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鳜鱼养殖病害及防治 1.纤毛虫病(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病)病因是由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等寄生虫引起。具体症状表现为病鱼浮头靠近池岸,游动缓慢,口张开,体表呈灰白色,鳃丝呈灰白色、粘液多,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失去平衡,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此病在鱼种阶段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2.
病因:本病是由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等寄生虫引起。具体症状表现:病鱼浮头靠近池岸、游动缓慢、口张开,体表呈灰白色,鳃丝呈灰白色粘液多,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此病在鱼种阶段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3.
正四、小瓜虫病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将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列为三类疫病。该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于各种淡水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引起的一种寄生原虫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鱼体表形  相似文献   

4.
<正>一、病因及主要症状7月份,一养殖水体中由于水质较肥黄颡鱼体表同时出现车轮虫、小瓜虫。车轮虫、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黄颡鱼的鳃部、体表及鳍条等部位,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表面覆盖一层白色黏液。主要危害夏花鱼苗、鱼种。发  相似文献   

5.
<正> 鳗鱼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鳗鱼体表或鳃部引起的,病鳗的鳃、体麦、鳍上可见许多直径0.1—0.2毫米的白点,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迟缓,常浮于水面或靠近池  相似文献   

6.
一、车轮虫病1.症状一般在苗种阶段时寄生在体表,规格大时则大多寄生在鳃上。镜检患病鱼体表和鳃便可确诊。鱼体少量寄生时不显症状,严重侵染皮肤、鳍、鳃时,车轮虫用它的齿轮环磨损香鱼体表皮细胞和鳃丝、鳍条的上皮细胞,刺激鱼体产生大量粘液,病鱼不摄食,成群沿塘边狂游,在水中跳跃,严重感染时能够使鳃丝和体表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导致细菌侵入,造成鱼类大批死亡。2.流行与危害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水质混浊且有机质多的池塘较易发生,适宜繁殖温度20℃—28℃,4—7月份较流行。鳗鱼池转养香鱼的池塘可能因密度较高和残存虫体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7.
<正> 鳗鱼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鳗鱼体表或鳃部引起的。病鳗的鳃、体表、鳍上可见许多直径0.1—2毫米的白点。病鳗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常浮于水面或靠池边。大量寄生可使幼鳗致死。  相似文献   

8.
《渔业致富指南》2002,(20):56-56
<正> 14.车轮虫病 病原 车轮虫。 危害 各种海、淡水鱼,终年发生,多见于5—8月。 症状 体表粘液增多,鳃组织腐烂,鱼体发黑。有时苗种出现“白头白嘴”现象或成群绕池狂游,需镜检确诊。 防治 全池遍洒克虫王粉剂或优马林,或用菌虫双克+硫酸铜,也可使用苦楝树叶煮汁  相似文献   

9.
<正> 小瓜虫(Ichthyophthiriasis multifliis)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其胞囊呈白色,故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小瓜虫病对饲养鱼类的危害主要在鱼种阶段,长江流域一带的流行季节在4-6月(水温15℃-25℃),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鱼种死亡率可达60%-70%,严重时达80%-90%。用硫酸铜杀灭小瓜虫,国内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浸洗法 ①漂白粉100克,食盐75克,90%晶体敌百虫3克,溶于12.5千克水中,浸洗鱼体3分钟,可治疗鱼体表孢子虫病。②漂白粉10克/立方水,硫酸铜8克/立方水,分别溶解后混合,在水温15℃时浸洗鱼种20-30分钟,预防烂鳃、赤皮、车轮虫、斜管虫、隐鞭虫、口丝虫等鱼病。③硫酸铜500克/立方水和醋酸500克/立方水混合,浸洗1—2分钟鱼体,可杀灭小瓜虫等原虫。  相似文献   

11.
<正>小瓜虫病由小瓜虫寄生在鱼体表、鳃、鳍条所致,是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寄生原生动物疾病。该病于1876年法国人Fouquet确定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属动基片纲、膜口亚纲、凹口科、小瓜虫属。小瓜虫病在全国广泛流行,且不同种类和不同年龄的鱼体都可能发生。随着规模化淡水鱼养殖业的迅速扩大,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水质恶化严重,鱼体抵抗力低,致使淡水鱼疾病繁  相似文献   

12.
一、体外鱼病的预防一般采用定期用药遍洒鱼池。漂白粉在细菌性鱼病流行季节,每半月泼洒1次,用量为1g/m3。生石灰每667m2水深1m施生石灰15-20千克,可改良水质,杀灭水中致病菌。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预防寄生性鱼病如鳃隐鞭虫病、口丝虫病、斜管虫病、车轮虫病、中华鳋病等,每月  相似文献   

13.
<正> 4、小瓜虫病 (1)病原 多子小瓜虫。 (2)症状 在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看见白色小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因病灶处细菌的感染,使鱼体表发炎,或有局部坏死、鳞片脱落、鳍条烂裂,鳃上皮增生,鳃小片破坏。虫体如侵入眼角膜,能发炎变瞎。最  相似文献   

14.
<正> 虽然小瓜虫病的病原体为纤毛虫纲的小瓜虫,粘孢子虫病的病原体为孢子虫纲的,但两类鱼病呈现于鱼体的外表症状相似,都为白色点状囊泡,寄生于鱼类体表的各个部位。在无镜检病原体的条件下,较易混淆此两病。现将几种简单的区分方法简述如下: 一:粘孢子虫寄生鱼体时,胞囊所呈的白点大小不等,大的有的呈块状;患小瓜虫病的鱼类体表的白点为球形,大小基本相等,比油菜籽略小。 二:观察病鱼的体表粘液的多少,体表粘液很少或者没有的,鱼患的则是粘孢子虫病;体表粘液较多的,则鱼得的是小瓜虫病。 三:取一块干净的玻璃片,滴上少量的水,再在病鱼体上取下几粒白点,摆成一定形状,过一段时间再观察,形状改变的是小瓜虫病,形状未变的是粘孢子虫病。因为病鱼体表所呈的囊泡为粘孢子虫的孢子或小瓜  相似文献   

15.
冬放鱼种消毒一般采用药液浸洗法,即将鱼放在较高浓度的药液里,经过适当时间的浸洗,将鱼体表的病原体杀死。常用消毒药物的浸洗浓度和时间如下:#、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加入#$克漂白粉+含氯-$),,搅拌均匀后放入鱼种浸洗。当水温在#$%#&.时浸洗"$%-$分钟,可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鳃病。"、硫酸铜每立方米用药(克,水温#$%#&.时浸洗"$%-$分钟,可防治车轮虫、斜管虫、杯体虫、鳃隐鞭虫、口丝虫等。-、漂白粉和硫酸铜合剂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克和硫酸铜(克,浸洗"$%-$分钟。该方法除了能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鳃病外,还能防治由原生动物引起…  相似文献   

16.
<正>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大量寄生于皮肤或鳃部引起,镜检经常可看到虫体密密麻麻的。症状:鱼体瘦弱,离群独游,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久就会死亡。流行情况:对1.65-2.64厘米及夏花鱼  相似文献   

17.
<正> 硫酸铜是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的药物。如常用0.5ppm硫酸铜与0.2ppm硫酸亚铁合剂杀灭中华鳋、车轮虫、斜管虫、纤毛虫等寄生虫和池中过多的蓝绿藻、青泥苔;用0.5ppm硫酸铜和1.5ppm大黄合剂治疗草鱼烂鳃病、白皮病;单用硫酸铜或与其它杀虫剂配伍治疗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等。因硫酸铜用量小、效果好、成本低深受养殖户欢迎。但在使用中时  相似文献   

18.
<正>6.车轮虫病【病原体】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流行与危害】车轮虫可寄生于海水及淡水养殖鱼类的体表、鳃部和鼻孔等处。淡水车轮虫病主要危害当年金鱼、锦鲤和淡水热带鱼的幼鱼。较大的鱼体上虽然有车轮虫寄生,通常不会使观赏鱼类死亡,但其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水温在25℃以上时,车轮虫大量繁殖。有机物含量高的水体中,在低温季节车轮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小瓜虫病 识别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病鱼的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胞囊,所以该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宿主的病灶部位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的粘液,形成一层白色薄膜,覆盖干病鱼表面,同时鳍多病灶部位遭受破坏出现腐烂。 流行与危害:此病是一种流行广、危害大的鱼病,密养情况下,此病发生更为严重,对所有的饲养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易寄生小  相似文献   

20.
<正>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气温回暧,水温升高,鱼类开始摄食生长。与此同时,养殖池中的各种致病菌、寄生虫也开始大量繁生。由于经过越冬的池鱼体质普遍较弱,对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对较差,极易受到感染或寄生引发水霉病、赤皮病、竖鳞病、细菌性烂鳃病、鱼波豆虫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锚头鳋病等,轻则造成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给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