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发展中国家跨国介入型技术进步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发展中国家现有技术进步模式(即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直接技术引进技术进步模式和间接技术引进技术进步模式)受到发展中国家的低水平需求抑制及其它因素制约难以保证发展中国家赶超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因此我国们以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趋势的事实为主要依据提出了发展中国跨国介入型技术进步模式,即发展中国家以结构性优势为基础,运用国际证券引资方式,由本国优秀企业进入发达国家从事直接投资活动,借助发达国家高层次需求结构和研发力量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然后通过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内部渠道,转移先进技术来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一种创新技术进步方式,除了对跨国介入型技术进步模式进行理论阐述外,我们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实施跨国介入型技术进步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生产率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扩展的索罗模型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去20年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13.5%,这一贡献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未来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将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结构关联方法,实证分析1985~2004年东亚吸引外资是否会带来技术进步,并以此推动经济均衡增长。东亚经济均衡增长经历了三次路径转移,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均衡增长路径的动态调整,但技术进步的作用具有时滞性。东亚需要增强吸收和转换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6.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理论和经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Aghion和Howitt(1992)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构建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模型,综合考察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了技术进步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条件,并且识别了不可测量的技术进步。此外,本文还利用1997~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为负,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为负,但其程度不足以抵消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正向间接效应,最终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中国目前的技术进步还不能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减排;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进步——基于关联渠道分析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检验FDI是否通过三种关联渠道对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影响,本文首先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计算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并通过对它进行分解来测度行业的技术进步值以及相对技术效率变化值。然后运用1999.2005年20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paneldata)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本土产业的关联效应是存在的,通过进一步对关联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行业内厂商间的联系是FDI与本土产业关联的主要方面,其中后向关联效应明显强于前向关联效应;而水平关联效应则不如垂直效应明显,外资企业的参与对本土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TFP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二者的一阶差分序列均是平稳的,所以它们之间有长期的稳定关系;然后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得到TFP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最后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我国国内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是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信息与通讯技术对美国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与通讯技术(ICT,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及通讯技术)设备的性能得到极大提高,而价格却急剧下跌,互联网的商业运作则进一步推动了ICT的投资与运用,ICT产业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索洛增长模型,测度了1978-2013年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呈现先急剧上升后平稳下降的态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仍处于依赖资本与资源投入推动的粗放型、外延扩大式增长。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利用吸收能力理论补充了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吸收环节,构建了一个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内生化技术进步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1998~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IV)证实了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对我国省际技术进步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进一步分析指出,人力资本对FDI渠道溢出的技术吸收效应比对进口渠道显著,而R&D存量对进口渠道溢出的技术吸收效应比对FDI渠道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内生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测算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内生增长理论的两个主要模型,产品品种增加模型和产品质量升级模型在生产率测算中的应用,特别是分析了两个模型的生产函数和生产率测算公式。两种模型都揭示出经济中的研究与开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为政府有关R&D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启示。论文还认为,在测算TFP增长率时,传统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的测算方式可以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采用MalmquistTFP指数法,对国内主要商业银行1995—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和分解,考察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规模效应与银行效率变化之间的关系。经验结果显示,1996—2002年期间国内商业银行垒要素生产率呈现衰退状况,其中技术变动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动指数总体下降,可能在于这段时期内宏观经济环境及调控政策的变动。2003—2008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总体好转,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及规模效率改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加入WTO开放银行业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举措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股份制银行的金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总体高于国有银行,主要得益于其技术进步的作用。国有银行的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相对较高,因而在技术效率改进方面表现更佳,充分体现其规模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考察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我国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部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由于工业部门的技术补偿效应显著,从就业总量来看,技术进步具有正的就业效应。 相似文献
17.
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影响:基于浙江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本地研发资本投入和通过贸易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投入对浙江省技术进步的影响测度.实证分析表明:从长期看,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贸易伙伴国的先进技术、R&D成果对于浙江省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本地研发投入比外国研发投入对浙江省技术进步的影响更为突出.但在短期内,本地和国外研发资本投入不能促进浙江省技术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19.
国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通常被认为是资本、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统一体。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我国可以有效地吸收、消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自身技术进步的步伐。但另一方面,国外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也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强化了外国公司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削弱了我们自主研发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技术进步、研发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率、相对技术效率水平以及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都有助于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新兴的研发和技术因素逐渐取代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条件等传统因素,成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据此本文认为,对于外资利用不足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应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本地区的相对技术效率水平、加快推进本地区的技术进步幅度,以提高本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