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葶城市创办“粮食银行”的启示1988年以来河北省藁城市粮食系统针对当地粮农卖粮难、储粮难的现实,大胆改革粮食储管与经营体制,相继创办了3个可自由存、取、卖、兑粮食的“粮食银行”。不仅缓解了粮农卖粮难、储粮难的矛盾,还促进和深化了粮食系统的经营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目前粮食企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一是国有粮食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滑坡,粮食财务亏损猛增,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二是粮食企业各自为阵,县级以上粮食主管部门宏观调控力度不大,粮食部门主渠道地位削弱,粮食企业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三是调整定购粮食销售价格后,出现了新的“平议”价格倒挂,粮食销量锐减,定购粮调运计划执行困难,增大了仓储费用、资金利息支出,使产粮区粮食部门亏损加重;四是粮食部门购多销少,库存量大,仓容紧,资金缺,专储轮换和周转粮推陈储新困难,再次出现“卖粮难”。要使粮食企业健康…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经济》1992,(3):33-36,42
一、粮食卖难性质及原因分析 1、怎样看待“卖粮难”问题 “卖粮难”是区域性、结构性和低水平的。多年来,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情况,使我国的粮食生产逐步形成了华北黄淮海平原的小麦、玉米集中产区,东北三江平原的玉米、大豆集中产区,华南及长江中下游的稻谷集中产区,西北黄土高原的小麦、杂粮集中产区。这些区域性种植带  相似文献   

4.
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粮食问题便进入了一个怪圈:粮食减产,引起物价上涨,于是就开始采取措施抓粮,经过2~3年的努力,粮食渐渐抓上去了,丰收了,就又开始放松粮食生产,出现“卖粮难”,“谷贱伤农”,挫伤农民的积极性,然后粮食产量又开始下滑,下滑到一定程度,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紧张。25年中,已如此往复多次。粮食生产之所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有粮食库存爆满,产粮区出现卖粮难居民要求吃精吃好和市场粮价疲软的现象,使人们产生了粮食“过剩”的感觉,因此,有些干部认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是简单地调减粮食面积,认为中国粮食问题已经安全过关了,忽视了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对此,笔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江西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几年来,我省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出现了大量的粮食“过剩”积压,农民一直被“卖粮难”所困扰。尤其是1996年至1997年度,情况更为严重: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350亿斤大关,扣除农民“三留”200亿斤,粮食商品量达150亿斤...  相似文献   

7.
“卖粮难”的思考江西省粮食局局长刘与忠长期处于“低标准、瓜菜代”的我国粮食供给问题,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新的转机——不仅全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并在1984年、1992年两度出现全国性的粮食相对过剩,农民“卖粮难”。今年,江西、吉林等地又相继告急...  相似文献   

8.
自2002年5月起,青岛市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实行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在这次改革中,青岛市粮食局认真分析粮食形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设计改革方案,并认真抓好了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从半年多的改革实践看,我市粮食购销正常,市场稳定,没有出现政府担心的农民“卖粮难”和粮食部门担心的“收不起粮”的问题,实现了粮改的平稳过渡。经过半年来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经济》2013,(2):15-17
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指出,抓好粮食收购和保障粮食供应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基本职责,粮食部门要以全力保障“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作为粮食流通工作的“底线目标”,绝不允许发生农民“卖粮难”,绝不允许出现粮食供应脱销断档。在守住这一底线的基础上,力求更好更优。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蒋乃华李岳云粮食生产波动和价格波动与粮食安全问题密切相关,对生产者、消费者和营销商的福利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自1984年出现“卖粮难”问题以后,我国粮食的供需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改变,使得粮食价格波动成为了农业经济领域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农民手中粮食滞销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作为我国商品粮第一输出大省,在80年代中期以后曾连续多年出现卖粮难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粮食经营体制的改革,粮食流通基础没施的建设以及玉米出口量的加大,使吉林省卖粮难问题得到缓解。但在1995年粮食年度(截至1996年3月底),吉林省又出...  相似文献   

12.
桃源是粮食生产大县。近几年来,粮食连年丰收,国粮企为了解决农民的卖粮难敞开收购,却面临顺价销粮困难,购大于销,致使库存粮食爆满,陈化粮逐年增加、损失严重。在2001年以前,经过省、县粮检机构检测处理的陈化粮有5.3万t,价差损失1 675万元,2001年全国清仓查库检查组取样,检测认定的陈化粮有14万t,价差损失784万元左右。目前全县存粮31万t,陈化粮占45%,其中早稻6万t,占19%,中晚稻8万t,占26%。1  陈化粮增多的成因 首先,为了落实国务院“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保护…  相似文献   

13.
“今年1—8月份,我县粮食收购187973吨,比去年翻了一番,实现历史眭突破。”近日,博野县粮食局局长李占才说,“这得益于我们吸收民间资本建设粮食储备库,扩大了库容,不仅解决了本县农民卖粮难,还成为蠡县、安国等6个县的粮食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14.
江西和湖南两省属我国产粮大省,1990年两省粮食总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3.9%和6.3%。考察其粮食生产和购销情况,对于把握产区乃至全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粮食产区面临的困境 1、卖难、销难与贮难是粮产区普遍面临的三大难题。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三个台阶,目前粮食总产量已突破5亿吨大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年际间生产不稳定,具体表现为供需失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需曾出现三次“卖粮难”和三次“买粮难”。根据国家计委农经司、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我国粮食供需的分析结果,认为我国的粮食供需矛盾一般是由粮食生产波动引起的。因此,一旦生产滑坡,就引起需求紧张;而一旦大丰收,消费又不能适应,很容易导致卖粮难。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科学地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特征,掌握我国粮食生产波动规律,便于…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历程,经历了“双轨制”、定购统销、粮价和经营放开、“两条线”运行之后,现在又面临“四分开一并轨”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培育多元化的粮食流通渠道,形成“一主多辅”的粮食流通格局,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本文试就此项改革与粮食部门的外部环境,谈一点粗浅看法。一、“一主多辅”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三次增长高峰。第一次增长高峰是1984年,产量陡增与粮食部门仓容设施严重不足,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第二次是19…  相似文献   

17.
浅析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3月以来,我国粮食主销区相继取消粮食定购任务,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就其内容而言,此次改革是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变迁中具有真正意义的市场化改革。虽然粮食主产区仍保留定购任务,但主销区的市场化改革必将对主产区原有的粮食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政策机制自1992年我国提出“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向以来,粮食购销体制开始由“双轨制”向“市场化”转轨。90年代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虽然对保护粮农利益、搞活粮食流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随着出现了“卖粮难”、“地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粮食形势的基本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粮食“卖难”的呼声一直未断,至今依然存在。但从粮食生产方面看,人均生产的粮食并没有提高,在1984年达到人均产粮393公斤之后,生产出现了波动,到1990年才恢复到这个水平。1991年因受灾减产,人均产粮降至378公斤,与1983上的水平相同。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卖粮难”而且持续几年时间,这表明我国粮食的需求发生变化。究竟应对我国粮食形势作何种估计?以下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认识。 通过对我国粮食生产、消费、库存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基本估计:(1)我国粮食总量不足的状况目前已经基本改变;(2)出现了低收入水平上的粮食相对过剩现象;(3)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从“卖粮难”到“购粮难”所引发的思考胡传铃一、波动1.一度困扰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卖粮难"以及随之出现的购粮"打白条"问题,到了去年秋后,突然发生了一个180°的大转弯,各地相继出现了"购粮难"以及竞相争购的"粮食大战"的新情况。市场粮价一时失控,...  相似文献   

20.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政府一直将粮食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建设首位。复杂的粮食问题使得粮食政策头绪繁多,而多方面的政策效应又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如90年代出台的“粮食省长负责制”、“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在保护粮农利益、稳定粮食供给、搞活粮食流通的同时,却也伴随着“卖粮难”、“地区封锁”、“打白条”、“压级压价”、“拒收粮食”等现象的发生,部分年份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了粮食形势恶化。众多政策现象说明:选择理性的政策目标导向对于今后我国粮食形势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