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调节利润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不仅会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会误导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导致不同的利益集团受益或受损。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与原有会计准则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对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作用及影响。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是相当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为研究背景,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减值前亏损且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从事大洗澡行为,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的扭亏盈余管理行为,但能够遏制上市公司的大洗澡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3.
2006年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禁止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在"盈余管理工具论"的观点下,人们普遍预期我国上市公司会在06年将原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从01年到06所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分析,并未找到支持这一现点的证据,"盈余管理工具论"在上市公司整体层面上还缺少有说服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2006年2月15日,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以下简称新准则),资产减值首次以独立的会计准则形式出现。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认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商誉的减值处理和披露等作出了新的规定。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调节利润。不难看出新准则有关资产减值规定,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是以成本模式计量的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及其制定的理论依据,结合农业上市公司自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后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具体情况,分析出可回收金额的难以确定是制约生物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程序、实务操作方法和已计提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应允许部分转回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15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作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长期资产减值能否转回问题又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本文试图利用实证研究论证我国上市公司确实有利于资产减值转回(尤其是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旨在为《资产减值》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些经验数据。同时重点关注上市公司2006年对于以前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方式,以观测新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的确出现了部分学者预言的“最后的疯狂”——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转回的“赶集”现象。  相似文献   

7.
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长期资产减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新旧会计准则衔接期争论较大的两个话题,本文首先研究了上市公司是否会在2006年新旧准则衔接期大量转回减值准备,以及准则颁布前后计提和转回减值准备的动机是否存在差异;其次比较了新旧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差异;最后研究了公允价值计价是否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定价能力。研究表明,新准则中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做法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稳健性,并且由于财政部、证监会在准则衔接期政策实施得当,抑制了上市公司在新准则实施前突击转回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从而未出现上市公司"赶集"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同时,我们的研究还发现,按新准则调整后的股东权益比旧准则有较高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增量的价值相关信息。我们的研究整体表明,新旧准则转换过程是平稳、有序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8.
杨清 《中国外资》2012,(7):121+123
减值准备是根据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而对企业资产价值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减损进行确认计提的数额,正确核算坏账准备是保证企业资产不被高估的必要条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及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进行了详细明确的规定。本文对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的当年,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转回以前年度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为工具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某些上市公司利用现有会计准则的漏洞,大玩"减值冲回"游戏,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而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准则的实施,将结束这一游戏,也会对上市公司的短期利润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分析资产减值准则与原相关会计处理的差异,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以及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特别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更是为会计界带来了丰富的研究机会,本文分别从支持和质疑长期减值不能转回两个方面,对相应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价,进而对我国资产减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空间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廖璐瑾 《云南金融》2011,(6X):161-161
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特别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更是为会计界带来了丰富的研究机会,本文分别从支持和质疑长期减值不能转回两个方面,对相应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价,进而对我国资产减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空间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国家颁布了新资产减值准则,新准则禁止计提的减值转回,以此遏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以2003~200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直接以减值准备为因变量,采用TOBIT模型方法对新减值准则颁布前后公司减值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准则的实施使上市公司减值准备的计提变得比较谨慎,计提的幅度变小;无论减值准备与经济动因的关系还是与报告动因的关系,在减值准则实施前后均有显著差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分析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差异。通过对2001—2011年深交所上市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统计研究,发现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企业资产减值计提存在巨大的差异,间接反映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作为利润的“蓄水池”、历来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沪深两市2007—2009年3207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公司计提(转回)的减值准备在利润总额中比例的提高,公司的所得税税负也将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任红  张妍 《理财》2003,(9):34-35
我国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8项资产减值准备,目的是为了防止资产计量不实造成虚夸资产、虚增利润,从而使会计信息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从企业实际运作来看,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很不规范,少提、不提和计提秘密准备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如何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已成为当务之急。一、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规范的主要表现(一)计提秘密准备。一些经营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计提了巨额资产减值准备,充分释放经营压力,以图未来财务状况得以迅速改善。一方面,有些上市公司打着严格执行新会计政策的旗号,利用…  相似文献   

17.
新会计准则,对于现阶段企业经营运行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新会计准则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方面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影响更为明显.本文主要是从旧会计准则中关于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新旧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核算方面造成的差异进行详细说明,同时还细致介绍了新会计准则中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对企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龚章 《财政监督》2014,(7):13-17
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的交通运输、仓储业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发布后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是否存在有盈余管理的行为及动机。实证检验结果表明:A股上市的交通运输仓储业公司普遍存在有盈余管理行为;A股上市的交通运输仓储业上市公司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存在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的交通运输、仓储业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发布后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是否存在有盈余管理的行为及动机。实证检验结果表明:A股上市的交通运输仓储业公司普遍存在有盈余管理行为;A股上市的交通运输仓储业上市公司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存在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相似文献   

20.
一、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不当计提分析(一)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效应分析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具有两方面效应:一方面,资产减值准备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市场瞬息变化,使短期投资、无形资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