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制造业在我国第二产业中占很大比例,是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行业。如何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全球制造业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及如何发展制造业.是决定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制造中心的变迁看“中国制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霞 《经济管理》2003,(21):31-34
世界制造中心由英国及美国到日本,今天又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制造中心的变迁在于技术与管理的推动,制造能力的增强只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结果和表象。以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来衡量,中国与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必须从国家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做出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企业,以达到实现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世界制造中心转移与我国制造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从中国制造业的实际出发,分析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优势和几点不足,重点就我国如何由世界制造大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日趋重要,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确定世界制造中心的含义、衡量标准,根据这些标准,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与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优势,经过发展,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7.
信息产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在这一历史机遇下本文从历史发展和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工厂"的关系;提出中国要努力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观点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祖国大陆。从目前的状况看,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潜力巨大的市场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有利条件。但中国的差距和劣势也是明显的,突出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性后发劣势和制造性后发劣势。如果不能够克服这些后发劣势,中国也就无法建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相似文献   

9.
世界制造业中心形成与我国人才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制造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力争成为世界上的制造强国。但是,由于我国制造业缺少实质性优势,产业升级受到阻碍。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缺少掌握核心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我国打造世界制造强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如何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李慧兰 《经济师》2003,(12):74-75
以国际分工理论为基础 ,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提出 :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 ,并从国际分工中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 ,中国应该承接各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 ,走世界制造中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武汉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必须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支撑作用,率先实施制造业的物流再造,营造物流服务体系新优势,并制定武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华中地区对外交通运输网络;统筹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信息交易、物流政策支撑三大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以及正面临的能源短缺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稳定是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本文通过考察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发现日本战后的发展历程在制造业、能源的依赖性、对外贸易顺差、货币升值压力等很多方面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考察这两个国家发展的共同点并解剖其背后隐藏的深刻的制度性根源,对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评价模型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医药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从中找出具有典型解释能力的关键因子,对我国的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的差异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实力。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衡量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来对我国各地区的装备制造业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增强我国不同地区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创新政策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在对创新体系和政策组合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使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和质性文本分析法,对我国制造业创新政策动态变迁及其对相关创新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创新政策主体集中度较高、政策主体分布较为广泛、政策发布数量波动较大;环境面政策组合使用最为频繁、需求面政策组合使用最少、总体上对政策组合的使用呈现出"先扬后抑"的倒U型形态;制造业创新体系中4类创新活动强度差异较大;不同政策组合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差异较大。最后,针对如何利用创新政策推动我国制造业创新变革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深化”中国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制造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主导部门的制造业与国外同业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我国如何由制造大国进一步“深化”为制造强国,从而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是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深化”我国制造业的三个战略:即信息化战略、产业集约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相似文献   

17.
对珠三角手机、影碟机与数码随声听等消费类数码产品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发现,以某一家或一些企业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为产品开发技术基础的产业运作模式普遍存在。这种本土企业被“交钥匙”外包的中国式模块化生产网络是在全球化分工中,本地关系型生产网络嵌入到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中所出现的特定现象,预示着中国制造业需要以创新为导向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8.
经济危机下中国制造的危机和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制造"是人们对在世界各地销售的中国生产的产品的一个统称。其实质是通过利用廉价劳动力,以低价作为竞争力,从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过去的20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推进,凭借价格利器中国制造在过去的十多年内渗透到世界各地,质优价廉"中国制造",对降低全球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很多国家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最近五六年,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其龙头老大的地位已经无可置疑。然盛极必衰,从2007年开始,价格这个战无不胜的中国利刃开始变钝,伴随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变贵、原材料涨价、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等多项因素的叠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面临痛苦的涅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将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因素,并测算了1994-2006年我国制造业中能源消耗强度中两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在不断下降,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综合影响。两者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都有正面作用,同时,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作用略大于产业结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模块化是新经济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发展在模块化环境下具有了新的内涵与意义。从4个层面分析了模块化产业结构的特征,具体研究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模块组织模式,从中资模块制造商的竞争优势、核心模块的技术溢出、核心模块的根植性3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核心企业协调下的模块化组织模式;进而从制造模块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两个角度提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