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户口、迁移与居住分异——以武汉为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程度很低.转型期间快速的城市化和住房的市场化导致了大量人口的迁移迁居,使原来相对均质的单位社区转变为多元的、异质的城市空间,各种新型社区如破旧的移民社区和富有的门禁社区也都应运而生.城市的居住分异日益明显,居住区位也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根据武汉市2000年人口普查0.1%按户抽样数据,将市区人口分为市内未迁居居民、市内迁居居民、市外永久移民和市外暂时移民,从户口、迁移迁居和居住的关系分析不同人群在城市中的居住区位及分异状况.与西方城市相比,武汉市区目前的居住分异和隔离程度不高,但各分区的居住隔离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特定人群在城市某些区位的分畀隔离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各类人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立性.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此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逐渐分异的历史变迁过程.如果不对居住分异加以适当的调控就会出现居住空间极化与隔离问题.城市居住空间极化是社会不公正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城市政治经济转变与城市规划、土地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开发、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商品化是转型过程中城市居住分异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社会自组织力量、制定公正的社会政策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区别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本质区别是,"分异"体现了城市居民在居住上的不平等,是支付能力极化和居民社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共生"是一种理想的居住空间状态.通过对二者的居住空间内涵和形成过程进行区分,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启示是,要解决我国已经出现的空间"分异"问题要从其形成机理入手,并最终引导城市居住空间向"共生"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住分异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表现,它由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文章对阿朗索的土地竞标租金模型进行修改,加入中国城市特有的假设条件建立住宅竞标价格模型来分析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现象产生的市场因素。从社会稳定、劳动力市场、城市交通及公共资源四个方面讨论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最后,基于住宅竞标价格模型的分析,我们找到居住分异对策的核心是缩小不同收入家庭对住宅价格反应程度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王堃 《企业研究》2011,(12):193-194
在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社会阶层居住分异现象愈演愈烈,已经给社会和谐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本文从寻找能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为出发点,在查阅有关资料以及对不同社会阶层居住分异的表现进行具体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土地和住房商品化,各种住房政策的实施,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等现象,对不同社会阶层居住分异的各种原因进行梳理,希望能早日解决该现象,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社会阶层居住分异现象愈演愈烈,已经给社会和谐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本文从寻找能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为出发点,在查阅有关资料以及对不同社会阶层居住分异的表现进行具体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土地和住房商品化,各种住房政策的实施,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等现象,对不同社会阶层居住分异的各种原因进行梳理,希望能早日解决该现象,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动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针对当前我国大城市开始出现的不同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的趋势 ,从理论上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产生的机制 ,并对这一现象引发的社会效果进行了分析 ,从城市住区规划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朱静 《城市问题》2011,(4):55-60
随着城市扩展,空间性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加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随之进行了重组。系统地回顾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研究,力求在争论中厘清空间分异的若干形态;在综述中透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动力;在比较中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学区绅士化及其社会空间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是引发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原因之一。教育设施的差序格局与社会阶层分化共同推进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演化格局的细分化,进而产生重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之一:学区绅士化现象。在分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介绍国外教育设施与社会空间分异关系的研究热点,分析了中国城市教育设施不均衡及其引发的学区绅士化现象,认为学区绅士化现象存在值得思考的负面效应与社会风险,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俱乐部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格局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加剧等。  相似文献   

10.
从住房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加剧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制度性因素,并通过对国外及香港地区相关制度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城市居住分异进行制度性调控的建议,即一方面要运用经济手段对住房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另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住房供应制度,坚持住房有分异,分异有尺度,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卓 《科技与企业》2014,(11):174-174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制度逐渐向商品化改革,同时伴随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空间出现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分析,明确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为防止居住空间分异极端状况的出现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钱瑛瑛  刘婵 《上海房地》2009,(11):18-20
引言 城市各阶层收入差距加剧了不同阶层居住空间的分异。保障住房作为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往往在忽视合理空间布局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与阶层分化。笔者基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理论对上海保障住房空间布局的历史形成及现状进行分析,对现有布局提出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演化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进行阶段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城市居住分异的特点,认为居住分异在空间上已经由大尺度的分异转向大尺度混合、中等尺度的分异,即在城市尤其大城市的内城或近郊区都呈现各类收入阶层居住社区混合现象,楼盘(小区)成为当今城市新的居住分异单元;同时,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演变与住房供给方式的发展、演变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都市区居住空间分异是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产物。通过本土化、历时性分析框架建构,追溯中国大都市区居住空间分异的历史脉络,并剖析其潜藏效应。在此框架下,重点辨析了三组关系:(1)国家尺度对大都市区尺度的建构性影响。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国家的结构性动因,在引入市场力量的同时,自上而下地推动了一系列、体系性的社会与城乡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大都市区的快速生成与具象建构。(2)大都市区社会空间建构中的重要主体及互动关系。地方发展行为逻辑与土地组织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住房的结构化、非均衡供给与消费市场分化之间的持续互动与匹配,加速了大都市区居住空间分异的成型。(3)空间形式在经济社会维度的扩展影响。空间最直观,经济层面次之,社会层面较为隐蔽。三者交叉扭结在一起,加速社会结构与阶层的定型化,对大都市区与国家尺度产生了双重的反作用力。从制度与空间层面来减少社会结构中的对抗性因素,促进社会融合发展,是未来应对大都市区空间分异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5.
转型新时期上海房权空间分异格局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居委会空间单元为基础,从房权视角切入研究在经济转型新时期上海市住房空间的分异格局及其影响机制。通过构建房权指数、差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并分别从城市整体、中心城区与郊区三个空间尺度下,系统性掌握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性特征。研究发现近十年上海市房权分异程度略有上升,特别是中心城区内环至中环间房权指数较高,其印证了郊区化对于居住空间的重构影响,另外中心城区差异指数低于外围地区,而其隔离指数高于外围地区。在影响机制方面,研究发现城市社会分层结构明显,在中心城区房权分异主要受到制度与市场因素的制约,外围地区由于市场制约性降低,个人选择影响增加,而制度因素影响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16.
浦东新区的极化开发形成了区际迁移和省际迁移两股人口迁入流.由于来源地不同,他们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行职业、收入和居住等方面形成了分异现象,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社区重构、社会极化和社会矛盾等问题.劳动力市场分层响应和城市生态位势空间响应是迁入人口分异的主要响应机理.迁入人口的分异问题会影响浦东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化的社会环境里,逐渐形成农民工聚居区,这是居住空间分异的极端表现,往往会引起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变化。本文对上海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化、农民工居住空间演变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会交往的特征与障碍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与居住空间分异相关的社会隔离现象已初见端倪,缓解隔离的社会学方法是扩大社会交往.论文从总体上探讨城市社会交往的特征,分析城市社会交往的一些障碍,试图说明这些障碍阻塞交往造成社会隔离,克服这些障碍,就能扩大社会交往,加强城市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对有愈演愈烈趋势的城市社会隔离现象起到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促进居住融和的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方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城市普遍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在此过程中,保障性住房所采取的集中建设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为避免低收入群体过度集聚和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本文提出保障性住房应以促进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居住融和为目标,采用与普通商品住房混合建设的方式,并从土地供给、住宅设计和社区建设方面提出了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二是居住与就业地点的空间失配。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缺位与越位并存、开发商的市场垄断与价格合谋、居民选址的文化冲突。因此,要在尊重城市发展背景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规范引导城市空间发展中的三个行为主体(政府、开发商、居民),尽可能努力构建合理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政府要在城市建设中正确定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开发商的市场行为;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引导不同类型的住房空间布局,建立社会不同阶层居民间的和谐居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