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民的权利,是指公民拥有的,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并保障其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相应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求的权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的只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政治权利和自由、平等权、人身自由、监督权、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下面就我国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房屋拆迁的过程中,政府负有保护人权和产权、制定公共政策、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责任。为了完善政府责任,要建立完善的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制定内容完善的拆迁法;更要转变执政理念,把行政价值取向从“政府权力本位”转变到“公民(社会)权利本位”,坚持以“以人为本”的平安拆迁理念为指导,坚持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的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3.
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国家追诉和审判机关实施的违背公民意志自由,侵犯其宪法性权利的行为,其适用必须符合比例原则与司法审查原则的要求。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财产权并不被认为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因而,侵犯公民财产权的搜查措施没有被纳入强制措施体系,这对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极为不利。由于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已经明确规定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因而建议在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将搜查措施纳入强制措施体系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4.
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一项宪法性的私法权利。从财产权的角度,无论是公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都应当受到我国立法和司法的平等保护;从宪法的角度而言,只有基于对公有财产的保护才能对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作出限制,私有财产权才具有社会义务。  相似文献   

5.
周茎  周德和  丁文 《中国审计》2004,(18):44-46
领会宪法精神,树立审计为民理念从政治概念讲,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从法律概念讲,以人为本是以公民的权利为本。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是对人民利益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对人民利益的维护最终体现在对公民权利的维护上。宪法作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代表人民利益,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审计必须贯彻落实宪法精神,必须树立审计为民理念。第一,宪法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宪法最主要的内容,一是确认公民权利,二是设置国家权力。可以说,宪法既是确认公民权利的“宝典”,即“权利…  相似文献   

6.
城市房屋拆迁从其兴起、发展到今天的饱受争议,无疑暴露出其整个法律制度构建的缺陷。如何有效地解决房屋拆迁中商业拆迁和公益拆迁界限的模糊性、公共利益内涵不明确以及公共利益与公民财产权冲突等显性问题,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的关键。因此,从在最大限度满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保护公民财产权角度讲,应从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以及实现多元化的救济途径等三个方面来实现公民财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人民把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委托给国家机关行使,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受到侵害时,公民的个体权益也同时受到了损害,公民应当有权依法行使诉讼请求权,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实现对自身权益的合法维护.行政公益诉讼就是基于此为构建的理论基础,可以使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权利得以实现,行政公益诉讼就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当公共利益收到行政机关违法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侵害时,与其有法律上利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诉讼它运用司法手段保护公共利益,规范行政执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本文从公益诉讼的概述、特征及其必要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中注意的问题以及审理程序的建构等五个方面来简要的阐述行政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8.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意义上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企业作为法人,是社会组织的“拟人化”表述。企业作为拟人化的公民,同样必须履行各项“公民”责任,如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关注环保、维护社会及公众的整体利益,都是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一个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改造也在快速地进行。但改造城市需要征收征用房屋,而这必然会涉及公民的财产权利。因此,在实践中引发的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也凸显出来。很多情况下,拆迁都被冠以公共利益的名号而侵犯公民私有财产,不仅使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也对社会和谐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不论从《宪法》实施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公民利益、社会和谐及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平等权是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农民是公民,应受到平等的对待,但目前我国农民在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等诸多领域备受歧视。因此,保护农民的平等权,必须要在宪法的层面上予以重视。首先要在宪法中确认农民应有的权利,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农民已有的宪法权利,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的资源配置平衡。总之,在宪法的框架内消除对农民的二等公民的扭曲认识,尊重和保障宪法赋予农民的平等权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  相似文献   

11.
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其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内容,具有最高权威,而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就必须建立时效性的监督实施制度.近几年,违宪事件层出不穷,这无疑又一次的警醒我们关注宪法监督制度.在我国,宪法有至高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宪法监督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违宪审查制度也变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发展是一个广泛的现代化过程,包括技术现代化、经济现代化.还包括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如现代宪政,法治,民主,公民自由.公民财产权利和个人权利的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最终标志,是国家治理机制的现代化。现代国家必须首先注重国家治理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视点     
中国经济改革的里程碑私产入宪《嘹望》周刊文章说,中共中央修宪建议提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里程碑,是中国宪政制度的一大进步。文章认为,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 ,对维护社会稳定,凝聚人心,鼓励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文章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无论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私有财产,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是保护每一个人的利益、保护每一个人的私有财产权。私有财产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一个社会能否得到持续、长期的发展,重要的是要看公民的私有财产权能否…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从购房者财产权利的保护角度出发考虑,还是为了未来政治文明转型和国家整体上的制度安全,都要求我们尽快化解“70大限”,以适当的方案赋予私人房产以法律上的永久性,落实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王彦兵 《企业导报》2014,(13):181-182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就要求在权力运行过程中,一要靠法律制度,二要监督才能实现。但是由于公权力内在的局限性,本来为保护私权利而设立的公权力却屡屡侵犯公民个人的私权力,导致公权力的滥用。因此,有必要对公权力行使与限制进行研究,以便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强化对公权力的正当、合法行使。  相似文献   

16.
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我国宪法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宪法实施制度在我国未能得到有效发展和适用.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亟待宪法在司法领域的保障.国际上,解决人权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行宪法司法化.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使我们意识到宪法司法化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宪法司法化适用,将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制度环境制约下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法律上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理念体现得不太充分。哈耶克曾将法治的含义描述为“……法治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和根据对此的了解计划它自己的个人事务。”我国《宪法》第12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3条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民商法律制度的制定是为使公民的经济利益得以更好的实现,从而能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上更加规范和完善民、商事经济活动。然而我国民商法律制度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缺陷,我国公民的民商事权利难以保障,本文针对我国民商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为巩固和完善我国的民商事法律体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必须遵循法治原则,以权利保障和权力规范理念指引社会管理.这就要求以法律制度为保障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为途径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逐步建构法治型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中,公民参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公民参与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可以有效改善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也是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必由之路。我国反腐败中的公民参与,面临着尚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有效途径不畅、法律保障不完善、公民社会发展不足等困境,必须正确认识公民在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促进公民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公民积极参与反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