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改进的指数分解法LMDI对我国1994—2003年工业高耗能行业与中低耗能行业CO2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结论表明:工业经济增长效应和子行业结构效应对两类行业CO2排放分别起到加剧和减缓的作用;高耗能能源强度效应经历了从加剧CO2排放到抑制CO2排放的转变,而中低耗能行业相应值在整个样本期都起到减排的作用;子行业能源消耗结构效应对高耗能行业起较小的减排作用,对中低耗能行业起加剧的作用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CO2排放系数效应对两者影响都较小。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通过隐含的CO2能够影响到一国CO2的排放.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一国出口中隐含的CO2由国内和国外排放所组成.本文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就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的CO2进行了测算.分析发现,第一,在单位出口产品隐含的CO2中,国内投入隐含的CO2比重逐步减少,进口中间品中隐含的CO2比重逐步增加;第二,在研究期间,环境贸易条件有略微恶化的趋势,但是总的来看,出口含CO2强度平均来说都要小于进口中含CO2强度,说明贸易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的节能减排;第三,国际贸易对CO2排放的影响显著增强.因此,构建环境友好型外贸发展模式是中国低碳经济运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修正的净出口消费指数检验"污染天堂假说"发现,我国没有成为污染产业的"天堂";尽管我国的产业转移是双向的,但工业集聚的程度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构建CO2排放影响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贸易开放程度对CO2排放有负向影响,提高贸易开放程度有利于降低CO2排放;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和参与程度对CO2排放均有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或参与程度的提高会增加我国的CO2排放压力。最后指出限制贸易或外商直接投资不能有效降低我国工业的CO2排放,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通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降低排放密度来控制CO2的排放规模。  相似文献   

4.
温室效应的逐年恶化正威胁着整个地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学术界迫在眉睫的问题.构建了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使用静态面板估计方法,对影响我国各区域CO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验证了其CO2排放与经济的关系,结果显示:(1)各区域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均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2)能源强度、城市化和人口数分别是东、中和西部CO2排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边投入产出模型和单边投入产出模型比较计算了1996-2004年我国16个制造业对外贸易隐含CO2的排放情况,并采用贸易隐含污染平衡(BEET)和环境贸易条件(PTT)指标值检验我国对外贸易的碳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两步差分广义矩估计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贸易等因素对我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影响,从而寻求我国对外贸易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为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过度农垦、放牧带来草场高碳排放量问题,成为草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本文以1990-2012年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四国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四国CO2排放进行了短期预测.结果表明:四国草场的CO2排放量将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中美日印四国的草场CO2排放量将分别达到1.149、1.275、0.312、1.188亿吨.  相似文献   

7.
CO2加H2制甲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CO2加H2合成甲醇国内外最新进展,发现CO2加H2合成甲醇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的研发方面,其中以CuZnAl为主。CO2加氢合成甲醇过程中H2的来源是一个大问题,如果通过化石资源生产氢气又副产大量的CO2,这样达不到从根本上解决CO2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电孤焊(简称CO2焊)的保护气体是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热物理性能的特殊影响,使用常规焊接电源时,焊丝端头熔化金属不可能形成平衡的轴向自由过渡,通常需要采用短路和熔滴缩颈爆断、因此,与MIG焊自由过渡相比飞溅较多.针对这个问题主要介绍了CO2气保焊焊接操作技术及需注意的一些问题,对CO2气保焊焊接工艺设计及其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碳税在西方国家已实行多年,实践证明碳税是控制碳排放的有效经济手段.本文以碳税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灰色GM(1,1)预测模型为基础,结合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研究我国因开征碳税而引起的产值及CO2排放量的变化,对石化塑胶行业在不同税率下的碳排放成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征碳税可以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且应针对工业企业采取逐步提高的碳税收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各种含一氧化碳(CO)工业废气的性质及回收利用状况。重点阐述了CO废气的预处理和分离提纯方法的特点及发展动向,通过分析认为预处理过程首先应考虑干法净化,其次才是湿法净化,今后CO混合气的分离提纯方法重点是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CO废气的利用应实事求是,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数量巨大,在中国碳排放总额中占比很高,且在行业分布和国别流向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出口总量增长是导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直接排放系数降低和中间生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出口结构改善对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某些年份和个别出口贸易伙伴中,由于结构恶化反而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我国在采取措施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亟需进一步加大出口商品升级换代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许多生物质原料(如秸秆和木材)不易被微生物直接降解并转化为生物燃料。而将它们气化为合成气就可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有些微生物是能够利用CO和H2(合成气的基本组成部分)合成多碳化合物的。而氢气又可以由一氧化碳自养氢气生成菌在利用CO和H2O进行生长的过程中提供。但是,目前只有少数的嗜热菌能良好地利用合成气生长,而能够被用来进行有机化合物生产。新菌株的分离鉴定和代谢工程将扩大合成气发酵的产品范围。另外,尽管基因手段目前无法用于此生产过程,合成气发酵在生物燃料生产方面仍然有优势并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被普遍关注,进而有科学研究提出了建立排放许可证来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并抑制温室效应,来满足地球生物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需求得到满足。这样原本与经济学没有关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了一定的经济学意义,与国内生产总值一样也能用来衡量经济体活动,具有了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功能与属性,加上建立许可证制度使其有了稀缺性,这使其与GDP一样具有了经济学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台湾蠛蠓(Lasiohelea taiwana)的COⅠ和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并分析2个基因在台湾蠛蠓分子鉴定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台湾蠛蠓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709 bp,与台湾铗蠓(Forcipomyia taiwana)序列同源性最大(98%~99%),分子鉴定与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而16S rDNA基因片段长度为542 bp,与库蠓属的Culicoides tuttifrutti较为相似(82%)。COⅠ基因还可用于蠓类不同属分类鉴定。因此,COⅠ和16S rDNA基因适用于蠓类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对外贸易对广东省CO2排放量的影响,并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解释了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投入产出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不利于省内CO2减排,但有利于降低广东省的碳排放强度。Divisia指数分解的结果表明,协调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叉作用是降低贸易CO2排放强度的关键;广东省的贸易顺差额是导致广东省CO2净内含量顺差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可以减少CO2贸易顺差,但是这两个效应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虽然欧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如果欧盟各国通过减少国内生产,增加从中国的进口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则其承诺将是毫无意义的。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欧贸易隐含碳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0年,中国对欧盟净出口隐含碳占到中国总排放量的3.07%~8.41%;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都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但是它们却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增加。因此,欧盟应对中国的部分碳排放负责,中国则需加大低碳技术的应用,改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外贸易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多边投入产出模型的贸易数据计算1997-2008年贸易内涵CO2量,结果显示,对外贸易不利于我国CO2减排量(BEET)目标的实现,但有利于降低我国的碳排放强度(PTT)。本文同时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解释。各部门BEET的分解结果显示,规模效应是造成我国净内涵CO2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技术效应有利于我国环境质量(CO2减排量)的提高,但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明显。对各部门的PTT做Divisia指数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有利于降低我国污染强度,结构效应的影响并不统一,可以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叉"作用,降低CO2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出口碳排放:总量、结构、要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结构分解法探讨制造业CO2排放变化趋势,分析出口对中国制造业CO2排放的总体影响,将制造业出口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行业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制造业出口完全CO2排放上升的最重要因素;结构效应的作用方向不稳定,总体上增加了制造业出口CO2排放,但这种效应很小;技术效应对制造业出口CO2的排放虽有一定的减排作用,但还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因此,应当对当前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进行更加有效的调整,提高各行业尤其是高污染行业的减排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贸易自由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考虑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影响后,建立经济模型,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其中特别注重对再出口贸易和部门分解的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生产隐含碳比消费隐含碳高4.53%,净出口隐含碳达2.98亿吨。我国的CO2排放贸易条件是0.93,这说明我国单位出口的碳排放强度小于单位进口的碳排放强度,国际贸易总体上来说有利于中国的节能减排。"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出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进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隐含碳贸易顺差最大的部门是"纺织业",逆差最大的部门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再出口隐含碳最多的三个部门,说明这些部门有很大一部分产品属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对我国进出口隐含碳有较大的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