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结玉 《价值工程》2014,(12):175-176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把"中等收入群体继续扩大"作为重要战略措施。本文认为"中等收入群体"应该向"中等收入阶层"成长,并分析了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建立允许和促成中下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和环境;要关注、研究和建立如何稳定和扩大农村人口中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和扩大的社会机制和环境;要研究税收对中等收入阶层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建立激励中等收入阶层稳定和扩大的税收制度和政策。  相似文献   

2.
研究收入分配对总消费的影响涉及微观到宏观的过渡问题.在这一点上,现有分析方法都存在缺陷.为此,本文以收入阶层为切入点,将总平均消费倾向作为衡量总消费的指标,构建收入分配对总消费影响的数学模型.理论表明,当计及了阶层收入分配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提高而递减时,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转移才能带来总消费的提高.对1995~2006年中国城镇家庭的实证分析发现,阶层问的收入分配恶化阻碍了总消费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发展的社会转型期.而正是这种社会转型,引起了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特别是社会中间阶层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壮大.所谓中间阶层,从收入来看,就是介于高收入基层和低收入阶层之间,收入水平处在中等的阶层;从职业来看,大多指得是从事非体力性工作的白领职业阶层,有较高的社会声望;从受教育水平来看,主要包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目前我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和比例都不算高,特别是加上基数较大的农村人口以后,中间阶层的规模更为有限.可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还没有呈现出稳定的结构化趋势即"橄榄型"的社会结构.采取何种政策措施来培育、扩大中间阶层,这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4.
田毅 《活力》2012,(19):107-107
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力量,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型,即高收入者占少数,中低收入者占绝大多数.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比例,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为中等收入阶层不仅是投资需求扩张的生力军,而且是消费需求扩张的主力军.从投资需求来看,中等收入阶层不仅具有扩张投资的巨大内在动力,而且具有扩张投资的巨大外在压力,他们是扩大投资的最大群体,他们的投资活动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转型和增长,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背景下社会两极分化越愈显化,其中阶层变动尤其是中等收入者群体逐渐萎缩问题不容忽视,目前社会阶层结构呈现的“M”型收入分布趋势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基于非参数Kernel核密度估计的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发展中的判断标准与规模变动说明,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显现的两极分化程度和特征都存在着差异性。要缓解两极分化,关键在于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并针对农村和城镇的不同情况在居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上施以不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经济走廊     
《公司》2002,(9)
专家指出: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 近十年我国居民已形成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方言指出,把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走势,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度,对扩大内需,开拓市场至关重要。他说,调查显示,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者家庭年人均收入一般约在5000到25000元之间,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结  相似文献   

7.
前沿速递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正在形成 北京大学教授肖灼基日前指出:最近八年,我国逐渐形成一个中等收入阶层,他们包括:一、科技;二、管理人员;三、金融上市公司负责人;四、外资企业的中方代理人;五、个体私企中的一部分人员及股市中的一部分股民。肖灼基认为,中等收入阶层形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消费市  相似文献   

8.
决定人们消费行为的,不仅包括他们手里有多少钱,更重要的是其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等。要打开中等收入阶层这一市场,就要深入发掘出他们的潜在需要。  相似文献   

9.
石飞 《企业经济》2007,(2):170-17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在不断扩大,这是建立和谐小康社会的基础。由于中等收入群体对金融服务需求增长的空间最大,并且能够引导社会消费,因此,中等收入群体将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给金融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同时,由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国金融机构应当研究他们的金融行为特征,开发其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营销组合。  相似文献   

10.
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即缺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分析以及由于样本容量的不足导致模型拟合及预测能力不强。本文主要利用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我国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验证出各阶层都存在着过度敏感性,且过度敏感性的大小在各阶层中呈现倒"草帽"型分布。  相似文献   

11.
朱超 《民营科技》2011,(5):155-155
现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绍兴市体育彩票彩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绍兴市体育彩票主要的消费群体是年龄在20~40岁之间,文化程度为初、高中和大专,收入在中等偏下的人群.消费动机以"综合型"的动机和物质性动机为主;精神性动机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丁家永 《公司》2003,(6):46-48
决定人们消费行为的,不仅包括他们手里有多少钱,更重要的是其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等,要打开中等收入阶层这一市场,就要深入发掘他们的潜在需要。  相似文献   

13.
住房保障对象划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住房保障对象划分是住房保障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依据住房消费收入比、房价收入比等指标,采用统计分组法与倒推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划分识别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得出我国现阶段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应涵盖城镇居民中的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收入户,保障住房覆盖率为40%.对最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应采用租金补贴方式;对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可采用租金补贴也可采用购房补贴方式,具体可由被保障对象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理性预期检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消费是否对收入信息存在过度反应?本文利用总量数据和城乡住户调查分组数据进行正交性检验(exclusion test)和敏感性检验(excess sensitivity test)的结果表明,标准的理性预期一持久收入假说(REPIH)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居民整体、城镇最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之外居民的分组消费行为;反周期政策能够通过当期收入变动刺激城乡居民的消费,但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5.
新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新疆统计年鉴>提供的相关数据,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总收入比重、收入集中度和对应分析原理,对新疆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收入阶层与个人所得税和收入来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实用过程,而且是涉及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的表达过程,品牌消费集中体现了符号消费的特点.文章选取广西桂林市居民品牌消费状况为研究视角,试图通过对各个阶层居民品牌消费状况的分析来探讨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结构:基于相对收入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年与2013年的面板数据,本文从相对收入理论的角度检验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显著促进了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但挤出了生存型和享受型商品消费。与对农村家庭的影响相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城镇家庭的人力资本投入有负向影响,但显著促进了他们的享受型商品消费。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和城镇的低收入阶层、城乡居民间有更多接触机会的群体的影响更大。这些发现均与相对收入理论一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激励了农村家庭不断追赶城镇家庭,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时又激励了城镇家庭进一步提升与农村家庭之间的差距。研究还发现,政府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可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家庭食品衣着消费的挤出,且不会挤出农村家庭的私人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内涵和划分标准中等收入阶层是指一定时期收入及生活水平稳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对平均水平的居民群体。这一概念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涵。1.发展。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重将缩小,符合一定标准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将上升。这一标准应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经济社会矛盾的焦点是收入差距大。出路在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培育中产阶层。此举不仅能缓解当前矛盾 ,而且能关怀弱势群体、扶持大众消费、实现全面小康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造福人民 ,长治久安。中等收入的标准不能太高 ,又不能太低 ,占全人口的比重也要恰当。培育中等收入阶层需要分步走 ,需要有一套对策 ,着力于理顺分配关系 ,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习惯形成下的缓冲储备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缓冲储备储蓄理论中引入了消费习惯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导出了一个同时包括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因素的ECM模型。利用1999~2005年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过去的消费水平对中国城镇居民当前的消费有显著影响,并且消费对收入波动以及持久收入变化的反应是迟缓的。由此可以认为,缓冲储备储蓄理论对消费行为的解释是不准确的;(2)习惯形成参数越大,消费者积累的财富就越多,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因而也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