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国家再就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业问题已与通货膨胀、资源匾乏、环境恶化一起被列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四大难题。严重的失业不仅导致通货膨胀、资源浪费,还加剧了环境恶化和社会经济的恶性循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与就业状况,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联。二次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荣和发展,60年代以后失业率开始缓慢上升。70年代石油危机严重地打击了经济发展,失业问题矛盾趋于尖锐。8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对促进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本质上是提高资本劳动比例,对抵抗失业问题无能为力。叨年代以来,失业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2.
张静芳 《中国就业》2024,(2):111-113
劳动力市场和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劳动力供求、市场灵活性和就业创造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和技能需求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失业包括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结果性失业,原因涉及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周期和歧视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采取经济增长、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市场调节等政策措施。本研究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有效建议,促进全面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部分国家(地区)对突发性失业采取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部分国家和地区看,在遭遇突发事件或重大事变从而对就业构成严重威胁时,一般都及时采取应对失业的应急措施,以缓解失业问题,解决失业者面临的生活困难,维护社会稳定。对突发性事件导致的严重失业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更需要加强对失业状况的监测.因此,完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对研究确定国家或地区失业规模和构成以及预测未来失业状况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国际劳工组织经验,对失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构建,并提出了完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在当前就业工作中,既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失业问题,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职业空位与失业并存,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行业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招工难、就业难的矛盾同时存在。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缓慢,劳动者的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要求相适应;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企业需求,部分专业就业面过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与高等教育结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不仅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还与高等教育结构有关,因此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还需从高等教育结构入手。本文运用结构性失业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并结合有关教育学知识,剖析在大学生就业当中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高校及主管部门三方作用,找出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 职工下岗失业是当前城镇经济社会中的首要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职工下岗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特别是今年,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市场制约增强的情况下,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更加迫切需要研究和控制城镇下岗失业比例,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一、城镇职工下岗失业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一)城镇下岗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机制性问题日益严重,国有企业沉重的冗员负担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二是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生产能力过剩。三是随着三年建制、脱困规划的实施,企业优胜劣汰、兼并破产、资产重组力度的加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将呈上升势头。(二)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安置越来越  相似文献   

8.
国内失业问题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失业的性质和原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增长、失业统计和失业现状、缓解失业的对策措施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当前国内理论界对我国失业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进行了简要评述.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对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促进就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和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失业理论的研究总体滞后,创新不够.  相似文献   

9.
一、发达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 失业问题,从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困扰着发达国家,几经波折.继1983年的失业高峰以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进入了新的失业高峰期.各国政府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浩 《企业导报》2010,(3):18-23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政权更替,经济调整,在人员安置、劳动就业方面形成了十分严峻复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城市失业的治理,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失业问题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采取了灵活的、多渠道的失业治理模式,包括缓冲型的失业救济、积极型的失业安置和被动型的失业疏散,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当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使失业者得到救助和安置,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失业问题已经成我国目前的最为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隐蔽性失业显性化、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企改革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经济从整体上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而要搞好这两项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解决就业问题.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的阶段性和两种类型技术进步的不同步性,即效率提高与经济调整之间出现的时间差.我国目前失业问题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所造成.但失业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其积极影响在于提高劳动者技能,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教育和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应时失业问题、充分实现再就业的正确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因劳动力素质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致的结构性失业在城镇失业中已占相当份额,并有上升趋势。实施再就业工程,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关键。为此,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把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措施。一、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变动及结构性失业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劳动就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1996年间,城  相似文献   

14.
陆璐 《企业导报》2012,(23):21-22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和结果。从我国当前的失业现状来看,相对过剩人口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也是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失业现状、原因,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对于解决目前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就业问题事关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政府治理失业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现状与特点、指出政府在治理失业问题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政府自身责任,采用多种对策治理城镇失业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世界的运作方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时代随之而来,但是很多人并未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进步感到欢欣鼓舞,而是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问题和其在未来的发展深感担忧。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失业问题,旨在消除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忧虑,积极应对失业挑战,拥抱人工智能时代,拥抱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因此,失业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转型尤其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大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失业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大量的失业人员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和不稳定。就此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凯恩斯的西方经济学对导致我国在一段时期内失业问题较为突出的具体原因、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及解决途径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失业问题已经成我国目前的最为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隐蔽性失业显性化、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19.
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兵 《城市问题》2007,(2):45-50,70
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引发了庞大的乡-城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镇的高失业状况.正确认识这种状况,需要运用适当的理论,予以科学的分析.利用托达罗模型对此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城乡收入差距加剧我国城镇失业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短期内利用新农村建设缓解我国城镇失业压力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青岛市制定《青岛市突发失业预警应急预案》,对行业性、突发性的企业关闭破产或大量裁员导致失业人员激增现象分级预警,由劳动保障局联合多部门迅速采取措施,缓解社会失业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