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对推进共建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转移非常重视,近年来在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规划和文件中多次强调加快共建园区推进产业转移工作,并要求相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各地根据中央要求,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制定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政府资金扶助力度,支持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苏省宿迁市的6个“南北共建”开发区走访和调查,分析了在江苏省宿迁市不同县区内出现的共建开发区模式对土地利用的积极影响和共建开发区在土地利用与空间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4.
开发区与乡镇行政体制关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发区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目前不少开发区普遍存在着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乡镇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从而影响双方的共同发展。本文首先剖析相关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而从发展基础、功能互补、组织建构等几个方面,探索有利于开发区与乡镇联动发展的体制创新,并提出若干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举措——关于黑龙港地区与渤海新区对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全面分析两区现有态势,明确发展趋势,进一步树立并强化互动意识 首先,我们对处于主动地位的沧州渤海新区有一个大略分析:依托正在建设中的黄骅大港,渤海新区整合沿海区域构成核心动力区,包括港城区、中捷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区和南大港产业园区,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130公里,2007年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多亿元,呈蓬勃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6.
黄振菊 《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服务。高职的教育资源建设应由地方政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地方高职院校、地方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当地行业、企业的"天然"资源优势,共建与发展地方经济相适应的专业群、课程群、教学资源库等;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组织,使地方高职院校形成各有优势、优势互补、彰显特色的共建共享、相互促进的强势发展局面,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岗位覆盖全面、技能适应度高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7.
由政府或企业主导共建的跨国界、跨行政区域的各类开发区,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后开发区时代加快产业转移、化解风险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域共赢的需要。为此,应进一步明确异地共建开发区总体指导思想,采取适当的共建方式,创新异地共建开发区互利共赢政策,提高开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政府合作、组团开发,有组织地引导开发区和企业抱团异地共建开发区。 相似文献
8.
关于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开拓进取,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全省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外经验表明,这一时期也可能是地区间差距扩大最快时期。因此,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真接关系到河北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到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现代经济探讨》2019,(4)
共建共享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基本国情提出的具有重要实践创新意义的新思想。共建共享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生态扶贫工程,依靠生态建设和保护脱贫一批,是新时代中国有效缓解生态贫困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实践;基于共建共享理念,建立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双赢目标导向的生态扶贫新机制,是新时代中国精准扶贫脱贫体制机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方向。系统梳理和归纳评价生态扶贫实践模式及其共建共享理论研究成果,针对生态扶贫理论研究难以满足实践需求的现实,提出构建中国生态扶贫共建共享机制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内容与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0地位已为现代经济发展史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证明,而区域金融作为纵观金融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日益扩大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就目前而言,对区域金融问题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相当滞后。从这样的背景出发,本文尝试进行区域金融分析的深层研究,从理论上界定影响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提高区域专业化水平;协调区域经济,有利于逐步消除由于非平衡战略所带来的区域不平衡发展,加强区域联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探讨了在现有的经济形式下,从政策与体制等方面的分析,通过环境改善、政府职能转换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实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体制机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从深层次上看,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体制机制的束缚。本文构建了地区体制机制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全国各省(区、市)在体制机制环境上的差距,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区域经济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基础,而地域文化叉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对振兴地方经济、繁荣文化无疑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它对正确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病和贫困病,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纳入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轨道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道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社会服务人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应用型社会专业是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而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专业发展仍然面临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专业特色和学科发展等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定位与特色,并提出了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发展理论创新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运用"两只手"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中的特殊关系,构建和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间结构,形成全国整体综合优势,通过全面发展实现区域间共同富裕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与时滞性: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为实证,研究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时滞性及其影响因素。由于科技创新作用于经济发展存在时滞性,因此有必要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创新资源配置模型及其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新和投资能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有影响的几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条件,然后从区域创新能力和投资能力这两个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出发,在计算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古典”区域,应采取“再造战略”;河南等“中部”区域,应采取“对接战略”;对于落后的西部地区则应选择“融合战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