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彭城 《物流科技》2012,(4):85-88
通过构建区域物流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区域物流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找出影响城市区域物流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综合得分较高的3个城市是合肥、安庆和芜湖,表明这三个城市区域物流水平较为发达;综合得分最低的3个城市是马鞍山、铜陵和池州,表明这三个城市区域物流水平相对落后;因此政府做决策时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
《数据》1998,(8)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模型,选取了反映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15个指标作为原始变量,从中提炼出4个互不相关的公共因子。利用全国35个中心城市在4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各因予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得出综合得分并排序;并用方差贡献率最大的两个因子给出各城市的因子得分图(文中略),从图上直观分析了各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陕西省十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时空动态比较,考察陕西省城市外向服务的空间差异和产业间结构,并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流强度"一市独大",但综合服务能力不够强;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较小,专业化优势不明显;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第三产业;各城市产业影响的水平效应差距较大。提出中心城市应着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其他城市则应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着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各城市均应挖掘城市特色,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4.
梁芷铭  车明明 《物流技术》2012,(17):319-322
建立农产品流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样本,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提取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农业发展实力因子、农村运输条件及信息化程度因子和自然条件因子4个公共因子,并基于公共因子得分矩阵对21个市(州)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反应一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和农业发展实力因子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农村运输条件及信息化程度因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人居环境五个方面筛选并建构了30个指标,采用熵权法对我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的质量内涵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发展质量仍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相一致;城市发展质量与其人口规模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发展质量仍然较低;城市发展质量与户籍城市化率线性相关。据此认为,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中小城市的公共投资,改善城市社会类基础设施,增加社会福利和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未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建立农产品流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样本,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提取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农业发展实力因子、农村运输条件及信息化程度因子和自然条件因子4个公共因子,并基于公共因子得分矩阵对21个市(州)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反应一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和农业发展实力因子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农村运输条件及信息化程度因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城市建模逐步介入到城市发展公共决策领域已成为政府机构、公共政策学界和城市建模学派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近60多年来大规模城市建模在西方城市公共决策过程作为辅助政策工具的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进展。以时间轴为基础并立足于"建模理论—政策工具—多元主体"三个视角,对大规模城市建模辅助城市发展公共决策过程的理论起源、应用领域和代表观点的阐述是本文研究重点,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关的研究述评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科技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新兴的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技服务业促进了科技创新、知识传播和技术研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通过对科技服务业研究的回顾和对科技服务业作出相关界定,并选取我国有关科技服务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科技服务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绩效,从而判断科技服务业上市公司的竟争力状况。对科技服务业上市公司综合绩效进行评价研究也是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本文以陕南地区三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城市特点,构建公共基础建设、城乡发展、经济水平、环境卫生、信息文化服务六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陕南地区的三座城市进行状态量化。并以汉中市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参照,探讨安康、商洛智慧化城市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8,(7):86-87
产城融合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思路,本文从产、城、人三个方面构建产城融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指标体系的公共因子,运用熵值法确定因子权重,测度一线城市的产城融合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发展速度不断下降,比起2008年左右的高速增长,现在中国第三产业正处在低速发展的阶段,研究当前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论文结合当前中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这一情况,从波特假说和环境经济学理论出发,探究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服务业增加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经济发展当前阶段,环境规制强度的加深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呈抑制作用,同时这种影响呈正U型。  相似文献   

12.
优化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当前,我们要准确把握第三产业发展新趋势,进一步推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用十分重要,文章针对我国现行财政支出支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支持服务业发展做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炜焕  徐伟 《物流技术》2021,(3):7-13,118
为研究港口竞争力对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通过熵权TOPSIS法构建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将评价结果引入VAR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分别从静动态两个角度考察港口竞争力对青岛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港口对青岛市三大产业均存在正向作用,第二三产业拉动效果最为显著。对于第二产业而言,港口对其拉动作用在前期相对较高,但在中后期拉动作用将不再明显,而港口对城市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呈逐步上升之势,有相对较大的发展潜力。最后结合青岛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对我国未来5年的能源需求作出预测。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兴第一产业,努力降低第二产业单位能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进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增加城市化的动力,并从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增强城市的认同感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我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物流业与三次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信华  刘峰 《物流技术》2012,31(1):39-41,44
以物流业和三次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经济理论的模型和方法,对中国1978~2009年物流业与三个产业发展的协整与因果互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看,中国物流业与三次产业之间呈现出比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发展趋势,短期波动也起着正的影响作用;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看,中国物流业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有单向的因果关系,与第三产业有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会展经济的发展是第三产业成熟化和完善化的标志,是现代城市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义乌市发展会展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义乌市依托全国小商品市场优势,会展经济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义乌市会展业的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当前经济发展中表现出的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征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加速产业升级进程的有力抓手。为了明晰二三产融合的机理,文章首先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动因入手,剖析了二三产融合产生的原因和推动因素;明确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是市场竞争、消费升级、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伴随二三产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详尽论证了该过程对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创新一优化”、“竞争一升级”和“消费引领”效应。  相似文献   

19.
钟敏 《物流科技》2010,33(9):22-24
乳业是长链条产业,涉及了第一产业(农牧业)、第二产业(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分销、物流等)的纵向延伸,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以内蒙古为例,就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供应链合作关系演变进程与绩效展开讨论,试图找出中国乳业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徐娟 《物流科技》2011,34(9):55-56
虽然我国的物流业发展迅速,但却没有科学使用、准确有效的统计指标体系与之相适应,因此不能准确有效地了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构建了一套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