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项启源 《经济纵横》1996,(12):11-15,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项启源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先后提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十几年来我们遵循这一方针,在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新矛...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种主要分配方式。因此,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搞清楚市场经济和按劳分配之间的关系。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它本身不具有社会属性,但它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市场经济,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下述特性:  相似文献   

5.
6.
7.
邓春玉 《经济师》2002,(6):45-46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理论与实践相比具有独立性 ,理论上的预测与现实实践的运行则更具有差异性 ,因此 ,对马克思创立的按劳分配理论应该运用与时俱进的观点给予新的思考和认识 ,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思维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8.
侯风云 《经济师》1993,(9):39-41
<正>一、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层次 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要求应该从两个层次上贯彻执行。第一层次是生产单位之间必须实行“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原则,这一原则是通过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即通过等价交换的原则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只有当生产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花费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时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得到相应的报酬。任何超出社会必要劳动以外的多余部分不能被社会承认,因而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牛丽姜 《经济师》2001,(4):160-160
一、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点,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产品经济中实现的,这种按劳分配具有下述三个特点:第一,分配的依据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时间。在马克思设想的资料公有制,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完全平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来进行的,由于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已不存在,劳动者的个人劳动直接表面为社会,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时间是计量每个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尺度,根据这个尺度进行消费品的分配。第二,分配的主体是社会。由于全社会实现了单一的公有制,其它经济形式已不存在,全社会是一个大工厂,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属于宏观层次,社会是按劳分配的腐朽,社会可以采取统一的方法进行个人消费的分配,按劳分配的的实现形式是单一的。第三,实现的媒介是没有价值的劳动券。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社会公有的生产中,“生产者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资本论》第2卷第397页)因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结束后,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备中领得相应的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昨,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  相似文献   

14.
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有观点否认按劳分配理论的价值,认为按劳分配理论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表现,仅是不能实现的一种道德化的追求。实际上,按劳分配理论不单是先哲们头脑里的构想和假设,在社会主义的现实中,它的合理性来源于实际的经济条件,并且由于实际的经济条件而得到实现。文章对四种有代表性的否定按劳分配理论价值的观点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对统计信息提出许多不同的要求,从而统计活动也需要实现一系列变革。结合市场经济规律研究统计活动的变化趋势,把握统计活动的特点,这对我们增强预见性和自觉性,是有重要意义的。统计活动和社会制度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统计  相似文献   

20.
从六十年代中期以来,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首的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增长疲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举步唯艰的背景下,东亚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富有活力的“亮点”,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