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农村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具有非常独特的制度变迁路径.按时间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下由政府单一支撑;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和土地的双依托模式;90年代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社会化模式.每种制度模式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政治、经济及社会根源,分析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基础,是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相一致的,并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仍在继续,以中国国情、国力为基本出发点,理性而稳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灾难深重,农村经济已达破产的边缘,广大农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东方杂志》以其独有的视角来剖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经济,分析其破产的原因极其救济农村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村民自治民主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实践进行了回顾,运用拓展了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其发展的前景与困难。最终的结论是: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是从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政治社会的特点决定了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应是乡村社会;农村村民自治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提供了可行的初始制度条件;实现均衡的中国民主政治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灾难深重,农村经济已达破产的边缘,广大农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东方杂志》以其独有的视角来剖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经济,分析其破产的原因极其救济农村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研究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文献开始大量出现,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在流入地的生活状况以及流动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生活观念、生殖健康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使我们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还是一种描述性分析,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过程缺乏长期、动态的把握,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0年末80年代初发端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塑造了全新的国民经济增长格局。如果说一开始的“包产到户”创造了大幅度增产的惊人奇迹,那么“离土离乡”则重塑了中国农民的形象,构造了更合理的城乡关系。农民开始摆脱守成,开始创业;农村开始告别贫困,走  相似文献   

7.
陈静熔 《经济导刊》2007,(7):106-108
问题的提起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萧条的恶浪波及到中国,农业危机和农村恐慌使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长虹 《经济地理》1997,17(2):60-64,7
本文依据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实践、全面论述了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等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 1.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安徽、四川等地又一次实行包产到户算起已经过去整整八年了。这场动机和手法都极其朴素的改革扭转了当初陷于“贫穷社会主义”困境的农村形势,促成中国农村生产力自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以来又一次为世界瞩目的伟大解放。 2.象历史上许多重大的改革那样,包产到户后引发出来的问题要比它直接解决了的问题更为广泛和深刻。正当国内外舆论普遍肯定中国农村改革大功告成的时候,更深层的改革任务却连同它们极为繁难的特性一起,一下子从农村现实生活中露了头。愈来愈多的农民、农村工作者和研究者,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农村面临的新问题的某种困惑,表达着对解决这些新问题前景的某种困惑。这表明,大规模发展现代商品经济,超越了中国农村以往积累的全部经验。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土地问题都是核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靠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村政策,获得了农民的支持,取得了革命的成功;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运动,使中国农村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今天,土地问题又成为瓶颈,制约着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起飞,城市加工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扩大,在城乡巨大收入差距的诱惑下,日本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在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力互补机制的作用下,缓解了劳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业生产。从分析日本经济起飞时期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变动入手,通过实证分析把握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经济影响;进而分析未来日本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说明农村劳动力互补机制对于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村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下世纪初中国劳动就业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表现为城镇新增劳动力人口不能得到全部安置而形成的“待业”问题;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流动,“民工潮”便成为问题的主要方面;90年代尤其是1993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由于受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以及企业关、停、并、转等的影响,“下岗”再就业遂成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破产与半破产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破产与半破产原因浅析郑大希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政府连年进行反革命内战而加重了财政搜刮,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控制国民经济,中国农村又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村危机,这一切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是农村改革的产物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试验于90年代,90年代末至今得以普及,经过渐进的发展和积累,制度框架不断清晰,实现方式日益丰富、实际效果逐步明显,构筑了新型农村基层治理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之路,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村民自治的发展应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引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自治需求,与新农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走向"大村民自治"格局,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江苏乡镇企业经过60年代破土萌芽、70年代艰苦创业、80年迅速发展,在二十多年成长的历程中,几经风雨.几度辉煌,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在这次创业中,乡镇企业立足于江苏实际,形成了在所有制结构上以集体企业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发展目标上以社区利益为主,在经营手段上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独特风格.这一伟大实践与创造.不仅对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辉煌业绩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80年代末,江苏乡镇工业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50%以上,形成了“半壁江山”的格局.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二是率先改变了几千年来我国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开创通过农村办工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反哺农业,推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新局面;三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建  相似文献   

16.
王跃生 《开放时代》2009,(3):97-114
中国农村20世纪40年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制度变革,其中集体经济制度持续时间最长,它使家庭财产范围缩小,家庭基本生产功能被集体组织取代,父母制约子女行为的能力下降.在这一前提下,家庭裂解变得相对容易.由此大大促进了农村家庭的核心化进程.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由改革开放政策推动,开始于80年代中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非农就业逐渐成为其主要谋生方式.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家庭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动,但也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和"不协调".无论家庭还是公共机构,要努力适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变化,从家庭内在制度和社会外在制度建设和完善着手,提升不同代际家庭成员的生存质量,使家庭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内忧外患时期,从提高中国农村的生活程度出发,吴景超的工业化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农村建设思想,如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改良土地制、节制生育、分配公平等.这些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源开发产业化是中共南平市委、市政府在1995年提出来的。这个战略,符合中央的精神,也符合闽北的实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闽北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这个战略一提出,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也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资源开发产业化的内涵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初,中国农村改革的热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农村改革的热点是发展乡镇企业和股份合作制;最近这两年中国农村改革的热点是农业产业化,农工贸一条龙。 什么是产业化?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产业。产业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总称,大致部门,小到行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夏把全部经济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夏  阮文彪 《技术经济》2007,26(10):120-124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出现了形势严峻、困难重重的状况。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日益突出,理论界和决策层逐步认识到“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来围绕”三农”问题,理论界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致力于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现将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