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农户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决定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此研究分析影响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及行为的相关因素及路径。方法 文章基于新疆各地州的352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影响因素的形成机理。结果 (1)农户对绿色农业的认知、政策的引导、感知利益和绿色生产意愿与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呈正比,感知成本则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和行为具有负向作用。(2)农户的绿色认知越清晰,绿色生产意愿越强烈,政府的政策补贴和推广力度越强,越能刺激农户进行绿色生产行为。(3)农户感知到花费的金钱、劳动和精力越多,则会削弱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结论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和感知利益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均有正向作用,其中各项指标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但相对而言,农户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绿色生产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感知利益对农户绿色农业生产行为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农户生态养殖意愿的形成机制,对促进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应用,推动养殖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和道德激励理论(NAM)的整合框架,文章以江西省、湖北省和云南省527个水禽养殖户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生态养殖采纳意愿的形成机制。[结果]农户生态养殖意愿受到利己和利他动机双重影响,且利己动机的影响更大;态度对农户生态养殖意愿的提升作用最强;农户的过去习惯虽对其生态养殖意愿无显著影响,但会通过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产生作用;后果意识和责任归属通过个人规范间接提升农户的采纳意愿。[结论]政府激励农户采纳生态养殖模式时,要兼顾农户的利己与利他动机,一方面要培养农户进行生态养殖的积极态度,强化其对生态养殖模式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户非生态化养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教育;重视相关群体对农户养殖行为的影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增强农户对环境问题的普遍认识,培养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农民耕地原子化程度不断加深,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不能适应农村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山东部分农村地区农户进行耕地转入和转出意愿对比分析,以促进农村地区耕地流转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期加速农村地区市场化进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文章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3个潜在变量, 11个可测变量构建农户耕地转出和转入意愿模型,以山东省6个地区549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耕地流转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耕地转入和转出意愿都具有显著影响,且标准化路径系数都为正; 主观态度对耕地转入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负,对转出意愿的标准化系数为正; 11个可测变量分别对相应的潜在变量都有显著性影响。[结论]行为态度对农户耕地转入和转出的影响效果不同,转入耕地的农户主要从耕地固有价值出发,而转出耕地的农户主要从经济理性考虑; 主观规范中4个可观测变量对农户耕地转出和转入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知觉行为控制中农户的契约意识对耕地转出重要性大于耕地转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农户作为农地的直接利用者和管理者,对农地生态功能的供给行为直接决定农地能否可持续利用。文章探讨影响农户生态功能供给行为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武汉市蔡甸区37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以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将农户对农地生态功能的认知分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运用多因素斜交模型分析3个维度间的交互作用,运用二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的生态功能认知对农户参与生态功能供给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效应。[结果]行为规范、主观态度、知觉行为规范3个维度的认知之间相互作用显著;农户对生态功能的认知是农地生态功能供给行为产生的基础,通过正向影响农户对农地生态功能供给意愿进而促使供给行为发生。[结论]宣传农地生态功能,营造积极社会压力氛围,并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激发农户参与农地生态功能供给行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文章分析了新疆昌吉市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善治格局的形成。方法 基于新疆昌吉市微观调查数据,在扩展计划行为理论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心理认知因素对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并揭示政策环境在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 (1)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总体呈现出“意强行弱”特征;(2)参与意识、效益感知对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较大,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较小,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3)知觉行为控制、参与意愿对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较大,主观规范影响较小,效益感知和参与意识对农户参与行为不存在直接影响,即通过农户参与意愿对参与行为产生间接影响;(4)政策环境的正向调节效应存在,表明政策环境在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结论 要保护农户环境权利,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要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要提供参与机会和拓宽参与渠道,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农产品愈发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文章旨在探析消费者绿色农产品意愿溢价水平及其溢价支付意愿的驱动路径,以期为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政策启示。[方法]基于MOA理论分析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消费者调查数据,该文以主粮大米为例展开分析。[结果]以普通大米5元/kg为基准价格,消费者绿色大米平均意愿溢价水平为125.7%,意愿溢价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145.2%)、中部地区(140.09%)、西部地区(91.82%)。[结论](1)利己动机、利他动机、创新性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能够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绿色农产品溢价支付意愿,而消费机会通过利己动机、利他动机和信息获取能力间接作用于溢价支付意愿;(2)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研究发现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文化程度能够调节消费者创新性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溢价支付意愿影响;(3)消费者创新性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对溢价支付意愿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农户行为响应机制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方法]文章基于新疆X县305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农户行为响应研究的理论框架,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与农户行为之间的运行机理,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构建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结果](1)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均显著影响农户农业绿色发展的行为意愿,且“行为态度”对农户农业绿色发展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主观规范的影响最小,行为控制居于二者之间;(2)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对农户进行农业绿色发展行为响应的影响比其对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大。通过对比路径系数的大小,证实了行为意愿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中介作用;(3)农户农业绿色发展行为中,农户对约束类行为的响应程度比激励类行为高。[结论]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增强农户农业绿色发展的行为意愿;“激励”与“约束”并用,提高农户行为响应程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厘清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意愿—行为的转化机理,以期为制定宅基地退出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借鉴已有研究,在农户分化的基础上,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并将其进行修正,利用金寨县438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转化机理。[结果]不同类型农户退出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显,非农收入占比较高与较低农户之间意愿—行为转化所受影响总体呈相反趋势。非农收入占比较低的农户退出意愿向行为转化过程中,政府作用和社会效应减弱,更加关注自身能力的可行性;而非农收入占比较高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过程中则淡化了自身需求和政策感知,更加重视社会示范效应和政府作用。自身禀赋条件是退出基础,决定着政府作用与社会示范效应的效用大小,农户意愿与行为的转化机理为:减少自身禀赋条件约束,增强外部效应。[结论]应适当提高退出补偿,改善农户退出后居住环境,完善退出后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加强政策宣传,形成良好的退出环境,增强社会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黑龙江省359个普通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优质稻米种植意愿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农户是否接受技术培训、是否参加合作社、优质稻米与普通稻米的价差、是否获得良种补贴、农户所在地区是否提供农技服务、当地是否有农户种植优质稻米的成功经历与优质稻米种植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年龄与优质稻米种植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家庭年收入、水稻种植面积对优质稻米种植意愿在不同水平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从影响农户意愿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层面出发,建立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方法 文章基于上海市涉农郊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农户的环境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结果 研究发现,农户环境感知3个维度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均有显著影响,综合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禀赋环境感知(0.503)>政策环境感知(0.208)>公共服务环境感知(0.175)。农户对禀赋环境、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3个维度的感知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户的禀赋环境感知路径系数最大,政策环境感知次之,公共服务环境感知的路径系数最小。结论 基于以上的影响因素分析,政府在改进宅基地退出有关政策时,应着重注意宅基地退出的经济补偿和退后农户的公共服务质量,同时保障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知情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三江平原井灌稻区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基于332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休耕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1)中青年农户比老年农户休耕意愿更强;家庭劳动力人数与休耕意愿呈反向变化,家庭年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家中是否有村干部与休耕意愿有显著正向关系;耕地受灾情况、是否曾参与过休耕、对休耕补贴金额和休耕年限的满意程度与休耕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家庭劳动力及个人精力不足、休耕养地作用认知、非农就业机会少是农户参与休耕的重要原因。(2)农户休耕意愿主要受到对休耕效益的认知以及外界压力的正向影响,且在休耕认知感知和休耕行为响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农户对政策的理解对休耕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户对休耕效益的认知、外界影响力和对休耕办理流程的感知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耕地特征、政策因素对农户休耕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农户休耕行为遵循“认知判断-意向选择-行为响应”路径。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拓展计划行为理论探究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作用机理的区域差异,以期寻求差异化的宅基地退出方案。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符合倒“U”型特征。(2)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引导性规范在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激励时占主导,而模范性规范在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约束时占主导。(3)宿迁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路径包括直接正向影响和以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为中介的间接正向影响,政策规制是退出意愿的负向指标。徐州风险承载力、政策规制均对退出意愿有正向影响。苏州风险承载力位于负反馈阶段,政策规制正向影响退出意愿。常州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负向影响,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的影响路径包括直接负向影响和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为中介的间接负向影响。研究结论:政府应制定差异化的宅基地退出程序,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强化农户风险意识,充分考虑农户利益诉求,遵循间接引导性的行动逻辑,促进宅基地退出意愿向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究农户土地托管行为的决策机制及其发展趋势,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 机衔接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农户土地托管行为决策符 合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分析框架,兼具“诱导性”和“抑制性”双重逻辑;(2)农户土地托管意愿是产生土地托管行为 的主要动力,农业经营情况是遵循“抑制性”效应负向影响农户土地托管行为决策的重要系统,农户土地托管认知是遵 循“诱导性”效应正向影响农户土地托管行为决策的有效系统;(3)“务农热情→耕种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 →刺激务农热情”闭合回路是抑制农户土地托管行为的底层逻辑,认知的“诱导性”效应从长期来看作用效果有限,且 存在时滞性,需求“抑制性”效应将对农户行为起主导作用。研究结论:缩小农户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差距,充分发 挥村集体的信息传播与组织协调能力,解决农户土地托管顾虑是未来土地托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也为政府制定引 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结构方程模型森林康养消费需求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进行设计问卷,结合实地调研与在线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现阶段中国居民森林康养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康养产业普及程度较浅,深度的森林康养内容认知与发展进展很浅薄;森林康养消费需求会促使居民的消费行为,而态度、知觉控制会显著正向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态度、规范与知觉控制之间影响显著。因此,应设计多层次森林康养产品,鼓励森林康养养老,助力脱贫攻坚;提升居民参与森林康养的客观能力,奠定消费战略的基础;研究康养理论,推行康养理念,设计康养服务产品;政企协力推进,构建政-企-森-居-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以便促进森林康养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陕西省米脂、安塞和麟游3个县的205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影响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表明,农户的退耕意愿受到户主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交通状况、是否有村干部亲戚、农户收入变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做退耕决策时,农户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行为总体来看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参与,农民工作为农民群体的一部分,分析其迁移决策的形成机制并给予合理的行为引导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方法 文章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建立农民工迁移决策分析框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剖析农民工迁移决策的形成过程与各节点关键影响因素。结果 (1)反映社会压力的主观规范与反映农民工自身喜好程度的行为态度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反映农民工迁移阻碍的知觉行为控制与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之间影响较弱,农民工迁移意愿主要受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影响。(2)来自农村社会的意见是农民工迁移决策过程中社会压力的主要来源,经济与福利因素是影响农民工行为态度的主要因素,而工作信息传导不畅、城镇生活保障缺失等则是农民工迁移的主要障碍。结论 未来应以产业布局为抓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与村委会的影响作用,对农民工迁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