状况,这三个因素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加强村级干部权力制约机制建设孙广庭为加强对村级干部权力的制约,河间市委在全市农村建立健全了三种权力机制。(一)权力优化机制。市委明确提出了"政治上强、能创业、会致富、讲奉献、威信高"十六字的村级干部标准,严把任用关。去年以来,全市新任用村级干部76名...  相似文献   

10.
权力腐败是人类所有社会的伴生物。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建设新旧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权力腐败呈现一系列新的特点。相关法律制约制度机制的严重不足和缺失,是导致权力腐败高发的主要制度性因素。强化权力腐败法律制约的有效性制度机制建设,是制约权力腐败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权力制约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逻辑必然 ,制约公共权力 ,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要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道路。建构建设政治文明的有效权力制约机制 ,要把多种权力制约机制有机结合 ,形成相互配合 ,互相支援的权力制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和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制约和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作用,以及提高和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各地区在建国初期从革命战争中继承下来的实际政治权力的分布状况,并说明这一初始的结构特征对此后的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影响。本文从非正式政治关系的角度构建指标,度量地方实际政治权力和中央名义制度的权威,以中国1952-2008年29个地区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地方实际政治权力与中央名义制度之间的互动有助于解释地区差距的动态变化。地方实际政治权力偏向于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在20世纪50、60年代与其他地区并无显著差异,但从70年代初开始随着中央实际权力的弱化,开始快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一、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关键是实行责任政府民主政治的要旨就在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组织政府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并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以保证政府权力的行使不致偏离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为了真正实现这一民主政治过程,就必须赋予政府以一定的权力和对这种权力进行限定,同时明确政  相似文献   

15.
腐败伴随着公权力而存在,中国同样存在腐败现象。人民群众是腐败的最大受害者。产生腐败的原因有多种,国家公共权力没有被有效地监督、制约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从腐败产生的原因看,以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是治理腐败的根本对策。中国宪法确认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利用公民权利来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防治腐败需要有具体的途径、载体和形式。而公民选举权的充分行使、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享有能有效地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后期胥吏衙役权利的私下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胥吏衙役 ,本来是属于官府的差遣人员 ,社会地位并不高尚。但是中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官僚的权力往往与国家的权力紧密的混淆在一起 ,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 ,官僚们就可以利用这种混淆的权力 ,为所欲为。而那些为官府衙门听差服劳的胥吏衙役们 ,因为依傍政治权力的关系 ,也往往得以假公济私 ,欺凌一般没有政治权力以及与政治特权者没有联系的贫民百姓。关于清代胥吏衙役依仗政治权力假公济私、为非作歹的现象 ,历史学界已经作出了许多的研究。但是 ,关于清代胥吏衙役所拥有的这种法外权利 ,并且可以进行私下交易的情景 ,以…  相似文献   

17.
人们天天享受着权利的自由,又不断感受着权力的制约。 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支配力量。权利是指人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两个东西有一个结合点,都是为了创造和保护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权力和权利的根本性质是一致的,而且一切权力都是为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服务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宗旨,不仅权力有负于权利,而且还会制造出许多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18.
史天健在他突然意外中断的学术生涯中,致力于探讨有关中国公民和中国政治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公民怎样来看待合理的政治格局以及制度的问题(合法性与政治信任);第二,公民如何看待自己在政治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政治参与);第三,公民如何界定政府与公民之间,以及在不同类型的公民之间的权力划分(民主观念).他发现中国和东亚社会的公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与西方的公民是截然不同的.在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上,中国(和东亚)公民大体上采纳一种垂直权力关系的政治价值.在个人利益单元的界定上,中国(和东亚)公民比西方公民更接受范围更大的利益单元.史天健反对盲目追捧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设计,而一直致力于从实证上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质,作为建立中国民主政治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制约了国家权力的扩张,实现国家民主治理、民主政治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参与式民主,为宪政和法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以新加坡公民社会为研究对象,介绍新加坡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透过新加坡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在新加坡政治民主化中的作用,总结公民社会在政治民主化中的价值,得出公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基础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始终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对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行地方政府及其具体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重要改革措施,这是国家对有效制约和监督地方政府权力的新探索,对如何规范与监督行政权力的运行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