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和尝试.目前,已取得了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一些进展,有些生态补偿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已经开始显现.但是,由于生态补偿机制涉及面广,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复杂,例如,受益者如何界定、哪些受益者需要付费、补偿标准怎么确定、以什么形式实现补偿、如何激励和监督被补偿者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以保证生态补偿目的的实现等.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重点讨论生态补偿标准定量方法以及相关实施制度设计,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文章基于生态损害成本的视角,建立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跨界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模型及实施机制.同时,在对流域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式,并建立了跨界流域双向补偿生态补偿定量标准,以期为生态补偿提供可借鉴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煤塌陷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探讨采煤塌陷区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标准、标准的上限与下限、方式等方面,力求为完善现有的采煤塌陷区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中起到了推动政策实施和资金支持的重要作用,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主导力量。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和完善。在借鉴国外政府对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和运行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运转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中作用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5.
自生态扶贫式机制政策出台落实,在我国一些地区广泛应用,但其应用过程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探索更好的实施路径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京津冀生态功能区扶贫实施现状,结合生态补偿式扶贫政策,探析京津冀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式扶贫机制存在的不足并对症下药,对京津冀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式扶贫机制途径进行创新,以及如何在生态保护大政策背景下权...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补偿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努力,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总体而言,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尚未形成.随着区域开放程度的提高,跨区生态补偿近年日益得到重视,如,流域生态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而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过程中对生态补偿的现实问题却没有完全受到重视,亟须尽快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流域生态补偿的障碍因素及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流域生态环境危机和区域矛盾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阐述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从体制机制、补偿意愿与补偿能力、技术、补偿费等方面讨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面临的障碍因素,并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的内涵在国际上指的是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我国现行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有纵向财政转移支付、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和市场化模式三大类。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水资源、海洋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根本确立,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利益调节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未来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趋势有:补偿投入力度强化;补偿方式多元化;补偿制度体系完善化。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新型的资源环境管理模式,是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创新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战略选择。伊春国有林区为推动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0.
强晨雪 《价值工程》2021,40(8):37-38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激励协作机制,已成为当前流域生态保护中至关重要的工具.本文以太湖蠡河流域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上下游间的诉求与冲突,与流域生态补偿的作用机理相结合,进一步深化该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将理论结果应用于我国太湖蠡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经济》2013,(7):145-149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涉及到流域上下游省区间的生态和利益关系,牵涉的范围广,利益主体多,省域之间的协商难度较大,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更难。本文以国家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为典型进行实证研究,剖析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构建了全新的体系框架,提出了推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机制的政策建议。这对于化解区域利益冲突、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推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在全国展开、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雾霾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构成了雾霾治理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相关重要理论概念范畴,科学地揭示和认知其内在逻辑关系及应用价值,对进一步解决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正确确定补偿主、客体利益关系,科学界定补偿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生态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在各利益相关方分配不公平,因此需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外生态补偿又称为生态服务付费,研究和实践时间较长,发展比较成熟,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既有经验,也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应该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法律,同时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逐步建立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4.
对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意义重大,针对当前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加快立法,制定生态补偿方案、强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但由于结构性经济政策缺位,致使生态保护红线区利益相关者面临经济利益损失,因此研究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实践探索存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位、市场化补偿手段应用性有限、对农户可持续生...  相似文献   

16.
林业的发展存在着非常强的经济外部性。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林业建设正在从以采伐木材为主转变成为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韩向华 《价值工程》2009,28(1):38-40
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一部分。当前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主要问题是:补偿责任不明确,补偿标准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完善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的关键是:明确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开拓多渠道的补偿途径。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召开距今已经近五年,自从引入生态文明建设概念以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所讨论的热点,由"金磐模式"所确立的异地开发生态补偿制度无疑是对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大气生态补偿制度等其他生态补偿制度的有力补充。但是将异地开发生态补偿制度与不同区域相结合时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构建相关生态补偿机制时要对症下药。本文从简要介绍异地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和"金磐模式"的成功经验入手,结合"十三五"规划中对于京津冀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具体分析京津冀地区的特点,确定以生态补偿中受益者补偿为原则,同时借鉴结合国外相似的成功案例,建立起符合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并且从法律方面入手,以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为手段,起到保障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构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加剧,破解这一难题必须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构建生态资本运营和生态补偿耦合机制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生态补偿机制能为生态资本运营提供各类资源与运营条件,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的欠发达地区而言,通过生态补偿可以获得生态资本运营的启动资金,使得生态资本运营成为可能。生态资本运营不仅可以实现生态资本的经济价值,还可以实现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提高生态效益。这种获得的生态效益又能为生态补偿提供长期保障并促进生态补偿的落实。因此,通过构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制可以促进"生态资本-生态效益-生态资本积累-更好的生态效益"良性循环,达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镇  韩龙 《价值工程》2011,30(24):17-18
在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失衡,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湘江流域长株潭区段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着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地区协调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建立起能够统筹全局的湘江流域长株潭区段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模式,从机制上解决湘江流域长株潭段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