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城市流强度划分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雷菁  郑林  陈晨 《城市问题》2006,(1):11-15
利用计算城市流强度的方法来划分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得出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四个层次的城市,通过计算对划分结果的分析,证实利用城市流强度来划分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析2003—2014年中国中小规模城市对于地区增长的重要贡献。结合专业化理论,在确定城市分析单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功能的经济分类,进而提出了城市等级指数。对城市等级、城市规模与地区差距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功能专业化通过替代城市规模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等级与城市人口规模积极相关,一些城市的城市规模与城市等级不一致,特别是在中小规模城市中更为突出,城市等级呈现高度的空间异质性。本文最后提出了中小规模城市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作者总结了我国城市规模控制政策的演变,认为虽然中国城市的等级规模与效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城市规模并不是解释城市效益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作者提出,应采取多样化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中,曾规定了城市发展基本方针和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发挥了积极的指导、调控和推动作用。随着《城市规划法》的废止,如今城市发展基本方针和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失去了明确的表述,而旧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也不适应于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城市发展和管理的客观要求。论述城市发展基本方针和城市规模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期待发布新的城市发展基本方针和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5.
城市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合理性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且就问题的本质——城市间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却鲜有研究,更缺少相应城市协调发展路径的进一步研究。为此,基于2005—2015年中国275个地级城市的有效数据,从城市间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新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样本城市间资源配置效率呈下降趋势,即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并未趋于合理,具体表现为大城市及以上城市规模偏小了,因为规模越大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更高。同时,不同规模城市应有不同发展路径:特大与超大城市应适度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发挥土地生产率优势,适度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高质量高效益的投资规模;大城市应继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劳动力规模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加强投资效率的管理和提升;中小城市应谨慎扩张建设用地规模,应加大投资和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加强产业发展实现城市规模扩张。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城市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因此驱动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在理论探讨电子商务(主要包括网商、网购两方面)发展对城市商服用地变化的影响机理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2014年全国285个地级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对城市商服用地规模变化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总体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城市商服用地规模的减少。具体地,一方面,尽管网商在发展初期会增加对商服用地的需求,但随着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会促使商服用地规模的减少,因此网商发展对城市商服用地的影响呈倒"U"型变化规律;另一方面,网购规模的扩大对城市商服用地规模的影响总体也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规律,且全国已有部分城市的商服用地在网购发展的影响下已经呈现下降趋势。最后从优化城市商服用地配置,促进电子商务有序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读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提出要警惕标准调整后的不良响应,包括新一轮规划调整的占地效应、行政扩城达标升级、区域主体功能无序、发展不平衡加剧、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市民幸福指数的降低等,这都严重影响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顺利实施。为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城镇规模健康有序的对策措施:在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应以平等和谐的城市理念营造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以健全严格的法规政策约束无序扩张的冲动,以改革创新的制度机制形成城市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3—2013年中国城市数据,探讨行政等级是否通过影响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从而间接影响城市人口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行政等级、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人口规模三者之间存在递进的正向作用关系。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其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的权力越大,越能集中公共服务资源,从而导致城市之间因行政等级不同而出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进一步导致城市人口出现向大城市一侧的偏态分布。因此,解决日趋严重的“大城市病”和城市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就需要纠正行政权力在城市之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所产生的偏差,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低行政等级的城市配置,逐步缩小城市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将2012年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本文使用2007—2018年中国17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检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可以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不同人口规模、不同经济规模以及不同特征的城市中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政府科技支出和优化创新环境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994-2004年中国城市规模位于前200住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分剐采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借助于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用地规模来看,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一规模"法则;外来人口的增加和2000年之后城市规模的加速增长使城市发展表现出向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倾向;但由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比较成熟,其基本特征并没有因时间、外来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变化而改变;高位次城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认为如何更好地识别城市的实际规模,促进城市的理性增长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健康优化,是中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的历史形成造就了当代中国城市等级化发展的特征。自商周以来,政府就成为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政治地位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兴衰,当一个地级市失去都城或治所地位时,其经济优势难以为继。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主导”形式的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双引擎独特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城市行政等级体系设置与资源配置效率、城市规模体系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建立扁平化的城市行政等级体系,推动不同等级城市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公平竞争是未来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蕾 《城市问题》2005,(5):33-37
利用城市体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旨在借此透视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代表的中国旅游城市体系的宏观结构;分析得到的有别于一般城市体系的、针对旅游职能的特殊类型城市体系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国旅游城市的宏观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城市旅游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峰 《大众标准化》2002,(3):34-35,39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三大战略任务:一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二是积极防范不合理重复建设,推动跨地区产业重组,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向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开发应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模式,已被提上日程,这就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定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区域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等级规模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等级规模结构的合理化意味着不同规模的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各自取得最佳的规模经济效益;反之,会极大削弱区域经济的集约效能。通过回顾梳理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理论体系,分析选定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等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发展的判定方法,以河南18个地级城市和108个县级中心建制镇(县城)所构成区域城镇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以图揭示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特征,为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协调发展方向选择鉴定基础,并尝试提出其等级规模结构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方颖 《企业经济》2022,(1):153-160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探索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中国整体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同群效应,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存在着正向的同群效应;较大规模城市对较小规模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同群效应;较小规模城市对较大规模城市有正向的同群效应;相同规模城市之间也有正向的同群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不同规模的城市进行科学定位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8,(8):28-30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处于经济水平和发展规模双高速增长的新时代,城市化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规律。本文基于城市体系视角,首先构建城市规模组合划分法,将城市非农户人口作为城市人口统计口径,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城市规模及人口分布特征;其次,基于齐夫回归理论,结合城市人口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实证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层次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城市化结构呈分散演化趋势,中小城市仍然是我国城市人口重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综合的分析框架,探讨高铁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并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进行比较;使用列车数作为城市高铁建设与运营水平的指标具体考察两种连接方式的不同影响,结合随机森林方法和样本划分进行了机制验证。结果显示,高铁的城市经济效益主要是一种间接影响,作用路径的不同解释了高铁对不同规模城市影响程度的差异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高铁在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作用显著,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高铁的影响主要在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从连接方式看,外向型交通网络的发展能够从多个方面提升大城市的经济绩效,而与邻近城市联系的加强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显示出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的区域政策导向意味着国家层面区域政策由大区域发展到小尺度区域化发展的转变,从而使区域政策更加具有针对性。针对各个区域的特殊问题和优势特点,因地制宜出台具体的政策,更有利于中国这样的地域广大、区域多样化非常突出的大国的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新的区域政策导向对于河南省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迎头赶上,快速推进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城市未来发展问题的核心 ,城市发展政策是影响各国、各地区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政策之一。作为中央集权国家 ,中国城市发展政策体系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这直接作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政策 ,从而对环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形成规模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引领城市科技创新等,有效推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促进了城市集聚扩散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已经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为适应中心城市特征的变化,同时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时代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趋势,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对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估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中心城市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遵循从全国性中心城市向地区性中心城市依次递减的规律;全国性中心城市对相邻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影响显著为正;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也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将能够有效地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