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为了响应湖北省提出的“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的新理念,进一步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转变水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进一步挖掘水产业新的增长点。2011年至2012年,在湖北省水产推广技术中心的支持下,京山县开展了“稻鳖共生”试验示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稻鳅共生种养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稻鳅共生是典型的稻田综合利用模式,符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对稻鳅共生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开展试验研究,为进一步推广稻鳅共生种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水稻单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泥鳅养殖密度下的稻鳅共生对水稻农艺性状、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并对稻鳅共生种养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水稻长势在株高、有效分蘖率、根长等方面有一定提高。养殖田水稻株高增高了3%,有效分蘖率提高了8%~11%,根长提高了8.8%~31.3%。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了7.1%~21.2%,孔隙度增加了4.1%~14.7%。实验前后养殖田内土壤有机质增加了3.5%~26.5%,对照田降低了2.5%~5.8%。土壤肥力(氮、磷、钾)减少,但减少幅度小于对照处理。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提高了5%~25%,同时稻田增收泥鳅1 725~3 375kg/hm2,净收入为1.836 0万~2.307 0万元/hm2,经济效益提高了3.65~4.84倍。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中泥鳅的养殖密度为30万尾/hm2时稻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结论]稻鳅共生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了水稻的生长,提高了稻田产量和产值。  相似文献   

3.
<正>一、稻田改造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无污染的田块。1.合理确定田沟比例。其中沟坑面积占10%,种稻面积占90%。2.加高加固田埂,做好防逃墙。田埂高50cm左右。用小砌块或者彩钢瓦做好60cm高的防逃墙。3.挖好鱼沟鱼溜。目前鱼沟主要有2种开挖方式鱼沟:一是四面围沟,1号稻田围沟宽2-3m,深0.6-1m,大的田块还可在中间再开挖稍浅的"十字型"或"井字型"鱼沟;二是中间沟,在稻田中间开挖条形鱼沟,宽5m左右,长根据田块决定,够深0.6-1m。鱼沟、鱼溜挖出的泥土,用于增高、增宽田埂。增宽的田埂用于种植蔬菜、水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我国稻田养鱼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稻鱼共生,二是稻鱼轮作为了探索稻田养鱼新的模式,2007年6月至9月笔者进行"稻—灯—鱼"技术试验,现将试验过程与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2005年5月,浙江青田县的高效稻鱼共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4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遗产相关的稻、鱼等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2007年,浙江大学与湄潭县委、县政府联合,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效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引进湄潭县进行  相似文献   

6.
2004年-2005年,我们在盐城市盐都区缩蒲荡水产养殖场,进行了池塘仿野生青鱼与鳖生态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一、幼鳖养殖以当年的早期鳖苗经过7~9月份的常温养殖,加上10~11月份的塑料温棚养殖,经自然冬眠后,到第二年5月下旬可达150g/只左右,作为鳖种再放入成鳖池中养殖。应从不同地区引进正宗中华鳖苗种或不同性别的亲本,进行不同地域的杂交繁殖。当年孵化的早  相似文献   

8.
《江苏农村经济》2014,(4):45-46
稻鸭共生生产技术就是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放入稻田,营造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刺激生长,稻田为鸭子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两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或不使用有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永兴镇老柳河村地处京山县的东大门,随岳高速公路、长荆铁路、汉宜公路横贯其中。全镇可养水面1.6万亩,其中中华鳖养殖面积10500  相似文献   

10.
<正>一般50-250g的鳖称之为幼鳖,它是承接稚鳖养殖和育成商品鳖的重要环节,其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如下。1.消毒池塘:在幼鳖放养前7-10天,应将鳖池干塘曝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鳖池进行消毒。在放种前3-4天再往池中注入清新的河水,池内水深保持在60cm左右。2.注意运输:幼鳖种苗运输可采用木箱或塑料箱或布袋包装运输。箱子四周应打孔,内铺湿润的水草,装好幼鳖苗后用盖子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人工养鳖的规模扩大,数量增加,为提高其经济效益,加快鳖的生长速度,减少鳖病的发生,在投喂鳖的饵料时,要注意“四忌”: 一忌投喂饵料不定时 定时向鳖池投饵,可养成鳖定时吞食的习惯;如不定时,则会影响到鳖的食欲。每天向鳖池投饵的最佳时间是:上午8—9时,下午5—6时各一次。 二忌投喂量过多或过少 若投喂量过多,鳖吃不完,既浪费饵料,又影响水质;若投喂量过少,鳖不够吃,会造成鳖的生长缓慢。所以,投喂的饵料应适量,一般以鳖在2小时左右吃完为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8月19日,湖北省科技厅在武汉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召开了由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完成的"鳖虾鱼稻生态种养‘三高’技术研究"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鉴定材料,经过质询和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的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鳖虾鱼稻生态种养‘三高’技术"是通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生物技  相似文献   

13.
<正>7月4日,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研究员马达文一行在洪湖市水产局局长曾令旗的陪同下,深入洪湖市六合水产有限公司螺山水产养殖基地,就蟹稻共生、鳖稻共赢、促养增粮生态水产新技术及芦苇稻种养现场调研。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丰城市池塘生态养鳖发展迅速,养鳖面积达到2000多亩,总放养量达300万只,推出"中华生态富硒甲鱼"产品,达到富硒地方标准,成为一种营养保健食品。该产品经3-5年而养成,体色油绿,体表光亮,裙边宽厚,肉质细腻,野生风味十足,价格与野生鳖相当,比养殖常规淡水鱼品种提高经济效益数倍,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15.
<正>当下的水稻种植中,为提高水稻产量存在过度使用农药防病、过量使用化肥增产,严重影响水稻的品质,降低市场竞争力。为了改善这种局面,蓟州区畜牧水产中心渔业技术服务站承担实施“稻+虾+鳖”循环共生种养技术,该技术易于被广大农户采用,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具有千年以上的稻田养鱼生产体系和生产实践.他们依山而建家园,依山筑就良田,创造了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稻鱼结合"的生产方式.2005年被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9年中国农业部授该村为"中国田鱼村".本文分析了"稻鱼共生"系统中田鱼的生产形式、由此引申的田鱼文化、田鱼村的旅游资源及田鱼产品,揭示了从传统田鱼生产到现代渔业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渔业休闲产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程宁 《农家之友》2009,(13):53-53,54
鳖,又名甲鱼、水鱼,经济价值及营养价值都很高,被视为席上佳肴。近年来土池生态养殖的“生态鳖“(仿生态鳖)由于其色泽,肥满度,食用口感均十分接近天然。更深受市场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在福建省建瓯市郊山区进行土池养鳖实验。共养殖土池养鳖8亩,投放15-20g幼鳖1200只。经过4年养殖,平均体重达0.5kg。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 8.在放养鸭子时,怎样确定放养密度 鸭在稻丛间的放养密度,一般以每亩放养12~15只为宜,并且最好以100~120只为一群,既有利于避免过于群集而踩伤前期稻苗,又能分布到圈定范围的稻间各个角落去寻找食物,达到较均匀地控制田间害虫和杂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在天门市水产局的指导下,中绿集团开发鳅稻共生100亩,年底每亩收获泥鳅150kg、稻谷650kg。看到鳅稻共生的良好势头,2012年天门市水产局为促进新一轮稻田养殖的发展,建立鳅稻共生示范田200亩,辐射带动1500亩。预计2013年推广鳅稻面积每村10亩每乡100亩每镇1000亩,现将鳅稻共生要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稻鳖共作"是浙江省2013-2015年渔业主推模式与技术之一。通过水稻与鳖的种养结合,经人工调控达到提高综合效益目的,是动植物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鳖吃食具有杂食性的特点,能摄食水稻中害虫,水稻又能将鳖的残饵及排泄物作为肥料吸收,同时鳖的昼夜不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